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汇处,漫步在伊宁伊犁河大桥 孙中山说称霸亚洲就要定都伊犁:伊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宝地
新疆的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难得的“湿岛”,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辽阔的草原及丰富的物产,自古就有“塞外江南”、“天马故乡”之美誉。我们游玩了“中国薰衣草之乡”的霍城,参观了我国西部历史最长、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国门后,来到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伊宁市。

伊宁是祖国西部边陲的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也是西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汇聚交接地和东西陆路交通的要冲。是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也是连接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木扎尔特口岸的中心城市,是祖国西部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

这里北倚天山雪峰,南临伊犁河流,在这片美丽的西部大地上,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神秘的森林。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这里已有了人类生息的足迹;公元前60年,汉朝中央政府就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归属中国版图,从那时起伊犁自治州就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宋朝起,经历了喀喇汗王朝和西辽统治;在元朝是察合台汗国领地;到了明末清初,伊宁地区已成为了新疆地区政治中心,直到清末新疆建省,政治中心才逐渐迁到乌鲁木齐。

晚饭后我们来到了伊犁河大桥。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的伊犁河,其水量居新疆众河之首,占全疆河流径流面积的五分之一。伊犁河,古称亦列水、伊丽水,她以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沿河两岸的各族儿女,浇灌着肥沃农田,滋润着青青牧草,使这片广袤的土地五谷丰登、牛羊遍野、瓜果飘香,因此也被称为母亲河。
由伊犁河流经的河谷将这里分为南北两岸,造就这处富饶的“塞外江南”。古时两岸人们只能通过渡船往来,1959年,伊宁市旧渡口上修建了一座木桥,打通了两岸的陆路通道。1975年经过改造重新建设了这座伊犁河大桥,这座桥桥面宽8.5m,长300余米,全桥共九孔,孔径跨度达30米,因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桥的下部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承台,并设有钢板破冰体,以防春季融冰时,巨大冰块对桥梁的冲击。桥面两侧设有人行道,修有图案式水泥栏杆,整座桥梁气势雄伟壮观,成为伊宁一景。
每到黄昏,人们纷纷走上桥上,凭栏眺望,观看落日,领略伊犁河的壮丽风光,将美丽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奔腾不息的伊犁河像一幅绵延起伏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令人遐思无穷。壮观的大桥,绚丽的日落也成了摄影爱好者的乐园。
在伊犁人的心中伊犁河大桥是一座神圣的大桥,是一座能带给人们好运的大桥,源远流长的伊犁河,象征着天长地久,因此也成了相爱的情人们最钟爱之地。每天晚上,尤其是节假日,大桥是当地情人最好的约会之地,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美满。在伊宁市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都有在傍晚举行婚礼的习俗,当新郎把新娘从家中接出来时,接亲的队伍首先到达的一定是伊犁河大桥,让伊犁河大桥为新人作证,祝愿他们的爱情婚姻像伊犁河水一样源远流长,永不枯竭。
2020年9月,历经4年建设,又一座伊犁河大桥(新一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与原伊犁河大桥并行而立的大桥建成,两岸使两岸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在伊犁各族人民群众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原伊犁河大桥作为景观大桥依然傲立,从这里也可一睹新桥风采。
晚上在灯光的映衬下,宽敞的桥面、壮美的桥身、美丽的护栏、漂亮的灯杆,加上河边的游乐场、民俗园,老街,古寺庙及桥上漫步的游人,处处充满了祥和的气息,让人有种按捺不住的兴奋感。伊宁,美丽的花园城市,凝聚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璀璨光辉。
1902年,孙中山提出“金陵犹不可宅”,也就是南京不适合作为首都。南京虽然位于中国经济重心一带,但是自古以来就是偏安之地。为此,孙中山设想了自己心中的定都想法。他说“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定都伊犁,这算是惊人的言论了。孙中山认为“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当迁都伊犁”。

为什么孙中山如此欣赏伊犁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伊犁位于新疆的伊犁河谷,是新疆的第一宝地。首先,这里水资源丰富。伊犁处于天山南北山脉的三角形区域,伊犁河谷呈现一个呈喇叭口形,有利于接受从大西洋的水汽。因而伊犁风坡降水量可达到600-800毫米,河谷地带也能够达到200-350毫米。这让伊犁成为了新疆最湿润的地区。而伊犁河的年径流量达到228亿立方米,和海河相当,是黄河的五分之二。这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就是一个奇迹。

在来看伊犁的地理位置。伊犁一带,属于亚洲的中心一带,它距离亚洲地理中心鲁木齐县永丰乡690公里。当时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俄国,已经在西北占领了中国不少的土地。孙中山在这方面也有考略,他希望将国家战略线迁移,以对抗俄罗斯的侵略。

伊犁河
说起伊犁,这里也是古代西域各大民族争夺的地方。在秦汉之际,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塞种人)被匈奴驱逐,迁徙到了伊犁一带。西汉时期,塞种人在此建立了乌孙国,其人口达到60万,是西域最强盛的国家。汉武帝通西域之后,乌孙国成为了汉朝的盟国,汉朝的刘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就嫁到了这里。刘细君还写下了著名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刘细君
后来西域的强国的政治中心,不是在伊犁河谷,就在伊犁河周边。如西突厥的王庭就在伊犁,《新唐书·突厥传》记载582年室点密建立西突厥,“始与东突厥分乌孙故地有之”,可见核心地带就在伊犁河一带。西突厥突骑施汗国时期,以碎叶川为大牙,弓月城为小牙。弓月城就位于伊犁。察合台汗国建立后,伊犁的“阿力麻里”成为了首都。后来准噶尔汗国的都城也在伊犁。乾隆于1755年灭准噶尔,在1762年设置了伊犁将军府。
在清朝后期,中国差点失去了这块宝地。1864年,俄罗斯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伊犁河西段到巴尔喀什湖一带的肥沃土地。1865年,在俄国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俄罗斯则乘机入侵伊犁。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领军队进军新疆。1878年,左宗棠收复了新疆,但是伊犁还是被俄国占据。1878年,清朝派崇厚和俄国谈判,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但是却将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斯河流域一带割让俄国,引起了国人的不满。1880年,曾纪泽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重新进行谈判,签订了新的《交收伊犁条约》,挽回一部分主权。如此才保留了大部分伊犁地区。
经过这些变动,伊犁就成为了一座边城。如果外西北没有丧失,那么伊犁定会成为新疆的首府。孙中山定都伊犁的设想虽然是纸上谈兵,也不合理,但是从中也能够看出孙中山对西北地理还是相对了解的。1988年,伊犁发现了储量达50吨的阿希金矿,2013年,再次发现了储量53吨的特大型金矿。可见,伊犁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