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五日游一定要去的地方(上) 1936年评出的“青岛十景”,你知道几个?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青岛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栈桥——小青岛——八大关——第二海水浴场——青岛奥帆中心——五四广场

1. 栈桥

栈桥位于青岛中心城区的南部海滨,是一条440米长的海上长廊,从陆地延伸入海中。栈桥建于清光绪年间(1892年),已有百年历史,一直以来被视为青岛的象征。栈桥尽头的回澜阁,则是青岛近代历史的见证。

栈桥曾是青岛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栈桥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商业街成一直线相连,栈桥的尽头建有三角形防波堤,而这里有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八角亭阁回澜阁。回澜阁里面有一块无字碑,这块石碑的来历至今众说纷纭。现在,阁内通过主题展陈的方式,全面展示青岛近现代历史、人文、民俗等独特城市风貌。

栈桥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游人漫步于栈桥海滨,风平浪静时,可观看海鸥在此自由翱翔。走到桥的尽头还可远眺小青岛。岛上树影婆娑、绿荫成群,一座白灯塔亭亭玉立。涨潮时,惊涛拍打着防波堤,激起簇簇浪花,可驻足观看。退潮时,赭色岩礁和金色沙滩露出水面,可走下栈桥,漫步在海滩上赶海拾贝。

青岛火车站就在不远处,步行至栈桥也就10分钟路程,当你下火车走出站厅便能看到伸入海中的栈桥。栈桥的北端两侧是栈桥公园。东侧红瓦绿树交相辉映,各式建筑参差错落地分布在海滨边。而栈桥的西侧,是第六海滨浴场,盛夏季节这里常常云集了很多当地游泳者。

山东青岛五日游一定要去的地方(上)

2. 小青岛

小青岛故称为“琴岛”,是青岛湾内的一座小岛,青岛这个城市的名称就来源于它。小青岛与陆地之间有长长的海堤相接,岛上矗立着德国人建于1898年的灯塔,是青岛的地标之一。

小青岛面积很小,随便晃晃就能在岛上转一圈把景点都看掉。岛上绿树成荫,岛的四周礁石环绕,海水清澈、蔚蓝,岛上常能见到来垂钓的游客。坐在礁石上吹吹海风,赤脚踩踩海水,看看四周青岛湾边林立的高楼和红顶的小洋房,仿佛置身于海上花园。每当夕阳西下时景色尤其美,阳光把整个海湾都镀成了金色。

小青岛的南侧有一尊姿态优美的琴女雕像,雕像周围是花坛,种植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岛的最高处有当年德国人建造的灯塔,整个岛的海拔也不高,才17米,走到灯塔脚下不需要爬多少路。灯塔通体洁白,由大理石构筑,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每当夜幕降临,灯塔与岛上的灯光倒映在海面上,像一匹飘动的彩绸,形成青岛的一大胜景“琴屿飘灯”,在这里拍摄夜景很不错。可惜灯塔内部不能进去,只能在外面看看。

岛的北侧有防波大堤,海上快艇停靠在大堤边上,可以付费坐快艇从海上欣赏小青岛和青岛湾的景色。

在小青岛可以看到海军博物馆停靠在港湾的军舰,岛东与陆地相连的琴屿路通向海军博物馆东边的鲁迅公园,岛的北侧则与栈桥相望。栈桥、海军博物馆、鲁迅公园、小青岛等都与青岛火车站离得很近,交通也便利,可以一并游览。

山东青岛五日游一定要去的地方(上)

3. 八大关

八大关是青岛市区南部相交错的十几条马路的总称,它们大多取名于我国知名关隘的名称。这里环境清幽,春季有碧桃盛开、夏季有紫薇盛放,秋季可见银杏红枫夹道,还坐落着许多各国风格的别墅,是摄影胜地。

在这里,你可以进入欧洲古堡风格的“花石楼”参观、登上楼顶遥望大海,或者外观彭德怀等开国元帅住过的日式洋楼“元帅楼”、流传着唯美爱情故事的丹麦建筑“公主楼”等经典别墅,让你仿佛身处欧洲的某个角落。

在这里一直往南可走到海边,即是沙细水清的第二海水浴场,是夏季的游泳好去处。海滩与八大关相互映衬,形成青岛典型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色景观而成为这座城市的必游之地。

