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济宁原创儿童剧“先河”,《荡起双桨》将亮相省文化艺术节 中国儿艺与淮安市合作新剧《新安旅行团》5月30日全网直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通讯员 张媛媛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日前公示入选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的20台剧目,济宁艺术剧院出品的大型励志儿童剧《荡起双桨》入选,并将于6月11、12日在济南历山大剧院演出。
组建豪华创作团队
用时三个月创作剧本
6月7日下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济宁艺术剧院。此时在剧院二楼的排练厅内,《荡起双桨》正在紧张排练中。对于这台2019年就立上舞台的大型励志儿童剧而言,时隔两年要重新登上舞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导演、对演员都是场不小的考验。

“尤其是这次咱们要登上的是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的舞台,在济宁是史无前例的。”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济宁艺术剧院名誉院长丁小秋直言,对于在儿童剧领域起步较晚的济宁来说,济宁艺术剧院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成功推出七八部儿童剧,《荡起双桨》此次能成为全省20台入选剧目中仅有的两台儿童剧的其中之一,“实在难能可贵。”
这几天,艺术剧院全员上下都按下了加速键。丁小秋说,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这部剧是两年前的,所以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演员们找回感觉,“这是发生在微山湖上的故事,整部剧都要在搭建的一艘船上来推进,所以演员们的表现和在‘陆地’上的戏份截然不同。”

回忆起这部剧的创作初衷,丁小秋说,2019年3月份,院长侯劲松找到他,想要围绕脱贫攻坚创作一部励志儿童剧,“因为之前有过多次合作,所以我对济宁有很深的感情。”双方一拍即合,他来担任该剧的艺术总监,又邀请了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著名编剧王娟担任编剧,济南市歌舞剧院院长李大海担任导演,组成这支堪称“豪华”的创作团队。“我们经过多次探讨之后,决定以微山湖上的微西小学校长王升安为原型,创作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儿童剧。”当时,团队前后两次深入微山湖深处的高楼乡采风,仅剧本创作就用时三个月。
获组委会专家好评
曾在疫情后亮相武汉
据介绍,这部剧讲述了微山湖上有所船上小学,一个怕水的女教师坚决要来这里教书。船校的孩子们十分期盼她的到来,却又用尽招数要把她赶走。最终,女教师用爱打动孩子,用知识为孩子打开眼睛。2019年7月,《荡起双桨》成功举行首演,同年10月份便入围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复评项目。

侯劲松介绍,今年3月份剧院将《荡起双桨》的光盘、剧本提交到了省文化艺术节组委会。“说实话,一开始就是想挑战下试试,毕竟咱济宁儿童剧起步比较晚,之前更是从没有入围过省文化艺术节。”令人惊喜的是,济宁艺术剧院经过近年来不断推出原创儿童剧,有了一定的创作基础之后,《荡起双桨》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在全省各地市报送的39部剧中脱颖而出,“全省最终入围文化艺术节评比展演的一共仅有20部剧,儿童剧只有两部,咱们是其中一部,开创了济宁市的‘先河’。”
对于能够亮相省文化艺术节,全院上下可以说是士气满满,侯劲松的语气中也是掩不住的骄傲。在他看来,这部扎根微山湖上创作的儿童剧,全剧充满了济宁特有的文化元素,“我认为在全省的舞台上进行展演,也是对济宁人文风情的一次很好的推介。”
去年在疫情之后,这部剧也曾作为“第七届武汉国际戏剧展演优秀展演剧目”,赴武汉“戏剧温暖人生·第七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连演两场,不仅给疫情后的武汉人民送去了来自济宁的问候,更把济宁的风土人情推向国际舞台。
该剧还将于7月份亮相第十届中国儿童戏剧节,这也是继2019年济宁艺术剧院创作的励志儿童剧《梦回三迁路》受邀参演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后,济宁本土原创儿童剧再次亮相这场文化盛宴。侯劲松表示,“在文化艺术节演出之后,我们也将把这部剧进一步推出去,把它打造成为济宁市原创儿童剧的拳头产品。”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润
“《新安旅行团》是今年中国儿艺重点项目,也是我们作为国家剧院和地方政府首次合作。剧中除了专业演员,还有25名淮安新安小学学生参与演出。这是一部为孩子写、给孩子看、由孩子演的儿童剧。”中国儿艺2022年重点剧目《新安旅行团》出品人、总编剧、中国儿艺院长冯俐表示。该剧将于2022年5月30日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新安小学五(8)中队少先队员一周年之际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大剧院首演,并进行全网直播。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以当下的新安小学为背景,讲述了校园戏剧社中,孩子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排演一部名叫《新安旅行团》的话剧。当代的老师用回溯历史的视角,带领着孩子们探寻当年新安旅行团的故事,体会当年孩子们的成长历程。该剧以戏中戏的方式,在“穿越时空”式的叙事体剧本结构下,让现代与过去多空间交叉穿行,通过丰富的舞美样式,呈现出一段在烽火年代中成长的少年心灵史。

