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出发自驾游最秀美景点攻略推荐 安定八景今何在?
定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一片古老、广阔、美丽的土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其历史悠久,环境秀丽。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值得大家自驾旅行!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春风十里,不如景区有你,赶紧行动吧!

一、天井峡景区
天井峡景区虽未及美洲大峡谷的规模,但峡谷之险,山峰之秀,景色之美丽,传说之多。无愧为大自然神工鬼斧之佳作,它是大自然厚待渭源的又一物证。谷中石缝有一清泉喷涌而出,水质清凉沁骨,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瑶池,所以人们称峡谷为天井峡。

从渭源县城出发,走石门水库方向,天井峡就在水库的后方,驱车经过多段盘山道路,终于来到了天井峡。天井峡峡谷共有10几公里之长,汽车只能开到山谷口,后面的道路只能徒步来走,单程就超过3小时,徒步进入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附近山上小径甚多。

天井峡所在渭源地区,是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西端两大地质构造的交汇带,它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接处,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西部及西秦岭地槽西端交汇地带,周围山地属于多回旋构造运动山地。以渭河为界,周边的山体分为南北不同的两大地质构造类型,而天井峡峡谷和地缝,就生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质环境下。
天井峡,整个峡谷呈东西倾斜走势,峡谷分为前峡、后峡、上峡、下峡四大块,每一部分都各有不同的山形地貌。天井峡已经建立景区,景区入口有新建的公路直接通道,景区入口的住宿和餐饮都已开发。而峡谷深处的上峡区域,由于海拔地势较高,人为干扰较少,自然环境较为原始,沿途还能见到有很多野生动物。
门票:20元
二、威远楼
又名鼓楼,位于甘肃陇西县城中心。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孟卜有诗赞曰:“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 皇佑四年,出于加强武备,韩琦在城东一里处建一楼,起名威远楼,是威震远方之意。到了元初,汪世显父子扩建城桓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更鼓置于楼上,因此俗称鼓楼。
现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基座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均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102朵,楼内梁架扶持制约,结构紧密,垂脊兽头,昂首高蹲,设脊套兽,栩栩如生,为陇西一雄伟建筑。
门票:10元
三、玉湖公园
位于甘肃中部,东接平凉地区,南邻天水市和陇南地区,西连甘南、临夏二州,北靠兰州、白银二市,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被誉为“风神捏就的世界”。
“玉湖公园”占地160多亩,目前该园已培植草皮5.8万多平方米,栽植各类长青树木5000多株,培育各类花卉1.5亩;建成玉湖及玉湖楼、凤城龙门、飞虹桥等景点28个。另外还有儿童乐园和部分仿古楼阁正在建设之中。
四、遮阳山
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大草滩乡境内,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攀岩基地主要景区之一,因“日出而为山所蔽”得名,国道212线(甘川公路)208公里处,距县城29公里,地处秦岭西端与岷山交汇地带,海拔高度在2200米至2800米之间,总面积36平方公里,由西溪、东溪、夷门山三个景区组成,有奇峰异石、溪流瀑布、深邃岩洞、幽深峡谷,景点达120多处。
遮阳山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兼有峡谷、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园内层型剖面遗迹、构造遗迹、化石遗迹均十分丰富,该区对研究秦岭、祁连山、昆仑山等山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质地貌、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各类地质遗迹保存系统完整,内容丰富多样,有极高的地学研究价值。
说到这儿,屏幕前的你是否心动呢?欢迎在评论区给小编留言,表达出你的见解吧!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收藏+关注哦!

