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铁佛寺 1939年老照片:古老的临汾铁佛寺砖塔

文‖王治恩 (灵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秦岭铁佛寺

我疾风似箭奔往铁佛寺

庄里村村民马志岐老人今年77岁,三十多年一直为搜集保护铁佛寺这些石碑而奔波。他打电话告诉我,记述有“唐明皇五年铸铁佛三尊”找到了,庄里五组柴油机座下面那块记载有地震的石碑也拉到了铁佛寺,听到了此消息我欣喜若狂,多年来苦苦寻找的石碑终于有下落了。


顺底垣河而上,仰望秦岭,那嵯峨黛绿的群山,满山蓊郁荫翳的树木与湛蓝辽阔的天空,缥缈的几缕云恰好构成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画。朱阳地区最大最古老的铁佛寺就建在这里。


我来到了铁佛寺,庄里村民马志岐、张保子、曹保学及馬彦峰等人已在此等候多时了。我看到这些执着无悔的村民们,心里深深地被他们打动了,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历史文化遗产才得以保护。特别是马志岐更是让人敬佩之至,他现年77岁,驼背,行走困难,可是谁能想到散落到村组的石碑石条,还有庙上房上木料,就是他用架子车把它们运送到铁佛寺。


讲起了铁佛寺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秦岭铁佛寺

秦岭铁佛寺


“铁佛寺历史久。”“龙脉宝地一寺院,三建两迁秦岭怀。”铁佛寺是唐明皇五年三月创建于秦山之阳,铁铸三尊而得名,此乃秦山一境之壮观。因岁久年深,殿宇佛象以崩山门,方丈而无踪,故铁佛寺空荡荡也。后至景泰年间,有本境善人李普善发心修建庵所,迁建于岔口。僧众修行因水土不服,胫生瘿疾,心腹崩胀,难以安居。加之多次遭遇水灾,庙宇冲毁,师家崛善人李整北,朱阳贵秀贾村里张斌请命本县御题寺长老金定学从岔口移于寺峪口,于成化十年(1574年)启建重修殿宇佛象,功完再整左右僧堂。


“铁佛寺风水好。”马志岐两眼闪光激情地讲,寺峪口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层峦叠嶂清奇茂峻,气势雄伟风景秀丽。东边叫大湖沟,西边叫小湖沟,中间叫庙圪塔。铁佛寺就建成庙圪塔下面二层台上,地势平坦,约有10多亩地大,在大湖水与小湖水交汇处的斜坡平台上,更为神奇的是庙下两侧各有一股泉水似大碗粗从地下流出,泉水甘冽。当地人给它叫“龙眼”,在两股泉水的梁上盖起一间房龙王庙。泉水长年不断,大旱时节从未断流,当地老百姓逢旱常在此地祈求龙王降雨。


“铁佛寺规模大。”解放初期,寺院正院完整,三间大庙坐西朝东。前殿供奉千手观音庇佑众生,菩萨身后为悬崖假山景观神奇。正殿供俸铁佛像一尊,两侧站立三尊铁塑像,后有十八罗汉,威严雄武。南北偏殿分别供奉药王神与关公。庙院外北厢房是地母庙,供有地母神及五殿阎君,香客均在此祈求赐福无灾,风调雨顺。庙院东北角为东大门,门右侧有六米高钟楼,当梁悬挂一口大钟,重三百余斤,敲响方园五里可闻。东南方为鼓楼及南大门,门外3O米有碑楼,长约7米。俯瞰铁佛寺全景,殿宇雄伟,规模宏阔,庙廓古柏参天,树木葱郁,显得古老而神秘。进入寺院,雕梁画栋,栩栩如生,特别彩绘壁画的寒食节典故和二十四孝图画,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象鲜明。遥想当年,铁佛寺及草房院香烟缭绕,香火鼎盛。真乃佛教圣地,人间福地。


马志岐老人自豪地说:“从‘龙眼’这个地方上去大约2OO米,此地叫金圪塔,当时铁佛寺规模有多大,仅碌碡就有二十多个,洼地里有田百十多亩,都归寺院所有。寺院兴盛时期如何已无从考证,但寺后现有两处千余平方和尚墓葬群依稀可辨,和尚坟丘数十座亦然存在可见当年辉煌。”


铁佛寺后一里多路半山腰,距河底二十多米,面积有二亩地大,四周绿树成荫,寺为草房院是姑姑庵所在地。草房院有山门殿,面阔3间,进深5架,硬山顶,布瓦覆顶,正脊背槽砖上饰缠枝莲花纹,两侧有脊头,前坡中部有3道筒瓦。门枕石为麻质石,墙壁上保存有故事壁画,线条流畅。草房院败落后,后为逃荒避难之人借此居住,现阳坡组人大多是从草房院迁移过来。


