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左台吴氏大宗谱》编修工作会议在徽州召开 合肥往事:设在六家畈的巢湖县

来源:吴氏网

第五次《左台吴氏大宗谱》编修工作会议在徽州召开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春天的徽州,春天的左台老家,有最美的诗和远方。4月12日至13日,左台吴氏学术与交流的唯一合法组织机构——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召开了第五次编修《左台吴氏大宗谱》工作会议。

徽谱是我国吴氏宗谱两大谱系之一,为唐初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所立,故《左台吴氏大宗谱》无疑乃徽谱正脉。

少微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和左台吴氏各支系代表出席会议。经充分讨论,会议达成多项重要共识。

会议再次明确,本次续修《左台吴氏大宗谱》由少微文化研究中心组织。

为更好地组织修谱工作,会议充实、完善了编修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编辑部、财务部、监督部。

会议推举吴象(商山吴氏)、吴昌期为编修委员会名誉顾问,吴瑞贤、吴仲奇(马埠吴氏)、吴若峰(良公支)、吴德章(六家畈吴氏)、吴光等为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主任仍由少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环溪支吴增魁担任,推举复公支吴志堂、丰溪派吴春华、叔沅公兴一支吴邦凯、枞阳豸岭吴氏吴治斌、六家畈吴氏吴荣智、桐城高甸吴氏吴昭友、石岭派吴福军、城门派吴启文、吴家嘴支吴超等为委员会副主任,石潭支吴善槐为编辑部主笔,北岸吴氏吴铁君为编辑部常务副主笔,海丰吴氏吴良为编辑部副主笔,吴春华为财务部部长,吴治斌为监督部部长,井边吴氏吴晓乐、吴礼忠、麻溪吴氏吴荫祖、赋春支吴福林、吴明照、龙江支吴社清、吴波、吴兆应、吴锡具、吴社教、吴仁清、怀宁观乐堂吴永清、潜岳支吴良节、璜源支吴灶有、浮梁支吴逢辰、吴林等为编委。

会议商定,经各支推荐和主任会议同意,可视情增加编修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增补编委需经各支推荐、委员会主任批准,原则上每个支系一名;三部副职可由部主要负责人推荐、主任会议批准而增设。

会议要求,建立更严格的财务制度,一支笔审批。具体制度会后由财务部、监督部研究制定公布。

会议呼吁,各支系或个人积极主动捐赠财物支持编修工作,捐赠情况将刊入谱书。

会议要求,各支系应大力支持、配合编辑部采编工作,有义务有责任在一年内向编辑部及时、全面、准确提供本支系资料。编委十人以上联名提出需解决的重大事项,委员会主任必须召集开会议决。修谱工作争取三至五年内完成。

会议由吴增魁主持并作主题讲话,他在讲话中说:”要让祠堂成为我们心灵的故乡,要让家教门风成为我们的打门锤和护身符,要让家谱宗谱成为我们心中的《圣经》,希望大家充满信心、精诚团结、守持祖德、谨慎开新,带着敬畏和格局、激情和使命感做好续谱工作。“不少支系代表主动表示,将尽心尽力地参与、支持、配合;所有支系代表都在会议纪要上已签字。会后,代表们在会址天旺弘鑫旅游酒店旁古徽府衙门牌坊前合影留念。

徽学大师鲍义来,明史专家、歙县博物馆文史专家王红春,方志、宗谱收藏家王经一,古文学家、故宫兼职文字顾问、吴邦国来徽讲解员张继红等与会指导。

安徽省人大代表、鸿汇集团董事长纪鸿和吴钻坤、吴信书、吴问潮、吴东方、吴成祖、吴继发、吴银盛、吴志红、吴焰忠、吴晓龙、吴伟华、吴世民、吴化民、吴大树等也出席或列席了会议。

会议食宿由黄山天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吴春华提供赞助,会址即其旗下之酒店,酒店附近有黄山景区、凤凰山、问政山、西溪南、澄塘等左台相关景点及徽州博物馆等,代表们于会议前后自行参观,他们拜祖墓、谒祖祠、游祖居,浸润于皖风徽韵之中,流连在飞檐石巷、白墙青瓦、碧水蓝天的新安旧地,体悟美丽的乡愁,百感交集,思潮澎湃,更坚定了敬宗报本之心;尤是巍然屹立山间水畔的一座座画栋雕梁、飞檐斗角且藏着家谱的老宗祠,这些曾长期寂寥的庭院,无声地走过了数百年的光阴,给左台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与赞叹。

