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泸定给你安排了这些行程,快来看看 重走长征路,15个打卡景点

“五一”小长假,泸定给你安排了这些行程,快来看看“五一”小长假,泸定给你安排了这些行程,快来看看“五一”小长假,泸定给你安排了这些行程,快来看看

藏不住啦!

泸定红樱桃最近刷屏朋友圈

郁郁葱葱的樱桃林,满满都是负氧离子

路旁民居炊烟袅袅

山谷原野花果飘香

五一还不知道去哪里的小伙伴看过来

你所向往的田园生活,泸定全都有

谷雨将近,素有“春枝第一果”之称的樱桃正红火,一颗颗玲珑剔透的樱桃挂满枝头,泸定果园里好一幅春日丰收图。

今年的泸定红樱桃节在4月23日-24日,这是泸定一年一度的果园盛会,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在樱桃最新鲜的时候品尝到第一口香甜

开幕式现场热闹非凡

在远山、田野、红樱桃的映衬下

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拉开帷幕

以泸定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舞蹈,《红色记忆》 《百年壮举展辉煌》演出了泸定儿女百年风雨,继往开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

《情郎哥哥笑呵呵》、《樱桃花飘香的地方》、《春风十里 》唱出了樱桃园里的致富路、也唱出了泸定乡村的新发展。

除了美味的樱桃和夺人眼球的歌舞表演,

此次樱桃节还有丰富多彩的创意活动,

大胃王樱桃挑战赛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游戏,

每一个参赛者都是铆足了劲儿,

嘴里塞满了甜甜的樱桃,

别提多有乐趣了!

泸定的春天满满都是樱桃香

走进泸定杵坭村

果园里晶莹透亮的红樱桃发出诱人的甜香

吸引众多群众前往采摘打卡

红绿相称的樱桃树自带娇俏甜美气息

随手一拍,分分钟都是大片

泸定樱桃

是甘孜州地区极具特色的水果

其中,尤其以杵坭村一带的红樱桃最负盛名

这里的樱桃由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出产的樱桃色泽红润鲜亮、果大皮薄

滋味浓郁、汁水丰厚

杵坭也因此成功申报“中国红樱桃地理标志”

被中国果蔬协会评为“中国红樱桃之乡”

“五.一”小长假泸定怎么玩?

五一小长假进入倒计时啦!想要出游的心是不是已经奔向了樱桃园?

来来来~

带你看看泸定必游景点有哪些!

如果 , 你没有来过泸定,那将是一种遗憾

泸定县地处二郎山南、甘孜州东南部

东距成都285公里,西距康定49公里

是进藏出川的必经之地。

这里自然独特、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情浓郁,打造了红色经典泸定桥、冰川温泉海螺沟、最大平台牛背山、景观大道318、最美阶梯二郎山、阳光田园大渡河、川藏茶马古驿道七张文旅名片,是全国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景区

川藏第一桥

雅康高速大渡河大桥,被誉为“川藏第一桥”,是一座建立在高海拔和复杂风场等环境下的超大跨径悬索桥。

杵坭樱桃谷景区

距离成都2个多小时,即可到达杵坭樱桃谷,这里平均海拔13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想要周末出游、成都周边休闲游,这里都是不错的选择。

泸定县河畔夜景

沿着大渡河一路向前,老城的风貌在灯影闪烁下焕然一新,夜晚的泸定城,褪去白天的古朴,披上瞩目的光影,立刻变幻成另一副模样。

海螺沟

想要找一处冰雪秘境,那就一路向西,去往贡嘎雪山下的海螺沟,在松林山谷里,一汪汪温润的池水,一潺潺流动的清泉就足以让你卸下疲惫,让你流连忘返。

怎么样?

看了这么多的泸定必打卡景点

你是不是已经在收拾行囊,准备出发了呢?

送给你5条泸定精品线路

保证你每种精彩都不错过

赶快来打卡吧!

戳下图~

— END —

来源/泸定文化广电旅游局

编辑/王玲娜

责编/达娃卓玛

最近有些单位计划组织“重走长征路”,问我这位旅游达人有哪些打卡景点。我总结出18个打卡地点,供他们参考。

1、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江西于都)

重走长征路,15个打卡景点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东门外东门渡口。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重兵“围剿”及经济封锁,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内英勇苦战一年,仍然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被迫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已经全部集中在江西南部于都附近时,长征的命令才发下来。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中央政府所属机关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8.6万人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和靖石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

2、禾塘决策旧址(湖南道县)

重走长征路,15个打卡景点

禾塘决策旧址位于湖南道县营江街道新屋村有一座不太起眼的明代宗祠,大约三百平方米。绕过墙体斑驳的影壁、穿过旧式牌楼,祠堂正厅就可一览无余。两旁堆放着一些木头桌椅,中间靠墙摆放着傩舞面具和一些白瓷碗——当地百姓会在这里举行一些传统祭祀活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1月22日,红军大部进入湖南道县境内。这时,蒋介石已令16个师77个团约30万兵力围堵,企图在湘江以东地域全歼红军。情况万分危急。11月25日清晨,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进驻道县禾塘(今营江街道新屋村)一带。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此召开会议,提出从广西渡过湘江的意见。毛泽东等人再次力陈西渡湘江的危险性,但博古、李德没有采纳。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记载,11月25日,中革军委正式决定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道县党史研究专家周镜忠说:“中革军委在禾塘会议作出的决策,事实上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序幕。”

