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约游东林寺——东林大佛 邻乡有圣境 庐山东林寺

中国江西网移动采编讯 记者陈志燕报道:早闻东林寺不收门票,东林大佛投资约10个亿是由各地信众捐赠的。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净土宗创始人慧远大师也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莲宗创始人。东林寺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

进入山门眼前的牌坊有些古味,牌坊前面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虎溪。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大师在寺院深居简出,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与慧远大师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这时后山的老虎发出了吼叫,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视大笑而别。这个“虎溪三笑”的故事,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成为一段佳话流传下来。

寺内大部分建筑是近三四十年建造的,幽静的寺院树木扶疏鸟语花香,好一派人间净土。

邻乡有圣境 庐山东林寺

八月初,台风悄然赴约,带来一丝凉爽,一份安慰,长时间酷暑的禁梏,令人不禁向往丛林山水的释放。久闻庐山东林寺有一位佛“慧”天下,僧名“远”播的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慧远,他在佛法上高深造诣,与东林寺有着宿世因缘。自开山建寺以来,演绎了一个个充满佛法系列的神话故事,历代文人哲士纷纷到东林寺朝拜参访,倍受尊崇,留下了许多璀灿典故和文物古迹。寺院文化底蕴深厚,大部份建筑是三四十年前建造,幽静的寺院树木扶疏,鸟语花香,一派人间净土的圣境,令人神往,心动不如行动,择一良日便欣然前往东林寺。

邻乡有圣境 庐山东林寺


青石砌拱桥

邻乡有圣境 庐山东林寺


虎溪

一路阴云闲淡,秋风薄凉,目极之处,田原广阔,麦苗青秀,天公如此作美,令人思绪往来,情感泛滥。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来到迄今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的庐山东林寺祖庭。

临近寺前,树木葱笼,鸟鸣石涧,一座青石砌拱桥安然、静默地横跨在宽大的溪流之上,想必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的发源地,李白曾诗云“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站在虎溪桥上,眺望溪流蜿蜒曲折,延伸远方,溪水清澈见底哗哗作响,溪间硕大圆润的鵝卵石,形状各异,圆润厚实,与溪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诉说着千百年前的那一场旷世际遇:慧远大师在东林寺一共住了三十年,著书十卷,还翻译了《华严经》。他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影不出山,足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若是送过了虎溪,山崖上的老虎就会吼叫起来。

陶渊明和陆修静,对慧远大师早已敬仰备至。一天,二人约好来东林寺拜见慧远大师。他们侃侃而谈,推心置腹,相谈甚欢。临别之时,慧远大师亲自相送,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这时,山上的神虎果然吼叫起来,三人听到虎啸才惊觉,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三人在一片笑声中,依依惜别。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了。


虎溪古樟

寺院门前,一株晋代1500岁的虎溪古樟,伸展着硕大曲折的繁枝展现在眼前,古樟周身粗壮,丝藤缠绕,布满青苔,一枝一叶无不透露着年代的久远,仰望古樟,庞大壮观,绿阴庇护,一份时空的苍穹,岁月的沉淀,令人心生震撼,不禁双手合十,对古樟低头问讯,心中默念:感恩您千百年来度化古来圣贤,也度化着今生有缘的我。

进入东林寺大门,眼前视线豁然开朗,一座白色青莲塔,天竺风格,别致典雅;一池青莲花色青白,丰满清香,据说每朵莲花花瓣甚多,品种罕有,皆是慧远大师当年亲手栽植,青莲塔和白莲池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远处青山含黛,薄雾萦绕,好一幅人间美卷啊!游走在青莲池边,久久不愿离去,轻风吟佛语,荷香沁梵音,“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感恩此情此景,感恩这一片人间净土,让我内心宁静的灿烂。