第五次《左台吴氏大宗谱》编修工作会议在徽州召开
第五次《左台吴氏大宗谱》编修工作会议在徽州召开

特别介绍:左台吴氏少微文化及其八载研究与交流

左台吴氏,作为华夏吴氏望族,是肩负着徽州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族群,涵集厚重人文资源、与吴氏始祖泰伯公至德精神、长沙王吴芮文化一脉相承的少微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极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和道德能量。

吴少微,初任职吏部,后任晋阳尉、左台监察御史,是古徽州及安徽省首位进士。任职兢兢业业,秉公办案,曾受唐睿宗亲笔嘉勉。更重要的是,其与富嘉谟,独树一帜,倡导以儒家经典作为写作的样板,强调内容充实,气格高迈,一时蔚为风尚,对文风的转变起了扭转方向的作用,时人称为"吴富体";所撰《崇福寺钟铭》等是体现新风的代表性作品。其在山西太原(唐代称"北京")任职时间较长,由于文名卓著,因而时人又将他同谷倚、富嘉谟合称为"北京三杰"。吴少微著有《吴少微集》10卷,是有记载的最早享誉全国的新安(徽州)籍文人。黄山新安江边的浮雕上,现还刻有其伟岸形象。

以吴少微为始祖的左台吴氏是中华吴氏重要、兴盛的一个支派,枝繁叶茂,人才辈出,支裔分布在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山东、东北、河北、贵州及世界各地,人口近三百万,其中六家畈吴氏、环溪吴氏、北岸吴氏、茂林吴氏、海丰吴氏、商山吴氏、昌溪吴氏、麻溪吴氏、高甸吴氏、豸岭吴氏等支均为近现代吴氏的名门望族。千百年来,左台吴氏出现过吴汝纶、吴良、吴祯、吴复和吴邦国、吴承仕、吴光浩、吴作人、吴组缃、吴象等名人,当代院士科学家中即有七位左台后人。而如此伟大的一个家族,千余年来曾长期有优良的修谱传统,但因各种原因,至今实已近三百年未续谱了(民国版左台谱为乾隆版之补订)。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于近30年中两续左台吴氏环溪支湖南湘乡新桥吴氏族谱的资深媒体人、历史文化学者吴增魁,2011年利用应邀赴合肥参加皖吴组织筹备会议的机会,开始联络左台吴氏后裔,呼吁续修《左台吴氏大宗谱》。

2012年,吴增魁专赴老徽州范围多个县区寻根访祖近半月,访黄山市宣传部门、文化单位及徽州寻根馆等,顺访左台世系研究专家吴铁君等,向祖地宗亲呼吁建立左台吴氏文化交流和吴少微研究的平台。

2014年5月,吴增魁在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成立之际,邀请吴氏谱牒专家吴仲奇、左台世系研究大家吴善槐及吴礼忠、吴晓乐、吴仁清、吴林等在合肥组织召开了左台吴氏后裔座谈会,首提“少微文化”,并建立了相关筹委会,商议了争取复建吴少微墓、开发少微文化园和续修《左台吴氏大宗谱》事宜,并和吴善槐、吴晓乐各出资五千元用于确定祖墓地址、创建“左台吴氏网”、筹备首次全国左台吴氏祖地祭祖与寻根活动等。

同年10月,吴增魁与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联系,批建了左台吴氏首个合法学术交流平台“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吴增魁出任该中心主任,吴善槐出任该中心首席研究员,吴伍兵、鲍义来等被聘为中心顾问。

同年冬至,吴增魁历尽艰难终在黄山市有关领导、休宁县委县政府、徽州文化促进会和吴善槐、许琦、吴小明等支持下,成功组织少微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首届少微文化研讨会、首次全国左台吴氏祖地祭祖暨左台吴氏首次恳亲大会等系列活动。活动中,瞻仰了吴少微墓址、休宁状元馆、万安吴鲁衡罗盘博物馆、新安名人浮雕和朱元璋题“世家第一”的昌溪吴氏宗祠丶国保单位北岸吴氏宗祠丶叙伦堂春晖堂等吴祠,在这次少微文化研讨中,吴增魁首次提出少微文化的内涵是“崇文、廉洁、孝友、进取”;开了首次《左台吴氏大宗谱》编修工作会,初步建立以吴增魁为主任、吴善槐任主笔的编委会,其间还首发了由少微文化研究中心荣誉出品、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研室原副主任吴象作序、吴善槐编纂并出资印成的《左台吴氏世系迁徙考》一书,这是当代左台吴氏、少微文化研究的首项重要学术成果。安徽省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瑞贤,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方利山,黄山市工商联主席吴云鹤,《黄山日报》总编辑吴绍辉,休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吴立民,黄山市社科联副主席吴清健,知名徽文化学者鲍义来、许琦、吴兆民、吴亦民、吴伟逸等出席了会议,吴象、安徽省原副省长吴昌期发来了贺信。

