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万绿湖获评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广东重要的水源地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当天,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名单,河源万绿湖(又名新丰江水库)成功上榜。

据悉,为扎实推进我省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工作,2021年3月,省生态环境厅根据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2021年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经全省各地级市报送、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深圳市茅洲河、河源市万绿湖等10大河湖被评为“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河源万绿湖获评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受访者供图

万绿湖主要位于河源市东源县境内,于1960年建成,为全国第七大水库,华南第一大水库,总库容量139亿立方米,有360多个岛屿,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集雨面积5400平方公里,因处处是绿、四季皆绿而得万绿湖之名。

一直以来,河源市委、市政府和东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万绿湖水质保护工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万绿湖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万绿湖生态环境。万绿湖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长年水温16℃,PH值7.17,是华南地区的大型弱碱性水源,先后摘得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广东省十大最美森林”“广东省十大最美湿地”“中国天然氧吧”等多项桂冠。此次万绿湖获评“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充分体现河源市委、市政府和东源县委、县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保护万绿湖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建立长效机制,高位推动万绿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近年来,河源市先后印发实施《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东江新丰江河源段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新丰江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巡查制度》等方案,开展新丰江水库入库支流水环境整治、新丰江水库集雨区镇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提标改造、新丰江水库集雨区垃圾处置设施工程、新丰江水库拦漂二期工程、矿产开采整治、桉树林改造等工作,建立健全新丰江水库巡查监管机制。

河源万绿湖获评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万绿湖天然氧吧。受访者供图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水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成立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河长办,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担任总河长,带动市、县、镇、村四级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东源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执行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丰江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和日常巡查监管机制,高位推动新丰江水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巩固提升优良水环境。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新丰江水库集雨区34个乡镇(街道办)建成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0座(有4个乡镇(街道办),污水纳入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覆盖率为100%,合计处理能力5.53万吨/日,铺设镇级污水管网214公里;新丰江水库集雨区34个镇3528个自然村中有2992个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的自然村,完成率为84.81%;有1780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治理率为50.45%,达到省下达的2020年年底前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40%以上的要求。

河源万绿湖获评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万绿湖集雨区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受访者供图

2020年新丰江水库监测断面水质保持Ⅰ类,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到省考核目标。2020年,河源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第九名(其中4月、12月排名第二)、地表水省考断面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一。

5年来拒绝有较大污染项目16个,涉及投资额度100亿元

在河源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东源县坚持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实施最严格保护措施,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持多部门跨区域联防联治,深入开展万绿湖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14个专项行动,以铁腕的措施推进综合治理。

东源县深入开展新丰江水库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14个专项行动,图为清拆网袋现场。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东源县先后创建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新港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通过深入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加大植树造林、强化野生动植物管理、全力遏制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近五年来,新丰江水库库区累计完成各类造林2.1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森林抚育14.27万亩,库区持续多年“零”山火,森林覆盖率达到71.57%。湖区野生动植物丰富,仅珍稀濒危植物就有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7种,水中还活跃着珍稀濒危物种桃花水母。

此外,东源县深入开展新丰江水库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14个专项行动,累计拆除网箱479个、面积2.11万平方米,网袋1017个、拦河网230个,灯光网3194个;拆除“两违”建筑设施135宗,拆除面积1.79万平方米;完成桉树退出5.11万亩,改造2.26万亩;建设了新丰江水库上游固定拦截工程,购置打捞船只13艘,累计打捞水浮莲48.25万吨;深入新丰江库区及集雨区12个乡镇村庄、小沥排查污染源,制订一河一策,拆除或关闭244户非法养殖场、完善环保设施26户。

万绿湖生态和谐景象。受访者供图

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东源实施“东强西优南扩北实”发展战略和打造“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五年来,东源县拒绝有较大以上污染项目16个,涉及投资额度100亿元。利用优越的水资源,吸引了农夫山泉、怡宝、今麦郎等国内饮用水、饮料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建厂,目前水产业产值约20亿;实行生态振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湖区香菇、木耳、灵芝、蜂蜜、特色水果带动库区群众增收致富。万绿湖风景区坚持按照“环保至上、科学规划、强化管理、生态旅游”的方针,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积极推动库区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绿富”双赢。至今,万绿湖已建成开放景区景点8个、高端休闲度假酒店1家、客家风情特色街区1个,累计接待游客1500多万人次,为水库2万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全媒体记者】黄敏立

【通讯员】蓝天明 邱劲泽

【作者】 黄敏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广东重要的水源地

▲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大坝。供图/图虫创意


最近,很多人通过新闻知道了东深引水工程,知道了香港的水原来是“翻山越岭”从东江引来的。


其实不止香港,深圳、东莞、惠州以及广州增城、黄埔等地,主要也依靠东江供水,一条东江滋润了广东约4000万人口。而东江水主要汇集于龙川县合河坝村至博罗县观音阁的中游段河源市境内,其中位于河源的新丰江水库被视为广东最重要的水源地,它的另一个名字更广为人知——万绿湖。


