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大特色美食 扬州一日游:远去的繁华令人向往,未来的繁荣依稀可见(一)
扬州隶属于江苏省,位于江苏省中部,处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古时候称广陵、江都、维扬,在2500多年前秦汉时期就在此建城。扬州境内风景优美,也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的发源地。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今天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扬州十大特色美食;

扬州园林甲天下
1、扬州炒饭
扬州炒饭是扬州当地的传统名吃,其起源于隋朝时期,一般主要食材为米饭、火腿、鸡蛋、虾仁等,发展到现在风味各异,品种繁多,深受人们喜爱。
据说,隋炀帝巡游江都(今扬州)时,把他喜欢吃的“碎金饭”(鸡蛋炒饭)传入扬州;也有学者认为,扬州炒饭原本出自民间老百姓之手。据考,早在春秋时期,航行在扬州古运河邗沟上的船民,就开始食用鸡蛋炒饭。旧时扬州,午饭如有剩饭,到做晚饭时,打一两个鸡蛋,加上葱花等调味品,和剩饭炒一炒,做成蛋炒饭。
明代,扬州民间厨师在炒饭中增加配料,形成了扬州炒饭的雏型。清嘉庆年间,扬州太守伊秉绶开始在葱油蛋炒饭的基础上,加入虾仁、瘦肉丁、火腿等,逐渐演变成多品种的什锦蛋炒饭,其味道更加鲜美。随后,通过赴海外经商谋生的华人,特别是扬州厨师,把扬州炒饭传遍世界各地。
扬州炒饭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而且注重配色。炒制完成后,颗粒分明、粒粒松散、软硬有度、色彩调和、光泽饱满、配料多样、鲜嫩滑爽、香糯可口。

扬州炒饭
2、蟹粉狮子头
清炖蟹粉狮子头是扬州传统特色美食,其起源于隋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狮子头就是大猪肉丸子,但肉里面还掺着螃蟹肉、蟹黄和调料,下面再垫上青菜,然后放到蒸笼上蒸。成菜猪肉肥嫩,蟹粉鲜香,菜心酥烂,十分美味。
相传,隋炀帝杨广,一次,带着嫔妃、大臣,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来到扬州观看琼花,同时饱览了扬州的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非常高兴。回到行宫,唤来御厨,让他们以扬州四景为题,做出四道菜来,以纪念这次扬州之游。御厨们在扬州名厨的指导下,费尽心思,终于做出了松鼠鳜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葵花斩肉四道名菜。隋炀帝品尝后,龙颜大悦,特别对其中的葵花斩肉,非常赞赏,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佳肴,倾倒朝野。
唐代,有一天,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源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座中宾客无不叹为观止。尤其是用那巨大地肉圆子做成的“葵花斩肉”更是精美绝伦。因烹制成熟后的肉丸子表面的肥肉末已大多溶化或半溶化,而瘦肉末则相对显得凸起,乍一看,给你一种毛毛糙糙的感觉,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乘机劝酒道:“郇国公半身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韦陟高兴地举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为”狮子头”。从此扬州狮子头一名,便流传至今。
狮子头肥嫩异常,蟹粉鲜香,青菜酥烂清口,食后清香满口,齿颊留香。同时具有补虚养身调理、气血双补调理、健脾开胃调理、营养不良调理之功效。

清炖蟹粉狮子头
3、炝虎尾