“铁佛寺传说多。”一是传说从秦岭山上移迁岔口,岔口东边有一洞叫"大和尚洞",并有"和尚岩",西边叫"小和尚洞”。传说两个洞均已挖修到秦岭之北阳平龙湖。碑文记载,贼匪勾结,祸害乡民。1976年村里伐木时将石洞后半部封堵,在石洞岩下用作伙房。二是传说寺峪口"龙眼"后面是一个地下河,里面有金鸭子。当地村民想把金鸭子从"龙眼"中引出,放了一个铜鸭子,结果金鸭子没引出铜鸭子也出不来了。三是传说每年四月初八佛爷庙会日,佛爷会亲自来庙会转一圈,保佑村民四季安康,无灾无难。这个传说让铁佛寺庙会声名远播,热闹非凡。四月初八日各路香客会从四面八方蜂湧而来,怀着祈求渴望平安的心情来到铁佛寺。寺里三天大戏让这里群山沸腾,人潮如海。


"铁佛寺记载多。"铁佛寺保存石碑较多,它记叙了铁佛寺历史的变迁,也印证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现保存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立的禁山碑,它半圆形额,长方形体。额中部刻有篆书"永远长明"四字。高1.10米,宽0.52米,厚0.10米。楷体,正面24行,行24字,阴面额有“日月”二字。为禁山碑文,该碑的碑文对于禁山的原因,经过及意义的阐述言简意赅,采取的惩罚措施严厉可行。对于当前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现保存明万历十四年(1587年)仲冬立的碑,该碑半圆额,额书"里记"二字,两边日月云纹。碑高1.5米,宽0.56米,厚0.12米。碑文为楷书,13行,行16字。碑载:灵宝朱阳镇,宋旧为县也。北为秦山。阌乡县相距本镇仅五六十里。古有小路相通焉。其径其捷,往来者众。崎岖峻险者难之山。山麓古名曰铁佛寺,阌乡僧人同发虔心,募缘善奕三口之间,遂成坦途,车马可通,往来称便,功庶刻石,诸金为记,口众善之功,岂小补之,三年之劳,遂为万古之便道……


现保存明成化十年(1474年)重修铁佛寺时所立,半圆额,通高1.5米,宽0.65米,厚0.16米,楷书。碑文16行,行24字。该碑记载圣教流传,周围村沟庙庵沿革等记述。对于研究佛教由来及地方史志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特别是碑载:“.....僧众修行见得此所,水土不服,胫生瘿疾,心腹崩胀,难以安居......”对于地方病研究与防治尤为珍贵。新中国成立后,省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机构曾多次调研。


“铁佛寺保护执着人多。”谈起铁佛寺石碑的保护,马志岐含着泪花说:“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就是保护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说起了保护人,他说:“为了铁佛寺的这些石碑和建筑物,最值得敬重的应该是阳坡村的陈喜才一家人。”陈喜才祖宗三代人一直执着守护和保护这些石碑和建筑物。陈喜才1984年过世,享年90岁。他在世时,一直守护这一块地方,特别有趣的是,他们把当时拆掉的旧木料、旧木板以及砖雕的一些东西从村里拉回来按照原来的旧貌依旧如旧的改造,房子上梁时睡在炕上起不来的陈喜才硬让家人用架子车把他拉到铁佛寺的大院,奇迹般的唱起眉户“裱花”,在场人无不落下了眼泪。老人过世后,儿子陈发祥继续看守这一块地方,陈发祥2015年去世后,由招婿曹建民继续看守这块地方,说起了他自己,他说他是个兽医,在村里有点文化,陈喜才在世病重时,把他叫到跟前给他交待说:“你脚步长,寺院的石碑是国家的宝物,也是咱们的宝物,一定想法把这些东西保护好。”为了完成陈喜才老人的心愿,马志岐就四处打听过去拆庙时的东西放在哪里,一发现这些东西就想法设法把拉到铁佛寺,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马志岐自筹资金准备建三间看护房,将这些散落在草丛野地的碑文竖起来,让参观人领略到铁佛寺历史文化。


面对这位驼背的老人,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就是有这么一群人,执着无私的奉献,保护我们历史文化遗产,是他们在尊重我们的祖先,尊重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尊重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才使我们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他们才是高尚的人。


离开了铁佛寺,离开了可亲可爱的老人,离开了这一群执着守护的文化遗产的人,我心里一直在想:“铁佛寺这一群执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人是多么值得我们去敬仰啊!”




大云寺又名铁佛寺,位于临汾市区西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遭地震毁坏,五十四年(1715)重建。图为1939年从临汾鼓楼上眺望大云寺方塔。

1939年老照片:古老的临汾铁佛寺砖塔

大云寺内方塔是寺院的精华,六层,一至五层为方形,第六层为八角,按八卦方位排列建造。

1939年老照片:古老的临汾铁佛寺砖塔

方塔高30米,由水磨青砖砌成。

1939年老照片:古老的临汾铁佛寺砖塔

塔的四角边有铁峰28个,微风乍起,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古趣盎然。

塔内一层中空,空间较大,内置高六米、直径五米的生铁铸佛头,造型丰满,眉目端庄,形神兼备,为唐代原作,故有铁佛之称。

古朴端庄的砖砌方塔。

方塔内原头佛祖全貌。

造型巨大的佛头。

此为1940年的大云寺方塔。

1940年,从临汾鼓楼眺望大云寺方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