八年以来,尤是少微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之后,左台吴氏举办一次次研讨、交流活动,积极促进修好左台墓与左台谱,积极促进左台吴氏后裔寻根问祖、交流联谊、文史研究和共同发展,以网站、QQ群、微信群、书刊加强文化传播、交流效果尚佳,带动推动之成效即在不断体现。

2015年初,吴增魁建议在左台吴氏莲瑭派荣公支湖北红安陡山吴氏宗祠举办第二届少微文化研讨会。鄂吴会在吴志刚会长主持下就此召开了三次筹备会,与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共襄盛举,于是年12月合办第二届少微文化研讨会暨红安恳亲大会,并第二次套开《左台吴氏大宗谱》编修工作会,还安排参会代表到红色胜地参观游览吴氏宗祠并祭祖,尤是展开少微文化论述、少微后裔支脉世系源流迁徙考辩、左台系祠谱文物史料整理分析、左台历代名人传考、少微文化传承发展探研等,出版了首卷《少微文化研究文集》;征文投稿者,不乏左台系以外宗亲甚至外姓人士。

2016年冬,吴增魁与吴小明在休宁向吴云忠县长报告了在少微公墓前重新立碑和弘扬少微文化的意愿,得到理解支持。

2017年6月,吴增魁在休宁县主持全国第三届少微文化研讨会暨左台吴氏始祖吴少微墓复修、《左台吴氏大宗谱》续修(第三次编修工作会)正式启动活动,在全国各地宗亲的热情参与下,在吴彥等祖地宗亲配合下,重立始祖墓碑,使两百多万少微后裔有了一个可以祭祖拜谒之处。同时,主持推动立碑复修金竺派支祖琇公墓。

2018年5月,在左台吴氏城门派祖地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的瑶里古镇,参加浮梁吴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的左台系代表在吴增魁召集下又开了第四次《左台吴氏大宗谱》续修工作会。是年,吴铁君、吴社清及吴志贤等分别组织部分宗亲祭扫少微公墓。

(少微文化研究中心秘书处)

作者:吴钊

由合肥市代管的巢湖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名称经历了巢县、巢湖市(县级)、巢湖市(地级)居巢区、巢湖市(县级)的发展变更。


1949年2月至6、7月,现巢湖市还叫巢县的时候,在今天的合肥市境内,短暂地出现过一个巢湖县。这个同样濒临巢湖的巢湖县,在巢县西侧,与巢县区域相连,没有任何隶属、替代或交叉关系。


合肥往事:设在六家畈的巢湖县

△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图片来自互联网络)



一、巢湖县的成立


1949年1月,根据华东局全面恢复江淮地区的部署,江淮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江淮第五地委。1月13日,中共江淮五地委、五专署、五分区成立,辖淮南铁路东北的巢(湖)含(山)、含山、和县、江(浦)和(县)全(椒)、肥东、巢湖等6县,程明远任中共江淮第五地委书记。


1月21日,合肥县解放;1月22日,中共巢县县委和巢县人民政府成立;1月31日、2月1日,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先后成立。


1949年2月,国统区的一份报纸《纽斯》报道:


“至上月,共方中原人民政府下令改合肥城区为市。任前新四军政治工作人员郑懿贞为合肥市市长,同时并将原属合肥县辖四乡划为四个县,滨巢湖区为“湖滨县’,县府改设在六家浜(吴忠信)的故里,县东乡区改为“肥东县’,县府设店埠,县西乡区改为“肥西县”,县府设官亭,与寿县接境之乡区改为“肥北县”,县府设在“罗集”,于是一个县便这样改为一个市四个县了。”


从内容看,这篇报道旁听途说居多,很多信息不准确。如当时的合肥市市长名郑抱真,而非“郑懿贞”;被称为吴忠信故里的地方是六家畈,而非“六家浜”;“原属合肥县辖四乡划为四个县”的说法与事实也不相符,但是,有一点是准确的,确实将“滨巢湖区”划分为一个县,不过不叫“湖滨县”,而叫“巢湖县”。巢湖县领导机构设在六家畈,即今天的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六家畈社区。