炝虎尾是扬州传统名菜,是选用鳝鱼尾背一段净肉,再用开水稍汆加浓汁调味拌制而成,此菜色泽金黄,鳝尾肉鲜嫩油涧。因其形似虎尾,所以叫做龙餐尾。
鳝鱼通称黄鳝,我国自古以来一直将它列为鱼中上品,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具有补五脏、疗虚损的功效,历代一些著名中医常用以治病补身。在夏季食用功效更显著,曾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用黄鳝制作菜肴,据说始于汉朝,到唐宋以后,较为盛行。江苏淮扬地区较早开始制作鳝鱼菜肴,烹调经验丰富,许多中外顾客在当地品尝这道历史名菜后,对其滋味之鲜美,均赞不绝口。
炝虎尾
4、拆烩鲢鱼头
拆烩鲢鱼头是扬州的传统名吃,它是用鲢鱼头为主要材料,里面加上香菇、鸡腿肉、火腿等食材一起炖煮而成。口感皮糯粘腻滑,鱼肉肥嫩,汤汁稠浓,口味鲜美,营养丰富,十分的美味。
相传清朝末年,扬州城里有一个姓未的财主。此人虽有万贯家产、却是出名的吝啬。这一年,财主想在后花园砌一座绣楼。因他吝啬,本地挖木匠无人前往。从春暖花开到秋深叶落,绣楼仍未动工。急得财主到处贴榜,声称愿来砌墙者,除工钱外,每天免费供应三餐。最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了5 个从苏北来的瓦木匠。领班的是一个叫曹寿的年青人,此人十分精明能干。第二天财主给他们吃的这三餐,全是些照得见人影的稀饭和菜,一小碗萝卜干。中午是难以下咽的糙米饭和缺油少盐的青菜汤。一连三天,天天如此。气得曹寿等人给他磨洋工。正好这天他老婆过生日,厨师买了一条10 余公斤重的大鲢鱼,鱼身做了菜,鱼头没用处,财主觉得弃之可惜,便命厨师将鱼头骨去掉,把鱼肉烧成菜。厨师想了片刻,先把鱼头一劈两半,冲洗干净,再放进锅里用清水煮。煮到离骨时,捞出去骨,将肉归在一起放上油、盐、葱姜等下锅烧烩。端去给曹寿等人吃,众人一看,不由得怒从心头起,这哪里是鱼,明明是吃过的剩菜,一怒之下,全都往外走。这可急坏了财主。忙说这是家传名菜,无骨无刺,口味鲜美。随后,又让厨师多放了些佐料、配莱,用鸡汤重烧,厨师出于好奇,尝了尝,感到鱼肉肥嫩,味道鲜美,很有特色。曹寿等人食后,也觉得不错,方才平息了怒气。后来这位厨师在选料和烹制等方面作了多次试验,直到自己满意后,才挂出拆烩鲢鱼头的菜牌正式对外供应。上市后颇受顾客欢迎。不久,便成了誉满江苏的扬州名菜。
5、翡翠烧卖
翡翠烧卖是江苏地方传统名点,由扬州市富春茶社创始人陈步云首创。"要得甜先放盐",放盐提鲜衬甜,能保持叶绿素。此点是扬州点心双绝之一。
做法:青菜略焯、剁碎,以精盐、白糖、熟猪油拌匀成馅,以半熟烫面擀成薄皮,捏成菊花形,颈口馅心微露,用少许火腿茸点缀。皮面白亮,馅心碧绿,甜润清香。
翡翠烧麦 淮扬细点的著名品种,已有近百年历史,以扬州富春茶社所制最佳;
特点:皮薄似纸,馅心碧绿,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润清香。
6、三丁包子
三丁包子是扬州的传统名吃,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准备了五丁包子即“海参丁、鸡丁、肉丁、冬笋丁,虾仁为馅”,品尝后十分高兴地说:“扬州包子,名不虚传”,后因考虑到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将五丁包改为三丁包,馅心采用鸡丁、肉丁、笋丁并以虾汁鸡汤加调味品烩制而成,味道依然鲜美,深受各界人士欢迎。三丁包是扬州的名点,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云:“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