3、老山界(广西兴安)

重走长征路,15个打卡景点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1公里,宽6公里,方圆126平方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岭的最高峰。向上看,耸立于云端之中;向下望,简直是绝壁悬崖。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老山界,由此而举世闻名。1934年12月初,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根据蒋介石又在红军去路上布设口袋形阵势的实际情况,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改变了沿红六军团路线去湘西的计划,取消休整,一路西进,但必须翻越横亘在前面的老山界。红军分三路翻越了老山界。一路是从兴安同仁村沿龙塘江过雷公岩上百步陡从主峰猫儿山的西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有中央一、二纵队和红五军团,还有红八军团的一部分;一路是从兴安高寨村委青殿村沿乌龟江经潘家寨过漓源瀑布上梯子岭从猫儿山的东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是红八军团;一路是从兴安水埠塘到高寨,往李家田沿杉木江上老山界进资源塘垌跟上主力红军,主要是红五军团十三师一部。1934年12月4日,军委第一纵队经兴安马岭移至塘坊边、六垌地区,下午开始翻越老山界。12月8日,扼守老山界的红三十七团、红八军团一部分及保卫团奉令撤往资源塘垌和龙胜江底。至此,红军全部离开了兴安县境。为保证中央纵队顺利翻越老山界,红三、五军团等在兴安华江瑶族乡境内与桂军和地方民团进行了黄隘阻击战、老草岭阻击战、龙塘江阻击战、千家寺突围等多场战斗。

4、黎平会议旧址(贵州黎平)

黎平会议会址坐落在贵州省黎平县城德凤镇二郎坡52号,是一座清代的古代建筑物。占地面积近1000 平方米,外有高约20米的封火墙围绕,森严幽静。它是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筑,两端有高大的封火墙,房屋面宽五间。正中有一座门楼,两边为铺面,当年是胡荣顺商号。走进门楼,里面是一个大院,有9个大小不同的天井,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1934年底,中央红军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占领黎平后,总司令部就设在这里。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这是红军离开江西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紧要关头改变红军的战略方针,变被动为主动,并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这所普通的民房,因“黎平会议”而成为重要革命文物,1982年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遵义会议会址(贵州遵义)

贵州遵义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原子尹路)80号,老地名叫琵琶桥。会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1935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遵义会议会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 窗”,有抱厦。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主楼楼屋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主楼和跨院之间伸出一船形的楼房。会址大门临街,门两侧原是八间铺面,是柏辉章家的商店。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楼(会址大门临街)。厅后是一座砖彻牌坊,前为“慰庐”,后为“慎笃”。牌坊后是天井,天井南侧有小门通柏家的内四合院。遵义会议会议室在二楼(一楼作战室的楼上),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面积27平方米。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建筑,坐东向西,由东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34平方米。东屋是跨院的主屋,面阔五间,深四间遵义会议期间,总司令部机要科办公室和科长毛庭芳住室在这里。北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屋,小明间与主楼(会址)天井相通。南屋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二屋。遵义会议期间,机要科工作人员住此屋。

6、娄山关(遵义市汇川区)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原名娄珊关、娄关,后称太平关。位于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往南40公里是著名的遵义董酒厂。作为黔北第一要塞,娄山关景色秀丽,峭壁绝立,是众多游客的常去之地。毛泽东填有《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现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关声色。

7、皎平渡(云南禄劝)

云南昆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西乡的皎平渡,位于昆明市区200多公里的金沙江渡口,在会理市 的东南方47公里处,1935年的5月1日至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在皎平渡36名船工7条船9天9夜奋力的拼搏下,3万名红军胜利甩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自此皎平渡写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皎平渡位于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北部皎西乡皎平村,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是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中国红军一方面军长征经过云南时,3万多人靠7条船,在36位船工7天7夜的奋力摆渡下,胜利甩掉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毛主席渡江后曾经住了三天三夜。1935年5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军委领导人渡过金沙江后,没有立即离开金沙江北上,他们就在那些岩洞内办公住宿,指挥红军渡江。为了纪念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来就把这块“龙头石”改名“将军石”。

8、泸定桥(四川泸定)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大渡河上的首座桥梁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而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山河”。泸定桥开始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因此而得名。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泸定桥,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飞夺泸定桥”战斗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泸定桥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9、懋功县城(四川小金)