该剧从2000多名小学生里挑选出25名小演员,几乎都无舞台剧演出经验。面对着这“25张白纸”,该剧编剧、导演张颜说,孩子们给了她惊喜:“孩子们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磨炼成长了许多,我也成长了,我们一起做了一件这么了不起的事!”张颜介绍道,从3月18日起,她带着整个主创团队一直驻扎在淮安封闭排练两个月余。这次特殊时期的特殊艺术经历,值得铭记,也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的最好践行。“最纯真的孩子,最本真的表演,才最直抵人心。孩子们聪明、好学,接受能力远超预想。” 剧中扮演汪达之的演员付强说,在舞台上,有一场戏,当饰演陈默的小演员哭着扑向自己,将头深深埋在自己怀中,紧紧抱着不撒手时,他知道“这个孩子入戏了,他真的走进了那个时代”,也让他所扮演的汪爸爸和孩子们扮演的“新旅”团员之间的感情在那一刻真正的打通了。
新安小学三年级学生李柏豪和王思懿分别在剧中扮演少年“陈默”和少年“盛盈盈”,他们从刚进组时的紧张、局促、手足无措,到现在能在舞台上流畅地完成整部剧的表演,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收获了很大的成长。李柏豪表示,通过排练,自己更加了解新安旅行团的故事,也更加自豪。通过大家的帮助,感觉自己也得到了成长。王思懿则表示,通过学习排练,明白了演戏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台词、表情、走位都要准确,还要能理解能体会角色的心理。希望最后观众可以喜欢她的表演。
对于新安小学25名学生在剧中的表现,该剧集体创作及制作总召集人毛尔南说:“我要给孩子们打120分!他们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每一个孩子在舞台上都是那么熠熠生辉。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让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已经走进了曾经‘新安旅行团’的那段历史里。”
“这部作品也开启了我们中国儿艺的‘新时代种子计划’:我们和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孩子们一起从他们具有光辉历史的学校里采撷故事,通过我们艺术的‘实验室’,用戏剧艺术为其赋能使之成为一部具有个性的作品,待到国家剧院的演职员同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完成首演后,我们会再把它种回学校的‘母亲土’里,让它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冯俐院长表示,通过一部量身定制的儿童戏剧,形成一个学校的戏剧传统和戏剧特长——这种方式也将成为中国儿艺践行社会责任的新模式。

作为本剧淮安方出品人,中共淮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李森也表示,“新安旅行团”不仅是中国少年史上的莫大荣光,也是淮安市的莫大荣光,曾获得过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评价。希望通过与中国儿艺的此次合作,在新安小学成立中国儿艺艺术实践基地,组建新安儿童艺术剧团,将本剧作为新安小学保留剧目、特色剧目,在师生中长期传习、一代代演下去,让新安旅行团光辉事迹和品质在新时代放射出更为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