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宝藏——新疆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 「旅徒走新疆」交河故城
2022年6月11日
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新疆文化和自然遗产丰富
这一次带你认识新疆的世界文化遗产

交河故城全景图
新疆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两项,一是1987年随长城列入的“新疆长城资源”;二是2014年列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和克孜尔尕哈烽燧均在其中。
交河故城
地点:距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村年代及地位: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中心城镇。

交河故城鸟瞰
交河城建于雅尔乃孜沟中的台地上
公元前1世纪发展成为车师前国的王庭驻地
公元前60年后,归西域都护府管辖
后来相继成为高昌等多个地方政权下辖的郡县
公元640年唐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
交河西接焉耆、南通鄯善、北接北庭
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也是唐管理西域的行政、军事、交通、宗教中心
今天的交河故城依然能看到明确的建筑功能
包括居住、衙署、仓储、寺院和墓葬
故城中出土了汉五铢、汉星云纹铜镜、汉文书等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珍贵资料
对研究世界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交河故城寺院图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让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更好滋养人的心灵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文化和自然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
也应有闪光的现在
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处。景区内包含有交河故城、交河古村两个景点。



两个景点可以单游,也可以都游。
单游的门票是:交河故城70元,交河古村35元,另外还有观光车25元;若是两个景点都游,则可以免观光车费,只需105元一人。
乘观光车到达的第一个景点是交河古村。
交河古村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民居。
它像一座城堡,建在低矮的山头上。
又像一座把山掏空后建在山腹中的宫殿。宫殿门既是山洞,又是村口,进入皆从此口。
洞内挖有大大小小的房舍,大的足有两、三层楼高。
洞内的道路七转八回,有的又高又宽,车辆都能行驶;有的却低矮狭窄,仅能容一人弯腰行走。走在其中,感觉就如走进了一座地下迷宫。
走出山体,便是古村。
从外形上看刚才走过的山体,很像陕北的窑洞。
古村里,有些民居还完整地保存着,有些却已成为废墟,只剩下残垣断壁。
这些民居皆为泥土夯成的生土建筑,异常厚实。看上去,极有沧桑味,极有岁月感。
目前,村子里已经没有人住,而成为一个展示维吾尔原生态民俗风情和交河历史文化的博物院群。
从交河古村出来,乘观光车再往前行不远,就是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都市遗迹,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这里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还是唐代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现存遗址均属唐代时期的建筑群落。
交河故城建在一座江心孤岛上,四周被亚尔乃孜沟围绕,孤岛呈柳叶状,崖岸如削,高达30多米,形成天然壁垒。
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故名交河。
古城四面临崖,在东、西、南侧的悬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门。
我们只看到了东、南两道城门,西门没有看见,估计已经消失。
南门建在故城最南端的崖壁上,外与南界道路相联,是交河故城最主要的通道,外有一条护城河。
目前,游人进出交河故城皆要通过南门。南门目前只剩下两侧高大的门壁,不过依旧能看出当时的雄伟。
南门后面是用于防御之用的挡壁,挡壁里面还能可见墙体和台基,依稀透出院落的样子。
南门向内直通中央大道。
中央大道是城内贯穿南北最主要的道路。其宽足有4米。虽已时隔千年,即便是现在,依然不显得落伍,可以想见当时故城之辉煌。
交河故城的建筑布局就是以中央大道为轴线,将整座古城分为三个建筑区域:大道北端为寺院区;东侧建筑稀疏,为官署和住宅所在地;东北部建筑较密集,是居民区;大道西侧和南部是手工业作坊区。
中央大道南北、东西还有很多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
这些街巷垂直交叉、纵横相连,把整个建筑群又分割为若干小区,颇似中国内地古代城市的坊、曲。
我们从南门进来后,没有直接沿中央大道往北走,而是逆时针方向先去东边,转上半圈后到达北端,然后才从中央大道出来。
往东走百米远,是交河故城的最高点,可俯瞰整座故城。
再沿东边街巷行走,就到了东门。东门是目前交河故城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城门。它建在东部断崖上,崖下就是亚尔乃孜沟。
东门周围及靠交河故城中部的建筑均显得高大而有气势,这是当时的官署区,是当时的政府工作人员办公及居住的地方。
再往前走,到达交河故城东北部区域,建筑明显密集起来,且显得低矮,这就是当时的居民区。
它们由很多大小不等院落组成,这些院落沿街巷而建,顺着街巷可通到中央大道。各院落由院墙围合成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
走过这片民居,就到了交河故城北部区域,这是故城的寺院区。
从东边过来,最先看到的是“东北佛寺”。寺庙建在交河故城的东北部,坐北朝南,规模很大,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仍然能看到它前殿后院式的建筑格局。
从“东北佛寺”往前走百米,在交河故城的正北端,会看到一个很有“形”的建筑,这就是“塔林”。
塔林四周有围墙,院落呈方形,正面朝南,院内有101座佛塔,分为四区,每区25座,正中为金刚宝座式主塔,边长9.7米,残高约8米,仿自印度佛陀伽耶大塔。
塔林推测始建于5世纪,为交河僧人的灵塔群。目前,大多数塔林都已残毁,变成一个个模糊不清的小土堆。
“塔林”前面一点是“西北佛寺”,它位于交河故城的西北方,隔着“塔林”与“东北佛寺”遥遥相对。
寺院大门往南开,和“东北佛寺”的前殿后院式格局不一样的是,它的主殿建在寺院的后面,殿前是一个方形月台。从外形上看,感觉比“东北佛寺”的规模要小一些。
在交河故城正北方,中央大道的北端,就是“大佛寺”。
“大佛寺”是交河故城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是北部寺院区的中心。寺院坐北向南,和“西北佛寺”一样为前院后殿式格局。
“大佛寺”遗址包括大殿、僧房、殿庭、塔基、院墙、水井等。
大殿中央有一个方形塔柱,柱上开龛,龛内还能看见残破的泥塑佛像。
“大佛寺”南端,靠中央大道的西北边是“中央大塔”。
目前看到的遗址只有塔基、塔身和月台。“中央大塔”它和“大佛寺”一起,构成整个寺院区的中心。
走过“中央大塔”,眼前这条大道就是开头说的“中央大道”,它直直地通到“南部佛寺”。
再往前,就回到南门。
上面所述,是我们游览交河故城的顺序和全过程。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走。但最终还是要从南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