四川省懋功县,古称金川,清代乾隆两征金川后,设懋功屯务厅;民国3年改设懋功县,隶属于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解放后,1953年改懋功县为小金县。小金县人口只有77000多人,主要为藏族聚居之地。红4方面军的西进部队于1935年6月8日攻克懋功。接着,以一部前出至懋功东南的达维镇。6月12日,红1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4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1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21日晚,红1方面军和红4方面军的部队举行联欢会,庆祝会师。两河旅游区位于小金县北部,距县城70公里,由玛嘉沟、霸王沟、虹桥沟和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会址“三沟一址”组成,总面积48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霸王山5551米。峡谷溪流、雪山、海子、森林、沙棘林、野生动植物、高山草甸、牧场等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嘉绒藏族民俗和红军长征等人文景观质朴、神秘,自然与人文景观组合完美,是体验嘉绒藏族风情与高山峡谷自然生态观光旅游的绝好去处。其中虹桥沟位于两河旅游区东部,其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牧场、大片沙棘林海、良好的植被、河滩草甸、蛇曲河、雪山、峡谷、海子、野生动物等旅游观光价值极高。霸王沟位于两河旅游区的东南部,美丽的雪山、晶莹的冰川、原始森林密布、幽深的峡谷,适宜于徒步登山探险,是追求激情的好去处。玛嘉沟,在这里嘉绒藏族民俗文化氛围浓,民族歌舞鲜明,自然景观丰富,民居建筑独特,是你体验草原休闲骑策鞭快马、沙棘走廊揽胜、高山湖泊、生态观光、民俗与自然景观摄影、春厂棚牧区生活的绝佳之地。两河口政治局会议旧址,是中国工农红军“两河口会议”会址,原是供奉“汉寿亭侯”关羽的关帝庙,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仅次于遵义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史称“两河口会议”。

10、六盘山(宁夏隆德)

六盘山,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南段称陇山,南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狭义的六盘山为六盘山脉的第二高峰,位于固原原州区境内,海拔2928米。六盘山是近南北走向的狭长山地。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达2942米。其北侧另一高峰亦称六盘山,达2928米,由平凉至静宁的公路312国道经此。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因此得名。山地东坡陡峭,西坡和缓。六盘山山腰地带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使六盘山成为黄土高原上一个“绿色岛屿”。六盘山是1935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毛泽东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使之名扬海内外;将台堡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场面,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单家集作为毛主席率领红军驻扎和在回族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及组织成立第一个回族红色政权“单家集回民自治政府”的地方。

11、腊子口(甘肃迭部县)

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地处长江流域 嘉陵江水系白龙江北岸的腊子河源头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岷山山系北支,迭山山脉,属西秦岭构造带南部陇南山地。腊子口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原始森林高山峡谷地带,是红军长征腊子口战役发生地。沉积着丰厚的绿色森林生态、自然山水文化、长征红色文化、地域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规划6个景区,88个景点,其中自然景观60个,占68.2%;人文景观28个,占31.8%;Ⅰ、Ⅱ级景点72处。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腊子口,甘肃国民党守军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是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扬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于9月17日凌晨终于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这一仗红军打出了军威,打开了进军甘肃的大门,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英雄的红四团以自己英勇顽强的战斗,在腊子口树立了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丰碑。

12、吴起镇(甘肃吴起)

吴起镇是旧镇名,现改名为吴起街道。地处吴起县中部,为全县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吴起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约前400年)屯兵驻守而得名。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旗(当时称吴起)镇,进入西北苏区,从而胜利地结束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毛泽东到达吴起镇后,即于当天致电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电报还要彭德怀于次日到吴起镇商讨行动方针,第二、第三纵队交叶剑英、邓发指挥。1935年10月20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取了陕北红二十六军骑兵团政委龚逢春等同志的汇报,了解到西北苏区错误肃反的严重形势,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1935年11月下旬,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吴旗镇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旧居等。旧居位于吴旗镇砚洼山麓,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毛泽东旧居,5孔土窑洞列成一排。9孔接石口土窑洞和1排4孔石窑洞,共13孔。两院之间,有石砌过洞相连。为纪念吴旗镇“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平台山改称胜利山。山之东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各1座。

13、会宁会师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位于会宁县会师镇会师路,旧址东西宽110米。南北长400.6米,总占地面积约44718平方米。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会师旧址的主要建筑有:红军会师楼及古城墙、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三军会师纪念塔、会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红军长征将帅碑林等组成。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也称为会师园。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旧址东西宽110米。南北长400.6米,总占地面积约44718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红军会师楼及古城墙、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三军会师纪念塔(会师塔)、会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红军长征将帅碑林等部分组成。另外后复建的会师期间朱德总司令的住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邢家台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红二、四方面军会师旧址(青江驿)、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旧址(老君坡)、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侯家川)、红军演讲台旧址、红军大学旧址以及大墩梁、慢牛坡、张家堡等多处战斗遗迹。

14、保安县(陕西志丹)

志丹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位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东部和安塞区相接,西北部与吴起县、靖边县相连,东南部和甘泉、富县毗邻,西南部与甘肃省合水县、华池县交界。志丹县原名保安县,1936年6月,为纪念“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而更名为志丹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奠都志丹,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战斗生活了6个多月,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都”。现存龙山文化、秦直道等遗迹760余处,保安革命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红大旧址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九吾山道教泥人真身坐化像被誉为“陕西无双、全国罕见”。这里还是由丁玲发起经中央批准“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地。

15、延安

延安市,简称“延”,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省会西安以北371千米。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是“双拥运动”发祥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境内有各类文物遗址点8545处,其中革命遗址44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