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般若寺恢复开放首日举行升旗仪式 长春旧影之东本愿寺旧址

升旗仪式肃穆庄严
菩萨在线吉林讯 7月27日上午7时,恢复开放首日,长春般若寺在山门举行升国旗仪式,般若寺方丈正宗大和尚率寺内僧俗大众参加。

升旗仪式前,常住法师清扫院落,为恢复开放做准备

升旗仪式完毕后,防疫安全员迅速到岗,为恢复开放工作做准备
为贯彻落实防疫防控的各项要求,切实保障恢复开放以后入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长春般若寺坚持严守疫情防控标准,落实限流、分流措施,保障礼佛线路畅通,保持道场清净庄严,引导信众有序入寺、文明礼佛。
7时30分,般若寺山门准时开启,知客法师视察、督导防疫工作,对需要调整的地方及时指挥部署,并帮助信众获取健康码。
知客法师帮助信众获取健康码
入寺参礼提示牌
信众祈愿
般若寺实行扫健康码入寺方式,严格限制黄码、红码人员进入,同时设置凭有效证件实名登记方式,以引导不能使用手机扫码的人员登记信息入寺参礼。
寺内各处设置提示牌及义工,引导信众保持1米社交距离,严格遵照防疫标准正确参礼。斋堂不开放,各殿堂内严格控制参拜人数,戴口罩、不聚餐、不扎堆,不聚集。
各重要岗位均设有专职人员,为信众提供帮助,令信众有序入寺,礼佛圆满,欢喜回家,愿疫情早息,国泰民安。(文图/长春般若寺)
从人民大街与北安路交会处西行不远,有一座庙宇样式的建筑,拥有淡绿色瓦面的硕大屋顶,是这座建筑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尽管身居闹市,却鲜有人知。这座建筑修建于1936年,是当时日本人在中国东北修建的规模最大的佛教庙宇建筑,当时的名称是“日本东本愿寺新京别院”。

夕阳下的东本愿寺旧址
1907年,随着“满铁”在长春开始的附属地建设工程,日本佛教各个流派也随着陆续移居长春的日本侨民而在这里传播开来。同时,作为宗教信仰的实物载体,日本各佛教流派的庙宇建筑也随着日本移民的增多和长春城市规模的扩大,从原来的头道沟“满铁”长春附属地慢慢向城市新开发的南部地区蔓延开来,这座东本愿寺旧址便是其中之一。

东本愿寺旧址全貌
早在20世纪初,信奉佛教净土真宗的日本京都东本愿寺就在“满铁”长春附属地内开设了“出张所”。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京都东本愿寺又在长春设立了“日本东本愿寺新京别院”,新寺选址于当时建成不久的“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西侧,这里向北约300米就是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和司令官官邸,南侧和东侧分别与当时的三菱康德会馆、海上会馆隔街相望,可以说这里不仅是当时在长春的日本人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当时长春政治、经济的中心区域之一。

东本愿寺旧址局部
东本愿寺旧址作为当时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境内修建的规模最大的佛教庙宇建筑,采用了中规中矩的建筑样式。庙宇是由大殿和配殿共同组成的一个庭院式建筑群落。大殿虽为传统庙宇样式,却摒弃了传统的砖木建材,采用钢筋混凝土来构建主体部分。大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覆盖着淡绿色瓦面的歇山式屋顶,是模仿由很大歇山式屋顶的‘京都本愿寺正殿’的样式的日本式钢筋混凝土的宏伟建筑。大殿檐下的斗拱、柱头也没有使用木材,同样使用混凝土模仿木构制作。
破旧的东本愿寺旧址
大殿北侧由连廊与配殿相连,配殿较小,与大殿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大殿的气势。配殿的构造材质与大殿不同,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屋面覆瓦为灰黑色日本板瓦,入口处有弧形挑檐,有精美木雕,山墙下端同样有精美的木质悬鱼装饰。配殿虽然体量无法与大殿相比,但在建筑结构的表现和局部装饰细节方面都更具日本传统寺庙建筑的特色。
雪后的东本愿寺旧址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这座曾经香火旺盛的“日本东本愿寺新京别院”和其他日本宗教庙宇一同陷入沉寂。日本难民陆续回国之后,庙宇不再开放。长春解放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东本愿寺旧址先后成为长春市六一小学、长春市实验中学、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等学校的教学场所和图书馆。2007年,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迁出后,开始闲置了下来,几十年时光荏苒,这座庙宇建筑慢慢被周边高楼所遮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解它前世今生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东本愿寺旧址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