在我国历史上,凡筑城建治之地,都有取当地山川形胜中极具特色的处所,冠名八景之说,用以张扬当地城池的声名。
八景者,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后来人们惯以将名胜之地多遴其八处,且用四言句称其景物。如京师八景有:太液晴浓,琼岛春云,金台夕照,居庸叠翠等八景。杭州西湖有三潭映月,柳浪闻莺,断桥残雪等八景,西京长安也有八景。燕京、长安八景装点了都城的壮丽,西湖八景描绘出了“人间天堂”的秀丽多姿……。八景,用文人墨客作文绘画的手法,使它们所描绘的地方充满诗情画意。
定西——这个处于西北边陲黄土高原上的边城,自宋章楶(jie)筑定西旧城(1095年)到明杜让扩筑新城(1443年)后,方算完成了一座完整的城池。由于城郭分两个朝代而筑,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四条街道比例失调,构成一幅长短各异形似鸟儿单展一翅的形状。追求美好理想的定西人给它挂上了“凤凰单展翅”的美名,增添了这座城池的色彩。因为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名曰凤凰,一只展翅向西飞翔的凤凰,不是把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带向了西方吗?西方是圣土,是极乐世界。后来,人们干脆把定西城简称为“凤城”。不管是简称还是全称,都是美丽的名字。“风城”在我国历代诗文中指京师,帝都,是一个气象万千,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所在。杜甫在《夜》诗中写道:“步簷倚仗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可见这一美称,寓寄着定西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观念。
有了这一美称的土城,也有着用四言句冠以佳名的八景,而定西八景到了清初才算是真正定形。其名曰:双河冲浪,西湖夜月,崇福晓钟,道院栖霞,佛沟圣水,巉口晴烟,青岚凝翠,香泉龙湫。
可惜这些富有诗意的景点,随着历史变迁,即将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地抹去。1949年后,随着旧城城墙的拆除,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的楼房拔地而起,古老的生存环境将要退出我们的生活。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对定西的历史面貌全然迷茫,孰不知是喜是悲!笔者闲遐无事之际,在闭目养神之时,往往有一种思绪萦绕在心头。今做一补记,略表衷怀。

定西城的开始筑建,始于宋人章楶。可以说,他是一位非常有眼力的人物,他将定西城选在东西两水的河区之间,是非常理想的一个抉择。一座城池靠的就是山环水绕,而且,护城河也不能没有水。围绕该城的东西两水犹如两条长龙锁定了定西城池。东河发源于华家岭西北麓,流经宁远、李家堡、团结、景家店等地由南而来,绕过城东向北而去,在城西北隅和源出于胡麻岭南北两麓,流经东岳、内官、万崖、张家湾等地绕过西城外而来的西河相遇(旧时定西人把此处叫做接头河,在今气象桥以北处),“双河冲浪”即出于此。二水相激,冲起浪花,构成了一道景致。人们给这一现象冠以“双河冲浪”的美称。真可谓:
东西二水滚滚来,拍岸飞流不复回。
春潮聚激千尺浪,凤城此景堪壮哉!
当解冻了的春天到来,大雁北飞,草木发芽之际,两河春水滚滚而来,有时候河水上涨,浪花飞溅,拍打着河床的两岸,悄悄地卷去了两岸的泥沙,四起的涛声孕育着春的信息。大雨滂沱水势迅猛上涨时,双河冲起的浪花显得更为壮观,而且汹涌的流水使双河冲浪的这一景致延续的时间更长。
到了夏秋暴雨季节,东河水势凶猛而来时,逼得西河水逆流而上,定西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打倒水”。如果西部山区大雨滂沱,西河水暴涨,东河水流亦复出现“倒水”。“打倒水”是“双河冲浪”派生的现象。如果河水同时暴涨,急流而下,河水冲起的巨浪滚滚,大有万马奔腾,惊涛拍岸之气势。此时此刻再无什么好景可观,泛滥的洪流给两岸居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了。笔者记忆中,1947年、1963年和1973年三次东河洪水暴涨,淹没了两岸的农田,将农作物席卷而去,重灾户要算今凤羽街和永定桥两端居住的人们,这一带的居民多次被洪水吞没过家园。每次都是天降暴雨,河水上涨,真是天上是水地上是水,干旱的黄土地一时之间变成了洪水的世界。水啸声四起,河水象开了锅似的不断迅猛上涨,解放桥以上的河段变成了一片汪洋,水面足有一百多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只有妇女儿童哭天抹泪的悲惨嚎叫声。真是,“傍河数万顷,亩为鱼龙乡。居民五十家,乃竞罹其殃。”水退后,留下的是一片房塌墙倒,劫后不忍目睹的惨象。无奈的百姓为了继续祈求神灵的护佑,整顿好自己的家园后,再去清理被大水冲过的东门口龙王庙(西河岸边也建有龙王庙,是1940年由西岩寺的和尚马心印发起修建的),烧香敬神,叩头求拜,搭台演戏,酬神娱民。这在笔者的童年时代是常见的习俗。拜归拜吧,遇上暴雨来临的季节,人们提心吊胆地注意着河汛,说不定什么时候老天爷又要降下一场灾祸!
当今,河水枯竭了,河沟里再也无水流淌了。为了记住这一景象,人们把气象桥北西河岸的民居处,取名为“双河村”,以示对昔日的景点的纪念吧!