青莲塔


青莲池

绕过青莲池就是黄色琉璃瓦覆顶的“天王殿”,殿内供奉着弥勒菩萨、韦驮尊天菩萨、四大天王,皆为护法神。印像最深的是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杵的韦驮尊天菩萨。自学佛以来,就对韦驮尊天菩萨赞叹不已,《悲华经》说:韦驮菩萨在过去世跟释迦牟尼佛等同为兄弟。过去劫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同为兄弟,千子学佛后各个发愿,当时的韦驮菩萨听了他们的发愿后就说:“你们修行成道,弘扬佛法的时候我给你们做护法,护持你们,等你们全部成佛之后,我最后一个成佛。”后来转轮圣王的千子成为我们贤劫的千佛,释迦牟尼佛为第四尊,韦驮菩萨成就最后一尊佛,由此得名护法神。供奉韦驮尊天菩萨,一般都是立于“天王殿”弥勒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着大雄宝殿前面的灵塔,守护塔内的佛骨与舍利子,以防邪魔前来偷盗, 另外也保护在寺内的出家人,以护持佛法,令人敬仰倍至。


大雄宝殿


三世佛

穿过“天王殿”,正面就是东林寺的“大雄宝殿”,高十九米,深二十四米,据说,是当今在国内唯一最标准的宋代规模设计,进入殿内,三尊高大恢弘,慈悲庄严的三世佛像立于眼前,殿内花香满堂,幢幡林立,金碧辉煌,令人心生恭敬,俯首参拜,《金刚经》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时跪于佛前,身边信众络绎不绝,感觉自己于万人之中,如处无人之境,无瑕多求,心中寂静而惭愧,悲伤着佛的苦口婆心,众生的执迷不悟,跪毕默念:唯愿余生清静无染。


出木池

“大雄宝殿”又称“神运殿”,传说在东林建寺之初,慧远大师为筹集木材而发愁。一日,远公寐至夜半,梦中忽见一位自称“庐山之神”的白须老人对远公言道:“此处幽静足以栖。”这天夜里,天空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时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涌出了许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远大师的燃眉之急。这都是慧远大师诚心鉴于天地,德行感于神灵,故有此神助。后来,慧远大师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为“神运殿”,涌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如今“出木池”虽说没有出木材,但也没有闲着,成群结队的乌龟,鱼儿,晒着太阳,取着乐儿,在佛祖脚下完全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悠闲自在,和谐无忧地游着。


六朝松

“出木池”东墙边是六朝松,据传此松为慧远大师亲自栽种,本名为“罗汉松”,因植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历史,故称“六朝松”,有人亦将它誉为“庐山第一松”。据传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寺兴衰息息相关:寺兴树则荣,寺衰树则枯。如今又见六朝老松枝繁叶茂,当知国运绍隆,东林兴盛。


白莲旧社

“出木池”后方就是远公堂,是后世弟子祭拜慧远大师之所,远公堂之东隔着一道院墙就是“白莲旧社”,公元381年,慧远大师一行人来到庐山,创立东林寺,公元390年,他见机缘成熟,遂邀集"息心贞信之士"123人,其中高贤十八,既有中外高僧,又有达官贵人,还有学者隐士,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远公的莲社,以同修净业、共期西方为宗旨,熔释、儒、道于一炉,开启了佛教中国化之先河。据说白莲社123人念佛,感应不断,神奇非凡,最后全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聪明泉

“出木池”西面是藏经楼,再往后走就是著名的“聪明泉”。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而得名,唐太宗李世民亲笔题字“聪明泉”。如今,一座汉白玉亭将清泉护卫其中,紧靠玉亭的石壁上镶嵌着一块黑色石碑,“聪明泉”三个金色的大字镌刻其上。碑石的右下方,刻有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一首五绝: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据说以前想考功名之士,大都会到东林寺饮上一勺“聪明泉”的水,以祈求智慧的美好愿望。如今游人信众对“聪明泉”仍倍感兴趣,往往投币许愿,成为一处人文景观。


五百罗汉堂

“大雄宝殿”东、西二侧为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为泥塑,造诣极高,生动古朴,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五百罗汉的来历有四种说法:其一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释迦牟尼去世后参加第一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首,其三指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其四说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罗汉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据说从任意一尊罗汉像开始,从1开始数,数到自己的周岁的那尊罗汉,记下罗汉是多少尊,然后查看自己属于哪个罗汉的命运,就等同自己的命理一样。

很多信众虔诚恭敬,边走边拜,边拜边数,世事变化,人生无常,都想从中得到迷津,能幸福平安的度过此生。从罗汉堂出来,既而游览了建客堂、佛经流通处、念佛堂、玉佛殿等景观,每一处殿堂高耸,色彩均匀;每一尊佛像高大擎天,金身庄严;每一处草木碧绿,生态平衡;置身其中,深感身心舒适,法喜充满,好一个琉璃之地,名不虚传的东方圣境啊!


