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双辽宝山村,体验最美旅游精品示范村 扎兰屯市委编办持续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服务体系
走进吉林四平的双辽,听说有个旅游特色村,于是,从双辽市驱车不到20分钟,在雨前走进了宝山村——
行走在双辽宝山村地界,荷塘田田,芦苇摇摆、鲜花锦簇。路东侧的无公害、高优水稻一片金黄,泛起层层金浪,向行人致意。
宝山村,原名“扎兰屯”,以前外地人戏称为“杂乱屯”,是个260多户、近千口人的小村庄,也是种、养、加、劳为主要产业结构的村庄。过去的宝山村,是远近出名的穷乱村,如今的宝山村,处处是宝,家家户户鲜花满地,整洁宽阔的道路,鲜花笑迎你的到来。
经过一任任村级班子的努力和广大村民的实干,他们已经摘掉了贫穷落后村的帽子,把昔日的“杂乱屯”变为今天的旅游新农村。走进村子,一排排灰墙红瓦的房屋、整齐划一的砖院墙和铁大门映入眼帘,纵横交错的村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和沙石路,房前屋后花草丛丛、柳树荫荫。
这是一个花园式的村庄,在村口的桥上,遇见一位开拖拉机的中年人,我问,这水泥路是否一直通往村里的每家每户,他说,我们是新农村,你瞧,路边开花红艳艳,宝山旧貌换新颜。我问,谁修的路?他说是村长刘国柱。
走进村口不远,是一个扎兰屯休闲文化广场,人工湖、假山,不同的卡通饰物,村里成为了一个公园。我转了一下发现,在全村道路两侧、公园内栽种各种树木,后来问,村里种植的树木达20000余棵。
每家每户都是统一的大门,门前户户养花。“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了宝山村的精神指导。
这里还有一个特点,党员示范街,以每名党员命名街道,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带领大家共同保护环境共同致富。本着农民得实惠、农村得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的原则,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旅游精品示范村。
每家门前的白墙上都时刻体现价值观,按照建设“一带一路”生态休闲旅游体系,对环村的11个水塘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万米环村生态垂钓观光带;打通宝山村至一马树沙地森林公园旅游观光精品线,在沿路两侧建设了采摘园、农家乐、家庭旅馆、农事体验营等旅游项目。
宝山村还建设系统化垃圾处理体系,在村内设立垃圾点,实行定点、定时清运。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村级卫生医疗保健中心,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老年休闲服务体系。解决留守老人生活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在文化广场还发现了一个电视大屏,宝山村还建设了一个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建设覆盖全村的电商网络体系,以村部为中心建设主控平台,连接10至30户终端,形成区域内电子商务网络覆盖体系。
这是文化长廊,还有两个休闲文化公园和一个文化大院。选择有文化中心户,建设文化大院,发展庭院文化。
从这张广场上的效果图可以看出,1万米环村生态绿化带。11个水塘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塘塘相连、渠道流通、绿树成网”的生态格局。还有2万米艺术围墙,统一模式对村内2万米路边院墙进行规划设计,形成“一街一品”、“一路一景”的格局。
新的24孝,用传统的灯笼突出在广场一侧,与村规民约,形成了宝山村的一大特色文化。在这里,可以体味到保留乡村韵味,发展乡村文化,突出乡村新意,打造国家级美丽乡村旅游名村

为了提高12345热线办事效能,扎兰屯市委编办从厘清职责边界、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核查等三方面下功夫,确保热线诉求转派合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持续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服务体系,发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连心桥作用。
一是厘清职责边界。结合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部门“三定”规定、政务服务局部门权责清单、“属地管理”清单事项等责任认定参考材料,进一步厘清投诉事项职责边界,防止出现职责不清和交叉的情况出现,尽力避免推诿现象出现,切实提高12345热线投诉事项分派精准度和事项处理效率。
二是建立协调机制。对于争议较大的分歧事项,及时召集政府组成部门、市委编办、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进行12345热线工作协调调度会议,有关部门根据“三定”规定及各自权责清单进行认领未能转派的工单事项。出现协商不一致的情况,市委编办按照改革与管理的实际需要,按照法律法规、三定规定给出事项承办单位意见,确定事项承办单位。
三是加强机构编制核查。扎兰屯市委编办每年抽出一定比例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核查,将各部门承接办理工单情况纳入部门落实机构编制核查督导范围,结合各部门职能履行发挥情况、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使得督导落到实处,最大限度促进热线办理效能。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
供稿:游成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