“西湖夜月”的所在之处在今天市财政局的西北面,敬东厂的对面。这一景点的前面是小北街,小北街的拐弯处有庙曰“娘娘楼”。这座小庙的对面是中城门,今天敬东厂的厂门所在之处正是昔日的中城门的旧址。西湖的位置正好在娘娘楼的后面,所谓的西湖者就是一个大“涝池”。
旧日的定西城里有许多“涝池”。其中最大的“涝池”有三处。今天的城关镇,是昔日的“白衣寺”,在它的后边有一大涝池,一走进水门巷就映入人们的眼帘。西关小学的前面有一涝池,再就是娘娘楼后面的这一涝池。这些涝池都用来蓄水,每年秋天大雨滂沱之际,定西城里各条街上的雨水流进了这些涝池,形成了湖面。春减秋增,池中永远有水,从未完全干涸过。附近的居民用此水饮牲畜洗衣服倒是十分方便,平日里“湖”面碧波荡漾,鸭鹅浮在水面上,给干旱缺水的小城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在涝池中,唯独娘娘楼后面的这个“涝池”被定西人的先祖们装扮的十分优雅。在涝池旁边,传说早年建起过一座楼台,被命名为“西湖楼”。在风清月白的夜晚,明月当空,楼影倒映在湖面,周围倒垂的柳枝,在晚风中微微摆动,湖面十分幽静。真是:
一泓碧水静无波,摆柳微风弄枝叶。
大千世界人初睡,独留湖中一明月。
在昔日的定西,这真算得上是风雅的文人墨客饮酒赋诗的一个好去处。
“崇福晓钟”是指崇福寺的钟声。早晚课是僧众的必修课。早课闻钟而起,晚课随鼓而落,所谓的“晨钟暮鼓”正是指的早晚课的讯号。做为陇右佛教的古刹在今县城南关南仓巷的临近,坐东面西偏南处,南邻火神庙,面对道教古刹万寿宫,为定西寺院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寺院,首建于元代,明初扩修,洪武中创建正殿一座,宣德七年(1432年)寺僧悟瑁发愿志图兴复,建起前殿五楹。正统初年,陆续兴建两廊庑、山门、天王殿等,因旧基狭小,又购寺旁空地扩充旧址,后又建成祖师庙、伽蓝殿、左右钟鼓楼及僧舍多楹,并在庭院内广栽花木,殿堂装塑圣像,彩饰廊庑壁画,规模宏大壮观,真称得上金碧交辉。正统九年(1444年),为庆贺崇福寺落成,举行祝贺仪式。邀请各地高僧大德80余人,启建水陆道场九昼夜,四面八方的僧众集聚,盛况空前。
崇福寺原位于南郊,元末明初时,定西关城尚未修筑,明正统八年(1443年)知县杜让扩建安定城,才将崇福寺圈在关城之内。崇福寺存放第一代住持悟瑁磨金书写的《华严金》一部,正统十二年,悟瑁赴京,请明英宗赐写的“崇福寺”金字匾额一块,御赐篆刻“崇善翊教”四字象牙图书一枚。元明清三代,佛事大道场接连不断,辉煌绵延。
崇福寺的寺钟质地精良。每当朝霞初现于东方时,崇福寺钟声乍起,唤起寺僧做早课,宏亮的钟声十分悠扬,远播四方。此时本邑农人下地,商贾应市。更有夸张的传说,说崇福寺的钟声一旦敲响,余音一直送达四川峨眉山的金顶之上,就连蜀中寺僧都能辨出钟声的来由。这实在是溢美之说,但由此可以看出,崇福寺在当时盛名颇佳,真可谓:
安定崇福寺,美名天下传。
朝起钟声响,直上峨峰巅。
上述所及“万寿宫”是定西八景之一的“道院栖霞”的所在之处。“万寿宫”为道观,其内设有“道会司”,史料记载现已无存,难以考证。民间传闻,当年的“万寿宫”建筑群体宏伟,亭台楼阁,重重叠起,飞檐重阁,曲径回廊,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琳琅满目。道教兴旺时期,香火旺盛,层层楼阁中供奉着三清祖师的圣像,袅袅上升的香烟,闪闪照映的烛火,在钟磬声中把诸祖师的塑像衬托得更为肃穆庄严。现在仅存的有关文字,只有明成化进士,时任监察御史的湖南益阳人刘宪咏《道院栖霞》的一首七绝:
琳宫琅阙拥青基,上有红霞捧玉皇。
我欲当仙来此处,可堪青梦在岩廊。
崇福寺、万寿宫在定西的历史上兴盛了好几个朝代。数经沧桑,终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被民国政府的县长林仲毓批示拆毁,供作民军乜魏二团的燃料。历史悠久的古刹毁于一旦,深为可惜。