广东重要的水源地

▲由于水位线持续下降,万绿湖畔的明清古遗址“重见天日”。图源/网络


近几个月来,由于河源境内持续干旱少雨,高温不断,万绿湖的水位从112米的丰水位一路逼近93米的死水位,降到了近22年最低。


河源,一个为保护水源而建立的市


河源,顾名思义,是江河之源的意思。这里的江河之源并非指东江之源,而是指“三河之源”。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河源,本汉龙川县之地,齐于此置河源县,以县东、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三河指的是连平河、忠信河、新丰河,三河汇成新丰江,从西向东绕河源城区而过,与自北向南流经河源市区的东江在城东交汇,使得整个河源城区三面环水,如同一个浮在水上的木筏。


广东重要的水源地

▲新丰江与东江在河源城东交汇。图源/网络


其实东江源头并不在河源,而在江西省寻乌县。在那里叫寻乌水,向南流入广东境内,在龙川县合河坝与安远水交汇后才被称为东江。之后,东江流经河源市、惠州市、东莞市,在虎门入海。


▲东江源头——寻乌水。供图/图虫创意


东江源头虽然不在河源市,但河源毫无疑问是东江主要的集水区。河源市1988年才成立,之前只有河源县。由县升级为市,下辖龙川、东源、紫金、和平、连平、源城等五县一区,面积达到1.56万平方公里,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统一管理,更好地保护东江水源地。


河源市地处粤东北山区与珠三角平原的结合部,北部粤赣边境南岭逶迤,西北九连山脉高耸,中部罗浮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斜贯而过,南部则有莲花山脉盘踞。整体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岭之间有狭长的盆地相间,成了河流最好的通道。


▲河源市地势图。图源/网络


河源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充沛。大量雨水从漫山遍野流下,汇集成近百条大小河流,最终百川合一,汇入东江。河源市87.5%的地域都属于东江流域,只有少部分地区属于北江和韩江流域。东江沿着罗浮山麓奔流而下,全长562公里,河源段就占了45.5%。位于东江支流和干流上的华南最大的两个水库——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也都在河源市境内,对调节东江的水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河源市因东江而立,为东江而生,它的命运自诞生起就与东江绑定在了一起。这里的水是否充足、安全,直接关系到大湾区几千万人口的饮水问题。


▲东深引水工程输水管线。图源/网络


一座水库的角色转换


作为东江最大的支流,新丰江发源于韶关市新丰县小正镇七星岭,与连平河交汇后自西向南切穿九连山脉,与从东北而来的忠信河汇合,流入东源县境内半江。之后又收纳了数十条小河流,通过亚婆山峡谷穿越罗浮山脉,最终汇入东江。


▲雨雾迷蒙的新丰江。图源/网络


新丰江干流只有163公里,但集水面积多达5813平方公里,流经地区多山岭,因此坡陡、流急、水量大。在九连山脉与罗浮山脉两山夹持之间,众水汇集,落差较大,正是建设水库和水电站用以发电的好地方,也可以有效缓解东江的防洪形势。新丰江流域降雨80%集中于汛期,是历史上东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1958年,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工程的新丰江水电站在亚婆山峡谷开始兴建。1960年大坝建成开始蓄水,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营,新丰江水库由此形成。


新丰江水库设计洪水位121.6米,正常高水位116米,死水位93米。为了建设水库,沿岸10余万群众迁离了家园,18.4万间房屋、42.5万亩山林、17.9万亩良田被淹没,昔日丰饶的鱼米之乡变成了万顷平湖。建成后的水库水域面积达370平方公里,一跃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


▲新丰江水电站。图源/网络


建设新丰江水库的最初目的很明确:发电和防洪。在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营后,1961、1966、1976年,又有三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截止2009年底,新丰江水电站已累计发电409.47亿千瓦时,为河源乃至整个广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防洪方面,新丰江水库也居功至伟。水库有效库容64.91亿立方米,可以预防千年一遇洪水。就在水电站修建中的1959年,东江博罗站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导致中下游全面溃堤,损失惨重。而自1960年水库建好之后,半个世纪以来,东江再没有出现过全面决堤的场景。


▲惠州境内东江暮色。供图/图虫创意


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发展,对东江流域水电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而随着下游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加,当地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东江的供水越发依赖。作为东江主要水源地的新丰江水库,主要使命也从发电变成了保障供水安全。


早在2002年,广东省政府就明文规定,将河源境内的新丰江、枫树坝两大水库功能调整为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航运。这一转变,其实从1988年河源市成立就已发端。河源立市以来,并没有承接来自珠三角的众多产业转移,而是坚持绿色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上作出了巨大牺牲。河源因此成为广东仅有的无酸雨地区,地表水常年达饮用水一类标准,新丰江水库也成为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曾扎根浙江千岛湖的农夫山泉,也被吸引来了万绿湖取水。


万绿湖,为何“绿”得这么精彩?


