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顶尖博物馆”之一的镇馆宝,价值连城,曾经却没人想要 著名博物馆火灾知多少 卢浮宫、冬宫也曾遭遇大火

“梵高之路”荷兰比利时深度游全攻略(6)——荷兰国立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

虽说荷兰是以“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但其实荷兰还是个重艺术、爱创新,且博物馆数量相当多的国家,享有“博物馆之都”的美誉。在国土总面积还没有我们半个浙江省大的荷兰,总共有大约1000多座博物馆,博物馆密度稳居世界第一。当然了,这些博物馆的种类也五花八门,从高雅的艺术博物馆到与无处不显示“开放”的性博物馆、大麻博物馆等。

“世界十大顶尖博物馆”之一的镇馆宝,价值连城,曾经却没人想要

在这众多的博物馆中,有三个博物馆不能错过,其中两当然都和感动了全球、荷兰的“大IP”梵高有关,还有一个是被评为了“世界十大顶尖博物馆”之一的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 museum),那里收藏了超过八百年的荷兰艺术和社会发展历史,是一处顶级艺术品的圣殿,2015年还曾被评为欧洲最佳博物馆。在荣获过艾美奖、美国金球奖、评论家选择奖和烂番茄新鲜度100%的《杀死伊芙》中,女主也来过这家博物馆。

“世界十大顶尖博物馆”之一的镇馆宝,价值连城,曾经却没人想要

与梵高博物馆相邻的荷兰国立博物馆,样子看起来与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有点像,因为这两栋建筑都出自同一位设计师——皮埃尔·库伊博斯(Pierre Cuypers),它们都借鉴了中世纪教堂的建筑特点,有着高高的塔楼和拱形窗户,这是对主教宫的致敬。

不过毕竟这个设计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产物,所以并不会像中世纪教堂那般压抑,看上去却是很现代时尚的样子。而且有意思的是,博物馆的正中拱门下面是条通往阿姆斯特丹老城的车道,博物馆的入口也在拱门下。虽说这个通道只许行人与自行车通过,但世界上恐怕也再找不出一个国家把顶级博物馆与百姓日常交通修建到一起的了,爱做生意的荷兰人真的很讲究实际,但或许这也是“艺术从生活中来”的最好诠释吧。

“世界十大顶尖博物馆”之一的镇馆宝,价值连城,曾经却没人想要

19世纪阿姆斯特丹城区被扩建的时候,中央火车站和国立博物馆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地标,也算是城区南北的两个大门,所以也有人说两幢建筑设计得相似是刻意为之,不过博物馆的设计比火车站晚了五年呢。

我们来的这天,博物馆正面上方正挂着伦勃朗(Alle Rembrandts)的宣传画,说明这段时间博物馆里有他的专门的画展。其实荷兰国立博物馆的镇馆宝就是伦勃朗的《夜巡》,伦勃朗不仅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对绘画史上的贡献,是不输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那些巨匠们的。梵高曾说,“如果能在伦勃朗的画前坐上两个星期,哪怕我只啃硬面包,或是少活10年,我也心甘情愿。”

原本博物馆正对面的水池前是阿姆斯特丹最重要的地标之一:“I AM AMSTERDAM”几个大字的所在地,大概因为每天来拍照的人太多了,如今它们已经被搬离了。水池的正前方是阿姆斯特丹音乐厅。

博物馆的入口处是现代的透明玻璃门,不过不远处还有这种很古老的木门保留着,加之精雕的门头,看上去就很有年代感。

相比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这种欧洲极有名的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的中厅并不出众。不过下沉式的大厅采用了玻璃穹顶的设计,非常明亮。大厅里除了前台咨询处和领语音导览的地方,还有一些著名雕像的复制品,光影洒在梵蒂冈的《拉奥孔》上,让整个雕像都好像动了起来。

虽说荷兰国立博物馆没有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大,但包括地下一层在内的四个楼层的八十个展厅里也馆藏了8000多件艺术品,想把最经典的作品都看下来,没个一天、半天的也看不完。地下一层的展品主要为船模和金银器皿;一层主要为1700-1900年间的绘画、雕塑等;二层是博物馆的精髓展品,在一条荣誉画廊(Gallery of Honour)中展出了包括镇馆宝《夜巡》,以及荷兰黄金时代著名画家维米尔、哈尔斯等人的著名画作;三楼是现代艺术作品。