名称由来

“八大关”起初是指这里以我国知名关隘命名的八条道路(韶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武胜关路、嘉峪关路、正阳关路、居庸关路、山海关路),后来此称呼成了泛指,还包括了后来增加的函谷关路、临淮关路,以及荣成路、正阳关一支路、正阳关二支路、正阳关三支路、黄海路等道路组成的街区。

别墅群

八大关现有三百多座别墅,多为20世纪初中外政客富商所建,现今成了单位疗养院和政府机构驻地,也有不少是私人餐饮、美容、健身商铺。花石楼便是这里典型的建筑风格,元帅楼、公主楼、八大关小礼堂、贵宾楼、钓鱼台等也是较有名的建筑。

观赏花木

八大关的各条街道栽植了各种不同的树木,各成一景:春季的韶关路碧桃盛开、夏季的正阳关路紫薇盛放、秋季的嘉峪关路五角枫甚美、紫荆关路成排的雪松则四季常青。另外还有山海关路的法桐、居庸关路的银杏、宁武关路的海棠、临淮关路的龙柏等。

山东青岛五日游一定要去的地方(上)

4. 第二海水浴场

来逛八大关,如果沿着宁武关路一直往南走,就会来到花石楼旁的第二海水浴场。浴场与八大关相互映衬,形成青岛典型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丽景观,因此常有新人在此拍摄婚纱照,是外景取景胜地。

二浴的海滩比第一海水浴场略小,不过这里的游客更少,环境也更好。这里的海滩岸边是红褐色的岩石,峭壁如刀削般峻拔,岸上遍植黑松,环境宜人。即使来这里随意走走、晒晒太阳,也是相当惬意。而且二浴的海水比较干净,这里浪小坡缓,是夏季游泳胜地。

浴场西部海滩有不少鹅卵石,常有游人前来采拾。由于这一带礁石较多,适合捡拾贝壳,甚至可看到寄居蟹、海星等生物。这里的沙滩沙质较细,因此适合在这里赤脚行走,孩子也可以玩挖沙。还有一条石头垒成的堤桥延伸到海里,可在上面走走,感受与大海更近的距离。

5. 青岛奥帆中心

奥帆中心坐落于青岛市东部的浮山湾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帆船比赛曾在这里举行。这里矗立着巨大的北京奥运火炬与奥运五环,港湾中停满的帆船甚是壮观,这儿也是欣赏日落的好地方。

奥帆中心是一片很大的区域,这里有长长的沿海步道,沿着海边走走,或是靠在栏杆上呆呆地看海、赏夕阳,享受各种惬意。奥帆中心的海边有帆船码头,一艘艘竖着桅杆的帆船和私家游艇泊满在港湾里,是道靓丽的风景线。你也可以先到五四广场,从那里沿着海边一路走到奥帆中心(约一公里)。

这里也有游轮码头,有海上观光游轮停靠在此,可以坐在船上看海、欣赏海滨风光。海上游览时间均约一小时,平日上、下午各有一班,晚上有夜游,国庆等节假日时一般会增加班次。

奥帆中心的南部有几栋大型建筑物,曾是奥帆的场馆区,奥帆博物馆现在就坐落于此。博物馆旁的码头临海处,还坐落着奥帆中心大剧场,这里面经常会有不同的音乐演出。到了晚上,这座建筑外部会被灯光照映着红、黄、蓝、紫等颜色,并且不断地变化着,从远处看非常漂亮。

走到奥帆中心的最南端,你会来到一条深入海中的栈道,这里称为“情人坝”。这里林立着各种酒吧、咖啡店、餐厅,栈道尽头则是一座白色的灯塔,是晚上与伴侣约会的好地方,即使两个人在这儿随意走走、吹吹海风,也十分浪漫。

6. 五四广场

五四广场位于青岛市区东南部海滨,广场上矗立着象征青岛城市精神的火红色雕塑“五月的风”,晚上在灯光映衬下非常好看。夏季来这里可享受海景,遥望海湾对面的灯塔和奥帆中心停满的帆船,这里的海上日落也非常美。

五四广场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建,旋转腾升的“风”之造型的巨大雕塑正是为弘扬爱国主义、激励人们励志图强而建,它也常常作为青岛的地标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走在广场上,有时还能看到献艺的流浪歌手和街头艺人,节假日时还可能赶上广场喷泉和海上喷泉开放,你也可以沿着海边漫步到附近的音乐广场欣赏创意雕塑。