“青岚凝翠”,该景点以今青岚乡所在之地命名。青岚旧时人称青梁山或青凉山。据万历《安定志》载:“其山多岚气,常青,故名,在今县城东十里之处。”元明清之际,此处树木繁茂,山峦青翠,云腾雾起,景致宜人。冉家壑岘有棵高大挺拔的巨松,亭亭玉立在山口。每逢三五之夜,一轮明月升起,悬挂在壑岘口的蓝天之上,松风沟壑,山月相映,照得定西山川轮廓十分清晰。吃过晚饭后,夜色宁静,邑人们拂去白天的困顿,坐在自家的庭院,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欣赏当天的一轮明月,冉家壑岘的那棵巨松为此景点增加了不少的情趣(此松不知何年被人砍伐)。刘宪照样有咏《青岚凝翠》的诗一首:
崖带雨青尤浅,老树藏烟翠欲流。
试向绝顶送双目,万家禾添望中秋。
“巉口晴烟”,指巉口当地山川景物。历史上的巉口镇是一古镇,西汉时属勇士县境辖管,古镇历史悠长,生态环境良好,当属定西的门户。宋代时,在今天晴烟寺的旧址上就建起了佛教寺庙。在山川晴朗,烟云出岫,飞鸟鸣翠之际,附近山上的松柏树木郁郁葱葱。山色、古寺、绿树、出岫烟云婀娜多姿,形成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勤劳的巉口百姓世代繁衍生息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安祥的生活。山寺取名“晴烟寺”,清同治年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重建,1958年又毁。数年前,晴烟寺由当今主持女尼池瑞发愿募资重修。今之建筑物,规模宏大,不断完善,当属定西八景中现存的最好去处。适逢改革开放的今天,晴烟寺旧貌重现,巉口古镇在这一机遇中又得重生,十分可喜。有诗云:
古镇西汉亦垂名,改革开放抖落尘。
幢幢楼房拔地起,条条道路结枢心。
新兴工业势如翥,繁茂市场商若云。
晴烟古寺现新貌,暮鼓晨钟祈太平。
“佛沟圣水”是指内官营镇一座名曰佛沟屲的山坡上的一眼泉水。往昔,佛沟屲山势灵秀,晓雾缭绕,山上松柏苍翠,自然景色格外优美。每当夕阳斜照,晚霞辉映,潺潺而下的泉水,被晚霞映照得五光十色,分外好看。因该泉水甘甜清冽,数百年不变,故名“圣水”,被列入定西八景之一。据明万历《安定县志》载:“小沟有泉一泓,深三十尺,以砖壁形八角,经数百年不浚,泉无消长,因名圣水。”清北峦山人《定山野志·山川》载:“明万历丙申(万历一十四年,公元1506年。) 暮春三月,知县恽应翼(万历二十三年任安定县令,江苏武进人。)祷雨于此。开浚泉源,即辰雷雨而足之,所立。后出一泉,亦异事也。其诚之所感,彷佛疎勒,故并志,因建‘圣水龙王亭’。”后因年久失修,泉废。今存的文字佐证,有刘宪在谈到佛沟圣水时留下的遗诗。其诗曰:
佛法无边从古说,此沟圣水是谁呼?
陇西大旱今三载,曾溉良田万顷无?
还有明庶吉士杨行恕《佛沟寺晤灵峰上人》七律一首:
野寺春山阴复晴,烟光草色递微明。
青天半插峰云迥,白雪常涵涧水清。
却避风尘才放眼,仍就诗酒未逐名。
飞扬跋扈终何事,只合山僧共结盟。
灵峰上人,曾在晴烟寺习诸经典,后于明天启中宏建西岩寺,功绩显著。今天的佛沟圣水旧址,不复存在,泉水仅有少量流出,已非往日盛况。
“香泉龙湫”,乃为定西一景。香泉在金代已有此名称。泉水源头建有庙宇,香泉顾名思义,乃是泉水甘冽清香之意。泉水出自今上沙坡,在距今香泉乡政府南一公里处。西端山峪砂砾颇多,历年流水冲积形成坡地,储蓄地下水于下端洼地之处。“湫”者意寓低洼多水之地,取此佳名,寓意为香泉龙居之地,龙潜于水。昔日的香泉地下水蓄存量大,可浇灌良田数千亩,现今水量锐减,已不如过去。
据万历新修《安定县志·祠庙》载:“九天圣母庙,在县治西六十里,其地有香泉,盖祈雨之神地。金至顺二年(1331年)建”。万历十五年张嘉乎撰《安定县志》云:“香泉峪在县治西三十里,其峪出泉甚甘,亦山水佳处也”。可见历史上对香泉的泉水赞许甚多。故监察御史刘宪咏“香泉龙湫”诗有:
一勺龙漱净好看,香泉何处渺云端。
我来欲唤潜龙起,洗却江山六月干。
余为定西土生土长之人,为时代进步,家园变迁,而足感欣慰。然往昔如烟,拂之难去,对照今昔变化面目全非,不仅感慨万端,仅以此拙文,钩沉古迹,记叙安定境内旧日八景,以飨今日之定西人士。
责编/刘宇鸿
编审/李瑞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