为了让大家一睹为快,小娘子的博物馆游记就不按照我当时的行走路线,而是根据画作的影响力排序了,而且今天,我们专门来讲这镇馆宝——伦勃朗的《夜巡》。

《夜巡》在二层荣誉画廊的最尽头、最显眼的位置,也是人最多的地方。不过这里人再多也不会像卢浮宫里《蒙娜丽莎》前那人山人海的样子,况且《蒙娜丽莎》那幅画真的太小的,而有着4.3米多宽、3.6米多高的《夜巡》就像是一场逼真的舞台剧在眼前徐徐上演。

之所以说它像舞台剧,并非全因为它尺寸大,这与伦勃朗独特的光影画法有关。我们前面说过,伦勃朗不光是荷兰著名的艺术家,在整个欧洲、乃至艺术绘画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这全凭他一手神秘的用光以及对画作中人物布局和情态的首创。

伦勃朗独特的明暗法被称为“伦勃朗之光”,他打破了传统画作看起来光线都是从正面平照在画中的效果,而是从侧面“打光”,这样画面就自然出现了明显的明暗、光影的区分,就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人物的重点被突出,整个画作也立体生动起来。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之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伦勃朗用黑暗绘就光明。直到今天,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在摄影和后期时效仿“伦勃朗之光”。

当然伦勃朗的成就除了光,还有他戏剧性的画面布局。不过我一直都觉得艺术家创造了艺术手法,时代也创造了艺术家,伦勃朗的成就与荷兰人爱做生意的特点也是分不开的。欧洲绘画在最早期都是宗教画,画作里的人物都是圣人,后来有权有势的皇族请画家为自己画肖像画,然后有人钱也照做,其实就像现在拍照留影一样。通常皇家御用的画家,就像如今拍照用美颜一样,画家都把雇主的样子美化很多。

到了17世纪荷兰最黄金的年代,爱做生意的荷兰百姓也都逐渐物质丰富起来,也想为自己“留影”,但毕竟请画家作画是个奢侈的行为,个人财力还是有限,于是头脑灵活的荷兰人就想到一起“众筹”一幅肖像画。每个人都出一些钱,凑够一幅画的钱,这样人人就都能在画上露脸了,就像我们现在的集体照。荷兰人可不是第一次想出“众筹”的办法,上一篇小娘子讲过,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内和第一只股票——东印度公司,之所以能诞生在荷兰就是因为荷兰人商人想到的“资金众筹”。

荷兰人这种众筹“集体照”的做法无疑也推动了荷兰绘画艺术和商业艺术的发展。这种肖像画一开始就是照猫画虎,画家有了订单、把每个人都平均画在画上完成任务就好,大家也都皆大欢喜。但伦勃朗觉得这样的画作太乏味了,毫无美感可言,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普通画家的区别,永远以追求艺术为终极目标。

于是,伦勃朗总会设计一个场景,把大家放到这个场景中,让画面具有故事性,就像正在上演的一部戏剧。每个人也都有伦勃朗揣摩出的符合他自己身份的独特、逼真的表情和动作。加之伦勃朗独特的明暗用光手法,使整幅画呈现出不光像一部普通的戏剧,更像是个一台正在上演的舞台剧。

他在用这种方式完成了《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收藏在荷兰海牙莫里茨皇家美术馆中,之后的游记中会介绍到)后大受雇主赞赏,此后找他画“集体照”的订单也如雪花般纷至沓来,直到这幅《夜巡》的完成,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伦勃朗却迎来了悲剧式的转变。

1642年那年,伦勃朗刚好36岁,市民卫队的16名火枪手每人出100荷兰盾凑钱请他画群像。根据他们的工作性质,伦勃朗设计的情景是他们准备出发去巡逻的动态场面,队长在部署任务、副手在旁边听着、有人在擦拭枪筒、有人在高拿旗帜、鼓手在敲鼓,周围还有孩子和狗在看热闹,非常有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场面。更绝的是,伦勃朗把市民卫队的标志——“小鸟的爪子”设计在了左边那名小女孩的腰带上挂着,并给了她个强光。

作为艺术品,它是无可挑剔的,然而这终究是民间大众要的“集体照”,那些出了同样钱却在画中非常不显眼的雇主们很不满意,拒绝收货要求重画。可一心追求艺术的伦勃朗才不会同意,这些人便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从此,找伦勃朗作画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之这段期间伦勃朗儿子和夫人的病逝,他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窘局。