八十余年前的1936年,青岛市曾进行过“青岛十景”评选,当时评出的青岛十景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青岛十景”中的个别景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75年后的2001年,青岛二次评选了“青岛十景”,试图用“新十景”取代“老十景”。然而,不论文化内涵还是景致风光,相比较2001年版“青岛十景”,人们还是更钟情于1936年版的。

如今八十五年过去了,让我们随着历史老照片再次回顾重温一下,那些曾经的青岛最美景观。

飞阁回澜

青岛栈桥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景点之一,是国务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1936年评出的“青岛十景”,你知道几个?

1936年评出的“青岛十景”,你知道几个?

栈桥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连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题名“回澜阁”。

1936年评出的“青岛十景”,你知道几个?

栈桥作为老青岛的象征,是毫无疑问的青岛地标,成为了青岛的象征和标志。

琴屿飘灯

小青岛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亦称"琴岛"。位于青岛湾内,距岸720米,面积0.012平方公里。海拔17米,与栈桥一样,同为青岛的象征。

小青岛原名青岛,德占时期称为“阿克那岛”,日占时期称为“加藤岛”,当地居民习称“小青岛”。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上设灯塔,乍明乍暗,风雾中更觉闪灼尽致。

日本人二次侵占青岛时据为军事基地,并修筑长377米、宽8米的堤坝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1988年辟为公园,园区内盛开百花,黑松遍布,岛上建有琴女雕塑和造型别致的花廊、水榭、凉亭等,使小青岛更加妩媚动人。

穹台窥象

青岛观象台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青岛市区海拔79米的观象山巅。

1931年,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圆顶天文台在此诞生,在青岛市区诸多山头公园之中,唯独“穹台窥象”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中。穹台,即指坐落在观象山巅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观象台在观象山巅,始建于1910年,被命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又改称青岛测侯所。1924年,我国正式接收改称观象台。与“上海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

观象山海拔79米,山势和缓,顶部平坦,花木葱茏,环境幽美,也许很多青岛人也不知道,其实珠峰的海拔也是由此测得,青岛的城市坐标也设在山巅。

汇滨垂钓

鲁迅公园是青岛著名的临海公园,院内景色迷人,是游人观潮、听涛、赏景、垂钓的理想地。

鲁迅公园建于1929年,是我国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借其抱岸环海的自然环境,依势造型辟建而成。最初以当时的市长胡若愚的名字命名“若愚公园”,1931年沈鸿烈接任市长后,将若愚公园又进行了修建,建造了海产博物馆馆址,更名为“海滨公园”。后为与山海关路的海滨公园相区别,复更名为“莱阳路海滨公园”。直到青岛解放,公园已具相当规模。1950年,经青岛市人民代表会议决定,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将“海滨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沿狭长基岩海岸东西伸展,东临青岛水族馆和第一海水浴场,全长连绵2公里,占地面积约4公顷,公园内红礁、碧水、青松、幽径、亭榭逶迤多姿,形成一幅瑰丽的海滨风景图画。

东园花海

青岛的樱花之美久负盛名,早在德占青岛时期,德国殖民者已在会前(汇泉)试植樱花获得成功。日占青岛后更是大量植樱,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之后依然增植樱花,所以青岛的樱花蔚为壮观。每年的樱花会,更是这座城市的一大盛会。

德占青岛后,1901年在太平山造林,1904年迁走会前村渔民,同时建植物试验场,引种各种植物,从日本引种两万株樱花,是国内唯一大面积栽培的纯种东洋樱花。后逐步形成公园,称“森林公园”,以树木葱茏、植物繁茂而得名。一战时日本代德国统治青岛,又进一步扩种樱花,公园也更名为“会前公园”、“旭公园”。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改名为“第一公园”。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9年5月又更名为“中山公园”,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青岛中山公园三面环山,东傍太平山,南向大海,是青岛市内植被景观最有特色的风景区,素有“东园花海”之美称,同时也是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公园。群卉所萃,又不仅樱花为大观也。

会崎松月

汇泉一作“会前”,与太平角并峙海中,形如鹿角,崎上多松,最宜眺月。至于“会崎松月”这个名字,“会”作“会前”讲,就是“汇泉”的别称,“崎”是说明汇泉角的形态很像鹿角之类的角状物,“松月”就直白很多——倚松眺月,傍海听风,美不胜收。

