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马上要去西藏玩,你去不去?其实关于高原反应的说法很多是错的 海拔越高越缺氧?专家这么说
青藏高原气候一天四季,变化无常。7-9月是西藏的雨季,也是高原最适合旅游的季节。
问医君在青藏铁路通车前一年沿着在建的青藏铁路采访了13天,夜宿过沱沱河、唐古拉山下的安多,穿越过当雄大峡谷,还去过林芝、日喀则……但我还想再去!今年八月,问医君将与发小们一起再游青藏高原,全程自驾。
再次准备进藏的问医君,脑海里总是有那么些问题不经意蹦出来,身边的朋友们也不时提出一些担心。这些问题和担心也是《武汉问医》的读者常常问到的,他们的心向往着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藏羚羊,但因为担心高原反应或担心身体受不了而犹豫不决。
今天,《武汉问医》请来正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人民医院援藏的副主任医师曾树林一一作答。曾树林主任来自于武汉市武昌医院,他于2016年7月进藏,在乃东区人民医院已医疗援藏了两年。
文章的最后,湖北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彭磊还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上了高原怎么做。

曾树林与藏族同胞在一起
1、人为什么会产生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升高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其中最突出的是缺氧反应。
海拔不同气压是不同的,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3500米地区气压只有77Kpa左右,是平原地区的80%,;空气中的含氧量也随着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比如拉萨及山南地区空气中的氧含量只有内地的60%~70%。去青藏高原旅游时必去的那木措、阿里(有藏族的神山)海拔比拉萨和山南地区更高,气压更低、空气中含氧量更少。
海拔升高,颅内压力增大,脑神经被压迫。常见的高原反应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发烧、呼吸困难、呕吐等。并不是每个人这些症状都会出现,头痛是最常见和普遍的症状。
2、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为什么没有高原反应?
谁说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永远不会有高原反应?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有高原反应的!比如:青藏高原上的人到内地低海拔地区生活一段时间后,再返回青藏高原,也跟第一次去青藏高原的人一样,会出现高原反应。
但是,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如果不到低海拔地区来,他们的身体已适应了缺氧环境,他们血液中血红细胞含量高、血流速度快,呼吸频率也高,心脏负荷大,这些都能对抗缺氧,因此没有高原反应。但正是由于这些适应高原的变化,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很高。

3、到青藏高原旅游要注意什么?
注意休息:身体疲劳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
注意保暖: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及时增减衣物,以防止冷热不适而感冒。
注意饮食:因高原气压低,水在80多度就烧开了,所以最好多准备矿泉水,少吃生冷食物。
4、出现了高原反应怎么办?
一般人来说,高原反应症状会在3至5天内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如果5-7天后仍有明显不适,请及时就医。
看症状,如果说是头晕、头疼、呼吸急促、胸闷等轻微症状,无须担心,立刻静坐或平躺,多喝水,多休息。一般情况下,会有所缓解。情况加剧时,可吸氧或服用增氧药等抗“高反”药物缓解。如果症状第二天仍不能缓解,或者加剧,要及时就医。
5、什么情况要结束旅行立刻返回?
若出现严重的胸闷、剧烈咳嗽、呼吸特别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或反应迟钝、神志淡漠、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有可能是肺水肿或脑水肿,应尽快到附近医院进行抢救,或尽快转往海拔较低的地区,以便得到及时治疗。
6、需要带哪些药品?什么时候吃?
抗“高反”药:红景天进藏前一个月吃,奥默蓝养片或者芬必得头疼时吃。还可以带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如硝苯吡啶(又名心痛定)、氨茶碱等。
拉肚子药、感冒药(发热、抗寒)、抗生素(头孢拉定片等)、抗过敏的药物。一般药物西藏都可买到。

