中国有四大无人区,一个比一个荒无人烟,哪个无人区面积最大?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我国防沙治沙实现历史性转变
我国现在虽然有大约14亿人口,但好歹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人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及沿海等低海拔地区。
在一些条件恶劣(干旱缺水、高寒缺氧)的地方,不乏有一些无人区。当然,无人区其实并非绝对没有人烟,只是人烟极其稀少而已。其中罗布泊、阿尔金、可可西里、羌塘这4个地区被称作中国四大无人区,是国内徒步最危险和艰难的路线之一,被称为“生命禁区”。

1,新疆罗布泊
罗布泊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边缘处,海拔大约780米,位于新疆东南部,是一个已经干涸的内陆湖。湖的西北侧就是著名的楼兰古城。
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都汇聚于此,如果没有干涸,它绝对是仅次于青海湖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在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是位于西藏的纳木措。


受上游水量的影响,罗布泊湖水的面积经常变动。1931年中国学者陈宗器、德国地质学家霍涅尔对整个湖区进行了测量,实测罗布泊水域面积还有2375平方千米。1941年,在苏制1:50万的地形图上,测得该湖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考古发现,在公元330年以前,罗布泊的湖水更多,湖水面积可能高达1万平方公里。
后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的水利工程影响,上游来水(特别是塔里木河)减少,罗布泊最终于上世纪70年代彻底干涸,现在只剩下一大片的盐壳地,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在罗布泊还没有彻底干涸之前,我国的第1颗原子弹、氢弹均是在罗布泊地区试爆成功的。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罗布泊及周边都是无人区。
罗布泊干涸后,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变,各种植物全部枯死,很快罗布泊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了一体,变得极度干旱,从此成为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称作“死亡之海”。
上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彭加木曾率领一支考察队进行中国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的任务,结果在任务途中失踪。
2,新疆阿尔金
阿尔金地区主要是阿尔金山脉所在的区域。阿尔金山脉是新疆东南部的山脉,是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界山。阿尔金山脉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东接祁连山,两山之间的当金山口(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者交界处)是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之间的交通要道。
阿尔金山脉北对库木塔格沙漠,南靠柴达木盆地,属于西北荒漠。该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少雨,多风干燥,缺氧寒冷,所以植被贫乏、人迹罕至。且四季温差大,冬季漫长酷寒,夏季短暂,冰雪期长达9个月。山脉上有小型冰川,若羌河、米兰河这两条河就发源于此。正因为该地区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阿尔金地区很少有人踏足。
不过这里却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该地区成立了一个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几十种珍贵的保护动物。
在阿尔金自然保护区东端,有一个地区被称为魔鬼谷,经过科研人员考察,发现魔鬼谷是一个雷击区,那里地下有大面积的强磁性玄武岩以及大大小小的30多个铁矿脉,再加上该谷内上空常有雷雨云,所以经常产生雷暴现象。
3,青海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地区,主体位于青海和西藏北部(羌塘草原),小部分在新疆,总面积23.5万平方公里。而我们所说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是指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它只是可可西里的一部分,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海拔4600米左右。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
4,西藏羌塘
羌塘是目前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3个韩国的面积,是仅次于格陵兰国家公园的世界第二大陆地自然保护区。
羌塘只是羌塘高原中的一部分,包括新疆那曲以北、阿里以东的部分地区。
这里地形复杂,呈现出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方圆百里荒无人烟,完整保留了大自然原始的生态面貌,是目前世界上高寒生态系统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由于海拔高,面积大,一旦在保护区里面断水断粮,很容易因饥饿和寒冷而死。而且该地区还经常有猛兽出没,也会对生命安全形成威胁。
结语
在这4个无人区中,论面积的话,西藏羌塘是最大的无人区。
需要注意,除了罗布泊以外,其它三个都划有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2015年的时候,新疆、青海和西藏就联合发布了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进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穿越活动的公告。
除了上述4个典型的无人区之外,我国的无人区其实很多,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人烟稀少。总的来说,这些无人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大西北。
今天(6月17日)
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今年我国主题为
“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
我国防沙治沙成效如何?
一起来看!
看对比!卫星遥感影像图片
带您找不同
在国家林草局的
全国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大屏幕上
这两张卫星遥感影像图片
分别是在2010年和2021年拍摄的
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

国家林草局荒漠化监测中心
荒漠化监测处处长孙涛介绍
“从2010年的遥感影像可以看出,
这一片还是完全被流动沙地覆盖;
到2021年的时候,
这片沙地已经被植被覆盖了。”
发生巨大变化的
不仅是科尔沁沙地

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
和库布齐沙漠周边等重点治理区
也已经由昔日的不毛之地
变为塞上绿洲
在我国北疆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从规划引领、
工程治理、责任考核等方面
采取各种切实举措
推动防沙治沙取得成效
科学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一组数据带您了解
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
副司长屠志方介绍
“我国先后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
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等
重点工程和项目,
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对沙化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

十年间
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
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
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
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
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以宏观监测为主
年度趋势监测、定位监测、
专题监测等为辅的
“1+N”荒漠化沙化调查监测体系
实现了“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
及时全面掌握最新荒漠化沙化状况
为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
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如今,各地正在积极利用沙区光热、
物种、土地等资源充足优势
适度发展中药材、经济林果、
沙漠旅游等产业
推动沙区群众
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据统计,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
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
约150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重点地区林果收入
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如期完成
“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
得到治理”的目标任务
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了由“沙进人退”
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来源:《朝闻天下》
来源: 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