合肥往事:设在六家畈的巢湖县

△六家畈晚清建筑——吴家花园



六家畈是晚清淮军华字营发源地,涌现出吴毓芬、吴毓兰、吴育仁等淮军重要将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发生的“高升”号事件,871位将士为国捐躯,其中有许多来自六家畈。


六家畈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繁华,教育先进,是当时巢湖西半湖北岸的沿湖重镇。巢湖县领导机构设在这里,说明这里基础条件好,符合要求。


《中共巢湖地区组织史资料》记载,江淮五地委对辖区重新作了调整,“划合肥东南长临河、义城地区及巢湖忠庙以北地区,新设巢湖县”,成立巢湖县委、县政府和县大队,县委书记张世祥,县长张家禹,张世祥兼县大队长。“1949年6月,巢湖县撤销”。

《中国共产党肥东县地方史(第一卷)》有两处记载了巢湖县。“1949年2月,巢湖县委在六家畈建立,属江淮五地委领导,下辖长临河区、义城区”(197页),“2月,巢湖县在六家畈建立,县委书记张世祥,县长张家禹” (236页)。


六家畈1932年出生的老人吴彬信回忆,巢湖县政府设在后来的机械厂附近,县大队驻在前份西边,加一起大约有七、八百人。


合肥往事:设在六家畈的巢湖县

△合肥市历史文化风景名山——长临河镇四顶山(网络图片)



二、巢湖县区域范围


巢湖县辖长临河区和义城区,1949年7月撤销时,“所辖的长临河区划归肥东县,义城区划归肥西县”( 《中国共产党肥东县地方史(第一卷)》197页)。


关于长临河区,《肥东县志(1986-2005)·上》记载,“1949年7月,增设长临河区”(51页),长临河区下辖 “施口乡、清河乡、长乐乡、长临河镇、湖滨乡、青阳乡、罗店乡和姚埠乡(54页)。湖滨乡政府驻地就设在六家畈。


根据《肥东县志》记载,结合现在肥东县区划情况来看,巢湖县长临河区的区域范围基本明确,即现在肥东县长临河镇全部和撮镇镇、桥头集镇的一部分。


巢湖县义城区及其管辖范围,文字记载却不清晰。


《肥西县志(1993年版)》在盘点1949年底的辖区范围时,没有义城区的名称,只有义城乡。“1948年12月底,肥西民主县政府成立,辖山南、紫蓬、程店、城南4区” “ 1949年底,肥西县共辖8区、76乡”,这8个区中没有“义城区”,只有管辖义城乡的城南区(第一章第三节“境域区划”)。


1961年11月,肥西县重设8个区,将烟墩区改为义城区,“义城区”的名称第一次在《肥西县志》上出现。1978年5月,义城区及义城、义兴、晓星、大圩公社划归合肥市郊区(第一章第三节“境域区划”)。


2002年3月6日,合肥市区划调整,原郊区的义城镇划归新成立的包河区管辖。《合肥市包河区志(1986-2005)》记载,“义城镇前身为义城乡,隶属巢湖县”,巢湖县撤销后,“义城乡划归肥西县,乡政府设在义城集”。1958年秋,义城乡撤销,划归新成立的合巢公社。1962年,合巢公社分成四十井、丙子、烟墩、大圩、义兴、晓星、合巢和巢湖渔业公社8个小社。1971年,合巢公社更名为义城公社。1978年5月,义城公社划归合肥市郊区。1983年,撤社建乡,设立义城镇”(435页)。2008年9月,义城镇发展成义城街道。


△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广场文化活动(图片来自义城街道先锋网)



2012年11月28日正式开放的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就坐落在包河区义城街道范围内的巢湖岸边。


从《肥西县志》和《合肥市包河区志》记载的内容来看,巢湖县管辖的可能不是义城区,而是义城乡,与现在包河区义城街道的范围有重合的地方,但不仅于义城镇,还包括与肥东县长临河镇相邻的包河区大圩镇。


包河区大圩镇东、西两侧分别与长临河镇、义城街道相连,位于长临河镇与义城街道之间的中间地带,巢湖县1949年2月成立时,现在的大圩镇至少有一部分区域属于巢湖县,也即属于当时的义城区(或义城乡)。