灵竹山


经书

一路白石阶梯通往后山文佛塔的灵竹山,沿路翠竹青青,绿树浓阴,石阶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形态不同的动物雕像,惟妙惟肖,生动有情,给幽静的山路增添了不少情趣,透露着佛教的艺术性。古韵悠悠的竹亭,依白莲亭古址而建,亭内摆放着很多各类免费结缘的经书,经书印刷精致,纸质光泽平滑,以供信众休憩时翻阅、结缘,可见为度化众生,其用心良苦,真是可赞可叹。

善男信女们也不枉佛的一片苦心,一步一拜、或三步一叩,向山顶的文佛塔顶礼跪拜。文佛塔,六面七级,雄伟高耸。塔身嵌有众多佛像,每层亦供奉有佛像。文佛塔又名上方塔、舍利塔,为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尊者所立,从西域带来赠于慧远大师的五颗“释迦牟尼佛舍利”即葬于此。


文佛塔(1)


文佛塔(2)

古塔几经兴废,今塔为1998年重修,塔后方的古译经台,是佛驮跋陀罗尊者在东林寺翻译经典的地方;在此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被誉为经中之王的六十卷《华严经》即在此处译成。佛经中说,见塔如见佛,绕塔拜塔功得无量,所到的游人信众,无论大人小孩子,都自发的,成群结队的双手合十,绕塔三匝,口中喃喃地念着佛号。这一刻,每个人的内心都清静无染,惟有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对佛菩萨的无限感恩,感恩对苦难的平等救度,感恩对众生的平等圆融。

在东林寺,随处可见义工服务信众,只要你有需求,可以咨询任何一位义工,他们举止谦和有礼,话语淡定清晰。我相信这不是训练有素,而是内心信仰的自然流露,令人尊敬。


义工服务信众

从文佛塔下山已是午餐时间,因为途劳,感觉饥肠辘辘,想前往斋堂进餐,可不知在何方,正左顾右盼时,一位穿黄背心的义工师付马上会意,主动过来询问:“请问是想用餐吗?”我连忙说是是,她微笑着用手示意斋堂的方向,并说上二楼。

心中感恩倍至,来到斋堂,男居右,女居左,齐齐而坐,不能紊乱,斋饭均为素品,但制作精细,别有滋味,食时不可有声,不可剩余,添饭时以筷子示意,在碗内划圈,自有添饭的和尚为你添饭。膳毕,用“惜福水”冲洗碗中饭渣油渍,然后喝下,再将碗筷整齐地分别放入备好的篓子里,然后退出斋堂。几百人进餐,整个过程通顺流畅,每个人自觉会意,没有喧华,不满,令人轻松,方便,干净。

到了东林寺是一定要参拜东林大佛的,据说东林寺耗资10亿元,建造了世界最高阿弥陀佛铜佛,佛像高48米,座为48瓣莲台,表现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在阿弥陀佛像里面,东林大佛是中国及世界是第一高的。佛像塑造经过了四年二十余次的修改才趋近完美,力求体现出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大悲愿力。据说,参加铸造的员工在铸造期间素食念佛,力求把佛教造像的清静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东林净土苑

东林大佛建在东林净土苑,从东林寺祖庭出发,大约30分钟,便来到东林寺净土苑。东林净土苑坐落在庐山的西南边,是东林僧团聚四众弟子之力精心建造的新佛教净土宗的道场,是集修行、弘法、教育、慈善、文化于一体的佛教文化交流平台。

来到苑前,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恢宏大气的山门牌坊,上面刻有一些高僧大德的书法,正门上方“香光庄严”四字是经典中的话,是佛用果地的功德来庄严念佛行人。四个小门上刻有慈悲、清净、平等、智慧,及多幅对联,如印光大师的“愿将秽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表达了净土法门的内涵和对净业行人的慈悲劝勉。