新丰江水库又名万绿湖,因这里四季皆绿、处处皆绿而得名。这“绿”不仅指湖中有三百多个绿色小岛,周边遍布亚热带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更因为这湖水也绿得多姿多彩。


▲万绿湖处处皆绿,四季皆绿。供图/图虫创意


“若问人间多少绿,万绿湖上十万色”。万绿湖的绿千变万化,从湖岸向湖心望去,由近到远渐渐转淡,呈现出墨绿、深绿、浅绿、淡绿等。在青翠的山林映衬下,置身这壮美的水域,有如置身“绿色海洋”。不同季节去也会看到不同的绿。


万绿湖的绿跟其中叶绿素的含量有关,叶绿素的含量则跟藻类的生长情况有关。总体来说,湖心全年的叶绿素含量最低,狭长的库湾及水库边缘水域的叶绿素含量较高。


▲万绿湖畔生长着大片椎树林。图源/网络


万绿湖边缘水域叶绿素浓度高于湖心,原因是汛期水位与枯水位之间的水间带植被无法生长,水位升降造成水土流失,营养盐浓度高,水藻生长旺盛。而新丰江水库开闸情况较少,水力滞留时间长达两年,流速慢,藻类活动范围不大,因此不同区域绿色差异明显。大坝区由于水流流向使藻类聚集,看起来也比较绿。


湖水的绿四季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季节水体温度、光照强度、降水量、营养盐含量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藻类的生长。以湖心来看,丰水期光照充足,大量降雨给水体带来了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且是旅游业、养殖业旺季,理论上藻类数量更占优势,但叶绿素浓度却低于枯水期。这是因为丰水期的降水稀释了库心的叶绿素浓度,而高温使得高温耐受能力低的藻类无法生存。枯水期虽然光照减少、温度降低,却适合微囊藻等藻类的生长。丰水期优势种群为蓝藻,枯水期主要藻类为甲藻、硅藻、鼓藻等,蓝藻体积远小于后面几种,因此冬天的湖心看起来比夏天更绿。


▲湖水中的绿色主要是各种藻类的颜色。图源/网络


万绿湖虽然很绿,但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水华现象。在大量雨水稀释下,水库库心一直保持着贫营养化的状态,营养盐含量较低,限制了藻类的生长。不过上游的忠信河流域养殖业发达,饲料和动物排泄物产生了大量有机物和腐殖质,使得该河段营养盐丰富,曾出现过一定的水华现象。近年,当地政府通过加强对养殖业的管理,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万绿湖中,惊现“红色雅丹”?


今年年初以来,去到万绿湖游玩的游客会发现,在万绿之间,湖中竟然露出了一块块红土层,远远望去,如同“水上雅丹”。

(请横过手机屏幕查看)

▲万绿湖中露出了一块块红土层,远远望去,如同“水上雅丹”。供图/图虫创意


这并非什么稀奇现象,而是由于入冬以来久旱少雨,加上气温回升蒸发加剧,万绿湖的水位连日下降,在3月初甚至降到了93米的死水位。这是22年来万绿湖的最低水位线。由于水位线不断降低,水库边缘淹没的大批古文物“重见天日”,但更引人注目的,是湖中小岛“浮”出水面的裸露土层,这些土层以红色为主,呈现出神似“水上雅丹”的惊人景观。


▲红土源于远古时期的花岗岩丘陵红色风化壳的残积物。供图/图虫创意


裸露的红土源于远古时期的花岗岩丘陵红色风化壳的残积物,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累,形成了层状、带状或斑块状,覆盖在丘陵顶部。当年水库蓄水后,这些低矮的丘陵淹没于水中,裸露出来的部分成为一座座小岛。常年出露的顶部被绿色植被覆盖,而常年隐于水下的红土层则少为人知,当重见天日后,在周围无边的绿的衬托下,才让人觉得十分陌生。


如果不是今年的干旱天气,可能我们很多年都看不到万绿湖的这另一面精彩。不过,还是期待着雨季快快到来,让万绿湖再次丰盈起来吧。毕竟比起奇景,我们更关心有没有水喝啊。


▲期待雨季早日到来,万绿湖再次丰盈起来。图源/网络


- END -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字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CNG-Customer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