经施口流入巢湖的南淝河,是现在肥东县与包河区的分界线,河东是肥东县的长临河镇,河西是包河区的大圩镇。沿巢湖再往西,是包河区的义城街道。可以推想,巢湖县所属的长临河区和义城区(义城乡)也是以南淝河为界,河东是长临河区,河西是义城区(义城乡),两区凭南淝河连为一体。


△渡江作战(照片来自网络)



三、成立巢湖县的目的


成立巢湖县的目的,为着保障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31日,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统治迅速陷入土崩瓦解。中共中央一面积极与国民党政权谈判,争取和平解放全中国;一面命令解放军集结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强渡长江。


和平努力没有成功。4月20日晚至21日晚,解放军百万大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渡江作战。4月23日,占领南京;5月17日,解放武汉三镇;5月27日,完全攻占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岛,历时42天的渡江战役宣告结束。


现在的肥东县长临河镇、包河区大圩镇和义城街道,在区位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濒临巢湖,位于巢湖西半湖的北部,湖岸线长,湖岸平缓,适合水上练兵。


巢湖是渡江部队天然的水上练兵场。时任24军71师211团副团长季鸿在《渡江战役》文中里写道,1949年3月中旬,211团根据上级指示,利用巢湖演练渡江,“按渡江要求,组织船队、航渡队形的编成、指挥、联络方法、航向保持要求,准确直驶登陆点”,夜间进行。


时任24军209团6连宣传员的金本华在《背包渡江记》文中写道,1949年4月中旬,“我们二十四军七十师二0九团的全团同志在巢湖演习水上划船”(《解放军报》1999年4月5日)。


六家畈吴彬信老人回忆,“大军过江前,分几路经过六家畈、小徐村到中庙训练,人比较多,走了三天才走完”。


吴彬信老人说,巢湖县成立后,主要为大军渡江作战作准备,准备粮食,组织民工、担架工等,支援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结束后,巢湖县撤销。


巢湖县成立和撤销的时间,与渡江战役准备、作战、结束的时间高度吻合。中共肥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办的肥东党史方志网“党的组织”中介绍,“1949年2月,为了渡江作战的需要,在六家畈成立了中共巢湖县委、巢湖县政府”,印证了吴彬信的说法。


△登陆作战,照片来自互联网络



巢湖县存在时间过短,目前想找到巢湖县具体工作情况的历史记录比较难,只能从肥东县及其他地方的历史叙述中找到一丝痕迹。


《肥东人民支援渡江战役功不可没》文章记载,“肥东地区先后动员组织常备民工一万二千二百零五人”,“在常备民工中又先后组织了三个团近万人的支前民工担架团,第一团巢县、含山、肥东三个县的民工共同组成,有五千多人,肥东占五分之三”,“肥东组成两个营”“一营由石塘区民工组成”“二营由长临河区民工组成,营长夏斌,教导员徐吉民”。


第一团4月21日凌晨随17军从望江县华阳湖渡江,经东至县的东流、江西景德镇、玉山,到达浙江金华。5月28日,17军后勤部首长带领一批干部和几辆汽车,将民工用担架抬的武器弹药运往前线,第一民工团完成渡江支前任务,开始踏上归程。


由长临河区民工组成的第一团第二营支援渡江作战,功不可没。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对巢湖北岸历史地理保护与应用做出巨大贡献的张靖华,在走访长临河镇的周唐村时,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脸上“有一道很深的伤疤,像一道小沟从耳边一直延伸到颧下,大概长10厘米左右”。老人儿子解释说,老人是渡江民工,1949年撑船带解放军过长江时,“被国民党的子弹迎面从脸上擦出的”。


巢湖县完成了支援渡江战役历史使命,在渡江战役胜利后不久撤销,巢湖县范围内的民众为渡江战役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所做的贡献不应该被辜负和遗忘。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合肥市历史第一卷(1926-1949)》,中共合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


2、《中共巢湖地区组织史资料》,中共巢湖地区组织部、巢湖地区党史办、巢湖地区档案馆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3、《肥东县志(1986-2005)•上》,肥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4、《中国共产党肥东县地方史(第一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5、《中国共产党肥东县地方史(第二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


6、《肥西县志》,肥西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黄山书社1994年11月第一版


7、《合肥市包河区志(1986-2005)》, 合肥市包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山书社2014年3月第一版


8、《旌旗南指大江东——总前委在瑶岗指挥渡江实录》,蒋同明编,皖内部图书号:2004-024,2004年2月第一版


9、《环湖名镇长临河》,张靖华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