山门牌坊

进入苑区,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古代园林建筑摄取人心,据介绍,这些建筑在空间、造型与装饰形式上都是采用唐代建筑风格为依据,力求准确、全面地再现盛唐佛教寺院,充分体现大唐风韵,光大佛教文化。三圣殿过后直接是登山拜佛的阶梯,阶梯层叠错落,由缓而陟,逐渐上升,抬头望去,佛像好像座落在半空之中。净土苑依山就势,沿途山门殿、三圣殿、拜佛台、接引桥、大佛台等空间开合有致,起伏跌宕,相得益彰。

随着阶梯步步升高,净土苑许多别致的人文景观渐渐展现在眼前,让人感受到独特的宗教氛围。阶梯两侧绿树浓阴,郁郁葱葱,观景平台举目远眺,驻足回望间,一个兴盛,富丽堂皇的佛教世界在青云薄雾里铺展开来,一座座殿堂高度起伏,张弛有序,尽收眼底,让人无限感慨,既增加了登山路上的观景情趣,也减少了登山的疲劳感。


净土苑苑区

拜佛之路累并快乐着,阿弥陀佛的神秘、慈悲、庄严渐次展现在信众面前。一座“接引桥”飞跨着衔接山路,桥长116米,表达由娑婆此岸往生极乐彼岸之意,桥身巧妙地利用山体谷涧互为两点支撑而就,桥体为拱形,如空中飞虹,桥栏雕塑与桥道体现"水火二河白道喻"。黑色表示水河,众生的贪欲如水;红色表示火河,众生的嗔恨如火。水火二河深不见底,两不见边际,表示众生贪嗔烦恼深厚,不能度越。中间白色小道表示众生信愿求生西方的心,白道虽窄,乘佛愿力可安稳而行,不必担忧掉入水火二河。桥道为莲华图案,步步莲华,趋向彼岸阿弥陀佛。桥下“百鸟谷”是为了飞禽栖息、百鸟偕鸣,共赞佛德而建,桥下一片茂密的林木,雾烟萦绕,使人如在半空之中,亲临佛境一般。


接引桥

走过“接引桥”,来到紫金台广场,穿过“归来殿”,再一次拾阶而上,即登上了通向大佛台的“极乐路”,寓意到了极乐彼岸。桥头有二菩萨迎接的石雕,脚下有黄金为地(铜路),周边有模拟的七宝池,表明已徜徉在极乐地面上了。

“极乐路”全长有480级花岗岩石阶,代表念佛行人与阿弥陀佛48大愿之大誓愿力感应道交,往生彼土亲见弥陀慈父。石阶两侧皆有花岗岩护栏,栏板有莲花图案,柱头有极乐莲花及迦陵频伽等图案。莲花者,象征接此往生也,寓意一念一弥陀,一步一莲花,身在极乐路,如登青云梯。路的尽头有“故乡风月”铜浮雕,再沿左右环道就登上了大佛台。


极乐路


东林大佛像

终于见到了左手托着金色莲华,右手接引式,通体金碧辉煌的阿弥陀佛接引像,尊贵庄严,让人感到踏实与笃定。佛像雄伟的身躯表现了阿弥陀佛如慈父般博大、宽厚的胸怀,悲悯的表情表现了阿弥陀佛对众生如慈母般的无尽怜爱。一批批信众,自觉的排好队,等着专门领队的和尚和义工,带领大家规范地跪拜佛像,等待的同时,为体谅大家登山拜佛的劳累,义工们早已备好了热水和凉水,还有专门的水杯,以供信众解渴。

此时,大家的虔诚,恭敬,都是毋庸置疑的相似,因为只有跪在阿弥陀佛面前,大家才可以卸下包袱,真诚的忏悔过去,平等的祈祷未来,也可以痛哭流涕着悲惨的人生。只有阿弥陀佛明白你所有的苦难,愿意随时随地,慈悲不舍地救度你,接引你,只要你愿意……

站在礼佛台眺望四周,群山环抱,气象万千,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礼佛台

(注:此文是本人亲身体验和收集众多资料汇集而成,如有雷同之处,敬请原谅!)

消息来源:广济文化 作者 :吴甜芳 武穴女子读书会

版权归原所有 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资讯请关注广济印象淘宝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