7、进藏前要检查身体吗?
这是必须的。高原低压、低氧、干燥环境可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会要命。因此——
有脑血管瘤和畸形家族史的人,要去医院做个脑部CT,排除脑血管瘤和畸形;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出发前一定要去医院做个健康评估;有高血压的人出发前要把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就是平时自我感觉身体好的人,出发前也要去医院量血压,检查一下心脏。有脑血管瘤、冠心病的人不宜去青藏高原旅游。
6、有几个流传很广的传闻,一辨真伪
传闻A:体质好的人比体质弱的人更容易发生高原反应,因为体质弱的人平时耗氧量比体质好的人要低,因此更容易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辨析:错误!
体质好坏与高原反应有没有直接的关系现在还无定论,是有些身体一般、平时不爱运动的人,因耗氧量小到了青藏高原后反应不大;经常锻炼的人却因为所需氧气多,到了高原更加缺氧,反应较大。但一旦过了“高反”适应期,体质好的人会更适应环境,更有活力。
有人总结了高反15字规律:欺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高反”与人体适应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传闻B:不到万不得已,再难受也不能吸氧,否则会产生依赖性,脱不了氧气瓶。
辨析:错误!短期吸氧不会产生依赖性的,难受时要及时吸氧,避免缺氧对身体造成伤害,吸氧量以不感到难受为宜。身体不适减轻后,可以减少吸氧次数,从而摆脱吸氧依赖,逐步适应高原环境。
传闻C:上高原前一段时间(一个月至半个月)停止体育运动,以减少耗氧量,提前适应高原环境。
辨析:不太准确!减少运动量即可(如过去打一小时羽毛球,可以逐步减少到半小时),没有必要完全停止。
传闻D:去青藏高原旅游前一定要吃红景天。
辨析:可以吃,高原植物红景天能提高血氧含量,对心肌缺氧具有保护作用,对缓解和预防高原反应有一定的作用。但最好提前一个月服用,以口服液最佳。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红景天并不能完全对抗高原反应,而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儿童孕妇禁服。
传闻E:上了高原感冒也会要人命,所以要提前吃抗生素预防感染。
辨析:完全没有必要,提前吃抗生素预防感染的说法,只是针对一些特定病例和一些身体虚弱的人群。
一般外出旅游,常见的感冒、腹泻,发烧通常不需要抗生素,再加上人体有免疫力,也不是一感染就要用抗生素的。如果病情确实需要用抗生素,遵医嘱再吃也不晚。
一个援藏队员的经验
湖北省第六批援藏队员彭磊是2018年5月8日进藏的。由于他是乘坐飞机直接进藏,一下从武汉低海拔地区,飞到西藏山南海拔3600米的高原,头痛的高原反应症状比较强烈,晚上不能入睡,有时还会呕吐。
一周内,他的高原反应逐渐好转。一周后,基本就没有什么反应了。
原来彭磊在武汉时喜欢运动,经常踢球跑步,现在我在山南每天也坚持走1万到2万步。他总结了一下,适应高原最大的原则是静——
1.前三天,不要剧烈运动,一切行动都要慢,搬重物、爬楼梯都要尽量避免。
2.晚间睡觉因缺氧头疼或呕吐,难受时可以吃点奥默蓝养片或者芬必得缓解症状,有条件可以吸点氧。
3.头三天尽量不要洗头洗澡,因为洗并没有洗澡容易感冒。进藏第一个星期,如果感冒生病会非常危险。
4.保持心态平和,不要大喜大悲大怒,减少耗氧。
5.尽量不要饮酒,多吃水果,多喝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不暴饮暴食。
新华社西宁2月17日电(记者张子琪、顾玲)“西藏拉萨平均海拔3650米,春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青海省茫崖市平均海拔3000米,常年植被稀疏,含氧量更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成员、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永贵说。
“海拔不是影响高原缺氧的唯一因素。”我国自然地理学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对记者说。史培军教授的科研团队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发现,海拔高度对于高原缺氧的贡献率只占39.58%,大气温度、植被覆盖度、土壤、纬度等多重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研究表明,在海拔高度、大气温度、植被覆盖度、土壤等共同作用下,青藏高原近地表氧含量呈明显差异,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森林高于草原,草原高于荒漠;夏季高于冬季,暖季高于冷季;中午高于清晨。氧含量总体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
“‘大美青海’风景迷人,但对身体的考验是一道‘难关’。”山东援青干部王鲁谈起在青海工作的感受,心率变快,嘴唇发紫,常常失眠,耳鸣脱发……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内地来青工作生活的人普遍受到高原缺氧的困扰。
“对于区域内人口与经济系统来说, 缺氧是极其重要的致灾因子之一。”史培军说,当海拔高于2700米时, 人体心血管系统和中央神经系统已受到缺氧影响,严重时会引发脑水肿、肺水肿等危险。
马永贵教授研究发现,慢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氧气含量有线性关系,氧气含量越低,高原病发病率越高,“缺氧所致的慢性高原病使人们的期望寿命大大降低。”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科研团队围绕“缺氧环境及其健康效应”课题,耗时5年,行程3万多公里,在青藏高原范围内的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新疆等6省区共179个县域行政单元,对591个样点的近地表氧含量、气温、海拔、植被覆盖度等开展野外测量和实地考察。
“长期以来,国内甚至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海拔高度是决定高原缺氧的唯一因素。这项研究改变了过去的认识。”研究团队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博士生陈彦强说。
史培军团队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进一步细化高海拔地区补贴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2017年启动,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主要研究青藏高原的水、生态、人类活动等环境问题,分析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保护和“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建设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