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印尼重灾区救援进展缓慢 空中管制员被赞“国家英雄” 人物志:印尼归侨陶金汉:击剑诉说爱国情

外媒称,救援物资正在缓慢运抵印尼中部岛屿受地震与海啸重创的地区。一些居民看到满载补给的卡车停在眼前,不禁欢呼雀跃,激动万分。

据美联社10月3日报道称,帕卢是受灾最严重的大城市,食品、水、燃料和药品至今未能运抵帕卢周边一些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许多道路在剧烈的晃动中破损断裂,或者被碎石阻断。通信线路同样陷入崩溃或者功能受限。

穆罕默德·陶菲克现年38岁,住在栋加拉镇,他仍有5名亲属下落不明。他说:“我们感觉自己成了没人要的孩子,因为所有援助都去了帕卢市。这里有许多孩子生了病,没东西吃,但我们没有牛奶,没有药品。”

报道称,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已增至1234人,另有数百人受伤。但印尼官员坦言,仍有许多数目不明的尸体被掩埋在倒塌建筑物下面。

联合国人道事务部门表示救援物资“需求很大”,灾民迫切需要住所、清洁水、食物、燃料和应急医疗服务。

联合国官员法尔汉·哈克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说,水是现在的主要问题,因为大部分供水设施遭到破坏。

报道称,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向国际社会寻求帮助之后,至少有25个国家提供了援助,但很少有援助能够运抵重灾区。越发绝望的灾民开始从受损的商店里抢走食物和燃料,或者四处请求帮助。

印尼救灾部门发言人苏托波·普沃·努格罗霍表示,一架载有1.2万升燃油的飞机已经抵达灾区,运输食品的卡车正在警察的护送下驶向当地。据努格罗霍介绍,地震与海啸已导致近6.2万人流离失所。

美联社10月3日报道还称,在遭受重创的印尼帕卢市,绝望的市民在一处被海啸摧毁的仓库废墟中搜寻任何可以食用的东西。他们在这处散发臭味的废墟上大声叫嚷,或者争抢地盘。他们从废墟中挖出小盒牛奶、软饮料、大米、糖果和止痛药。一名挖出几包饼干的男子几乎被人群淹没。他们来自帕卢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他们之中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中产阶层,也有穷人,还有大学生。

另据法新社10月2日报道称,在临时搭建的停尸房和医院寻找了两天后,痛苦焦急的阿兹万终于找到了被海浪卷走的妻子黛维,而且她还好好地活着。在这个弥漫着浓厚的绝望和悲伤的地方,他的故事带来了罕见的希望。

黛维说:“当时,一波海浪冲来,重重打在我身上。当我恢复意识后,听到有人在喊‘海啸!海啸!’”

在城市的另一边,她的丈夫阿兹万焦急万分。他痛苦地寻找了48小时:在城市人满为患的医疗中心检查每一个病人和装尸袋。

报道称,9月30日,就在他准备接受命运之际,他的妻子出现了。阿兹万说:“每个人都在哭。我们的亲戚都哭了,他们上去抱住她。”

此外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2日报道称,“他是我们的国家英雄。”巴泽航空飞行员马菲拉说。他说的是印尼空中交通管制员阿贡。阿贡在生前最后一刻确保马菲拉驾驶的飞机安全逃离地震和海啸。马菲拉认为,阿贡可能救了他和所有乘客的性命,并称他为“守护天使”。

9月28日,21岁的阿贡在印尼中苏拉威西省帕卢机场控制塔台值班,而马菲拉驾驶的巴泽航空飞机在跑道上准备起飞。

报道称,18时02分,飞机起飞。不到一分钟后,印尼发生7.5级地震。机场控制塔台开始摇晃时,阿贡周围的其他工作人员逃离了塔台,但阿贡仍然坚守岗位,确保飞机能起飞。他生前最后一句话是:“巴泽航空6321可以起飞。”

然后,他就从摇摇欲坠的塔台上跳了下来,显然,他发现路被堵住了。阿贡在等待救治时去世。

“后来有其他空中交通管制员告诉我,他们叫阿贡离开塔台,”马菲拉说,“但是他说,等一等,等一等,巴泽(航空)还在这儿。”

报道称,阿贡牺牲的故事很快在网上传开,人们称他为英雄。

外媒:印尼重灾区救援进展缓慢 空中管制员被赞“国家英雄”

一小女孩在帕卢市灾民安置点外(法新社)

(新中国70年)人物志:印尼归侨陶金汉:击剑诉说爱国情

中新社北京9月17日电 题:印尼归侨陶金汉:击剑诉说爱国情

作者 吴侃

在北京一家击剑俱乐部,陶金汉正在和小学员对练。84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身姿挺拔,不时停下来讲解要领、手把手指导动作。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击剑人,陶金汉如今仍活跃在击剑教学的一线,“我要教到提不动剑为止”。

陶金汉1935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一个华人家庭,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武术和足球,培养了对体育的浓厚兴趣。

1949年新中国成立,陶金汉萌生了回国的想法。“听说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当地华侨非常兴奋,组织了很多庆祝活动,那时候就想尽快回去为祖国建设出力。”

195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陶金汉和姐姐坐上了回中国的轮船。“我父母对中国感情也很深厚,临行前父亲说,你们先回去,等生活稳定了就把我们接回去。”

陶金汉回到祖籍武汉念高中,并于1956年考入了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回忆起第一次在训练馆里看到学生练击剑的情境,他说:“我情不自禁拿起面罩往头上戴,发现近视眼镜不妨碍戴面罩,于是立即报名参加了学习班。暑假别人都回家了,我就自己对着靶子练。”

经过刻苦的训练,1957年,陶金汉获得了中国“十七城市击剑、技巧运动锦标赛”男子花剑冠军。此后,中国击剑史上的数个“第一”都与他有关。

1966年11月,陶金汉代表中国击剑队参加在柬埔寨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一举拿下男子佩剑冠军,这也是中国击剑在国际赛事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1973年,陶金汉作为观察团成员前往瑞典,促成了中国剑协加入国际击剑联合会。次年,中国击剑队首次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陶金汉作为教练兼队员参赛。

“39岁的时候,国家体委考虑到我年龄大了,让我别打比赛了。于是我挂剑,把工作重心转向了击剑教学和裁判工作。”1975年,40岁的陶金汉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击剑国际级裁判,曾在世界击剑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赛事中担任裁判。

当栾菊杰、仲满、雷声等一代又一代剑手在世界赛场上为中国争金夺银的时候,陶金汉等“新中国第一代击剑人”已经逐渐退居幕后,在新中国击剑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退休之后,闲不住的陶金汉继续击剑推广和教学工作。2004年,他在北京大学开设击剑选修课,本来准备开两个班,结果报名的学员太多,第二学期又加了两个班。“那时候经常晚上十点多下课,但是教年轻人练剑我不觉得辛苦。”

谈起自己的学生,陶金汉骄傲地念出了一串名字,其中很多人在重要赛事中获得过好成绩,还有的在高校当击剑老师。

现在,陶金汉每个周末坚持去距家30公里远的击剑俱乐部教课。他说,击剑这个运动太迷人了,一招一式之间不仅是技术体能的比拼,也是思维的较量。“我要尽全力普及击剑,培养更多的击剑人才,希望看到中国击剑越来越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