位于汇泉角的“会崎松月”,其实是太平湾的景色,因为“会崎松月”并不是独立的,它的魅力需要太平湾东端的一个借景来烘托,从而彰显出太平湾静谧的意境。

湛山清梵

湛山寺建于湛山之阳,寺僧朝夕课诵,暮鼓晨钟,助人警醒。菩提院外,一座青砖灰塔矗立在寺东南,这是一座八角七级宝塔,塔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宝塔”。登塔则可以尽览青岛东部的山海风光。

湛山寺虽是我国近代兴建较晚的一座佛教寺庙,却被誉为“中国最年轻之名刹”。

宝塔与寺呼应,背山面海,水光山影,壮观秀丽,为老青岛十景之一“湛山清梵”,从而使湛山寺有“北方丛林明珠”之誉。

燕岛秋潮

燕儿岛位于浮山湾东部海岸,因海蚀现象作用,岩礁峭壁,如刀削斧劈,浪激水湍,每逢秋季大潮,惊涛骇浪拍打岸堤,巨浪滔天,煞为壮观。早期青岛十景之一的“燕岛秋潮”因此得名。

顾名思义,燕儿岛就是一个形若飞燕的小半岛,燕嘴之处,湾内湾外,礁石林立,每逢秋季大潮,惊涛骇浪拍打堤岸,非常壮观。1937年出版的《青岛概要》是这样介绍“燕岛秋潮”的:“燕儿岛环浮山所之东,半岛孤悬,作飞入海中之势,秋高潮涌,尤为可观。”

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的原因,“燕岛秋潮”没有栈桥、汇泉等景点的知名度高。由于北海船厂在浮山湾的建立,这一景观受到影响,“燕岛秋潮”被人们渐渐遗忘。

登瀛梨雪

登瀛居民艺梨为业,自沙子口以东,山多植梨,花开如雪,掩映增姿。

当年郁达夫夏季来青岛,以末赏登瀛梨雪为憾。洪深早期剧作《卖梨人》亦取材于此。

登瀛村三面环山,每当仲春时节,满山的梨花飘洒在一层层梯田式的山坡上,被誉为“崂山第一村”,这里就是旧时青岛十景之一的“登瀛梨雪”。

登瀛原名登窑,1934年易名登瀛。明朝永乐初期,王、李两大宗族从外省迁居此地,初到之时遍布炭窑,遂定名“登窑”;上世纪30年代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考证出登窑曾是徐福伐木造船的地方,故改“登窑”为“登瀛”,意思是徐福从这里出发为秦始皇寻长生药,登上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的瀛洲。

自古登瀛祖辈们就大面积种植梨树,春天梨花盛开,十里似雪,又有“十里梨雪”美誉。秋则果实累累,行在其中,恍如洞府桃源,游人如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崂山旅游业的兴起,大多数百年梨树被砍伐,梨农多数转行种植茶叶,“登瀛梨雪”的景观也渐渐消失。

丹秋春赏

丹山附近广辟果园,桃杏李枣葡萄林立,暮春花事,适如其名,东西二亭,遥遥相对。

丹山周围多种果树,阳春三月,桃红李白,漫山遍野,灿烂如锦,构成“丹丘春赏”名景,1936年被评为青岛十景之一。前人有诗赞曰:“樱花落尽逐芳尘,此际丹山浩荡春。万顷嶾脂千岭雪,艳阳烘醉白头人。”

丹山周边,以前环聚着大片的果园,各种果树繁盛其间,尤以桃花最为娇艳,同样是暮春时节,遍山花开满目粉嫩,此为“春赏”。丹山因盛产苹果远近闻名,1972年,西哈努克亲王一行专程到丹山生产大队参观并品尝新鲜的水果。

自1936年“青岛老十景”诞生以来,数十年来她们一直被赋予着青岛景色代表的角色,然而老十景中除了前海一线几个经典景点之外,多数景致已被时光掩埋失去了往昔的光辉,甚至很多年轻人都未曾所闻。为此,青岛市相关部门在2001年,依据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城市文化的定位,重新筛选出青岛新十景。后期请继续关注《2001年的“青岛新十景”,你还记得吗?》

本组图文编辑参考自青岛新闻网、青岛画报、青岛档案信息网等,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添加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