但这并没有改变伦勃朗的信念,生活的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艺术,他要用人物的姿态表达出内心的巨大情感,绘画技巧上却更加含蓄,但这一转变使喜欢巴洛克浮夸气质的主流社会越来越不接受他。晚年的伦勃朗穷困潦倒,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死后只葬在了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其实“夜巡”这个名字是大约19世纪才被起的,原作叫“弗兰斯·班尼克·库克队长率领的二区民兵连队”,而且原作的画面并没有这么暗,虽说伦勃朗善于用光影,但他并不是只画黑天的画。原作本是白天巡逻的场面,因为这幅画后来被挂到了壁炉上,加之后人又涂上过厚的光油层,外加时间的侵蚀和各种污染,以致现在看起来是晚上的情景。而且原作要比今天看到的大一圈,因为原作在1715年的一次换地方时,被人为剪裁了。

直到伦勃朗去世一百年后,欧洲的艺术家们不仅接受了伦勃朗的风格,还极为追捧,《夜巡》成为了无价之宝。这也很像梵高,在死后才火遍了全球。不过伦勃朗还是比梵高幸运,毕竟在他生前的时候被认可过,并买出过很多画作。

下一篇,我们继续欣赏荷兰国立博物馆内那些不朽之作。想看《“梵高之路”荷比深度游全攻略》文章的亲可点击:

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辜负热爱——“梵高之路”荷比深度游全攻略1

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梵高之路”荷比深度游全攻略3

全球最开放的首都 越夜越疯狂——“梵高之路”荷比深度游全攻略5

不想跟团!也不想穷游!怎么用最经济的费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体验?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驾游,尽请关注游走在感性与理智间的“饕餮小娘子”。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巴西卢浮宫”“巴西故宫”之称的巴西国家博物馆,牵动全球文博爱好者的心。这座拥有200年历史的拉丁美洲自然历史类博物馆被熊熊烈火吞噬,2000万件馆藏珍宝或毁于一旦。

著名博物馆火灾知多少 卢浮宫、冬宫也曾遭遇大火

巴西国家博物馆失火

博物馆如何预防火灾,一直是业界十分关注的安全话题。其实不止巴西国家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俄罗斯冬宫等全球知名的博物馆,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火灾,美轮美奂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珍宝被付之一炬,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法国卢浮宫

“如果卢浮宫着火了,只能救出一幅画,你会选择哪一幅?”不要以为这只是一道智力测验,卢浮宫真的发生过火灾。2017年12月9日,法国卢浮宫发生火灾,地点位于卢浮宫内的某处地下室的技术室。这场轻微火灾迫使法国国际美术沙龙提前关闭,具体的受灾状况不明。不过,在此之前数月,卢浮宫长期借展于海事博物馆的3幅绘画,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毁,火灾疑似由闪电导致。与之一同遭遇火吻的还有青铜时期的家具、1692年一次海战的沉船文物、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的绘画等,财产损失共计大约200万欧元。

俄罗斯冬宫

始建于1711年的冬宫,是俄罗斯彼得大帝的冬季官邸。1837年,供暖系统的缺陷造成的火灾,使冬宫的内部装饰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许多无法彻底恢复原貌的殿堂,则按斯塔索夫和俄国建筑师、晚期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布留洛夫提出的方案加以改建。6000名工匠耗时15个月时间,基本上恢复了冬宫内部的原貌,又经过历年的修饰和完善,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著名博物馆火灾知多少 卢浮宫、冬宫也曾遭遇大火

莫奈的《睡莲》葬于火海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克劳德·莫奈,法国印象派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以画《睡莲》闻名于世。2017年,莫奈的圆形《睡莲》空降成都博物馆,成都万人空巷,市民不惜排队3个小时也要进馆一睹莫奈真迹。

自1883年开始,莫奈开始创作巨幅组画《睡莲》。195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极为激动地收藏其中两幅,但仅一年以后,这两幅画就被摧毁。

1958年4月15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个安装空调的工人,在休息期间抽烟,而他的旁边就是油漆罐,木屑以及帆布罩单。当烟头点燃帆布时,大火开始蔓延。这场大火烧毁了一幅长约18英尺的《睡莲》,以及一幅小版的《睡莲》。

著名博物馆火灾知多少 卢浮宫、冬宫也曾遭遇大火

梵高名画《上班途中的画家》被大火烧毁

德国弗利德里希大帝博物馆

文森特·梵高在他的有生之年创作了近2000多幅作品,“上班途中的画家”是众所周知的他丢失的六副画作之一。这是梵高众多自画像中的一幅,描绘的是1888年,艺术家满载画画物资,走在蒙马儒的道路上。这幅名画原藏于柏林的弗利德里希大帝博物馆,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场大火。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