扬州五丁包子是在“三丁包子”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是选用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作铬制成,相传乾隆有一次巡游扬州时,说到御膳早点的备办,要做到这么五句话;即“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扬州名厨想出:海参滋养,少而不过补;鸡肉味美,少而不过;猪肉油香,少而不过腻;冬笋松脆,少而不过硬;虾仁细嫩,少而不过软。这五味合掺,则补、鲜、香、脆、嫩皆备,如各味用料量少一点,那就可达到“五不过”的要旨,按此制成包子,乾隆尝后,问及包子的名称,随员答道,这叫“五句包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想到这种包子的馅心用的是五丁,首创厨师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去富春茶社品尝三丁包子或五丁包子,如配该社的“魁龙珠”茶,则更令人叫绝。这种茶是选用浙江龙井、安徽魁针、江苏珠兰等名茶搭配窨制而成,取魁针之色,珠兰之香,龙井之味,头道茶,珠兰香扑鼻;二道茶,龙井味正浓;三道茶,魁针色不减,色香味俱佳,难怪许多来扬州观光的宾客说,来扬州,不游瘦西湖,则空负目,不到富春茶社,则空负腹。
其特点:皮子吸食了馅心的卤汁,松软鲜美。馅心软硬相应,咸中带甜,甜中有脆,油而不腻,包子造型美观,是淮扬点心的代表。
7、嘶马拉豆腐
嘶马拉豆腐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淮扬菜;上桌的拉豆腐,下面是洁白如玉的豆腐,上面是一层色若琥珀的素油,油上又点缀其他物,有竹笋的黄、香菇的褐、菠菜的绿。入口后,豆腐的高爽中,有香菇的油腻、竹笋的清脆、菠菜的酸鲜、蒜叶的香醇,如同脂羹般,美不胜收。
嘶马拉豆腐的主料是晶莹细嫩的豆腐。配料是菠菜、香菇、竹笋、蒜叶等。调料有素油、麻油、白糖、酱油、姜末、胡椒粉、味精、盐等。制作此菜的关键是勾芡、加油和下佐料,前后三次勾芡,每次勾芡前所下的佐料都不同,勾茨要求又各有别。
制作时,首先将三分之一的素油在锅中烧熟,将豆腐下锅捣烂,放白糖、酱油、姜末,急火烧到豆腐沸腾时,放入三分之一粉芡,用勺子在锅内不停地搅拌,使粉芡与豆腐调和均匀。接着,锅内豆腐起糊之时,加第二次油和第二次粉芡。搅拌2分钟后,再加第三次油和粉芡,同时一边搅拌一边放入味精、香菇末、竹笋末、菠菜末、蒜花、盐、味精。文火烧片刻起锅,装碗,撒点胡椒粉,浇点麻油后即可上桌。
嘶马拉豆腐
8、扬州盐水鹅
扬州盐水鹅,江苏扬州特色名菜,形态饱满,烂而不散,色黄油亮,质感松嫩、肥而不腻,鲜咸.
鹅扬州人俗称其为“老鹅”,距今有着2000多年历史,是淮扬菜里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充分体现了“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的本质特征。在扬州,卖老鹅的摊点,大街小巷,遍地开花。扬州人吃老鹅,跟家常便饭一样。只要高兴,只要想吃,家里来客,走上街头,随处可见老鹅摊,鹅前胛、鹅后腿、鹅头颈、鹅爪翅、鹅血肠、鹅肫肝等,货随主便,任意挑选,称好、剁好、装好、浇卤等,一手交钱,一手拎袋老鹅,与三五知己,推杯换盏,佐酒或是搭饭,既方便又惬意。
扬州盐水鹅
扬州是名副其实的鹅消费城市。全国最优良的鹅品种为“扬州鹅”。据统计,扬州人一年消费盐水鹅2000万只,扬州风鹅产业用鹅在6000万只,所以北方各地饲养的鹅都到扬州来销售。再说在扬州正式的酒席上,缺不了扬州盐水鹅。扬州盐水鹅的名气大得很,几乎与瘦西湖齐名,到扬州没逛过瘦西湖,没吃过扬州盐水鹅,那你不能算是到过扬州。
扬州盐水鹅
9、蒲包肉
蒲包肉,也称樊川小肚。是江苏省高邮市地区的一道汉族传统小吃,也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当地一道汉族传统小吃,属淮扬菜菜系,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代早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汪曾祺先生曾在他的小说《异秉》里,提到过一种叫做“蒲包肉”的熏烧食品,而高邮人别出心裁地用蒲包与肉馅制作美食,堪称一绝,不仅可保留清香,而且便于旅途携带。
蒲包与肉馅相得益彰的搭配,颇具浓郁的田园情趣。蒲,也叫蒲草,一般生于水边。北宋著名诗僧道潜有“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之佳句,亦诗亦画,饶有趣味。据说,蒲之嫩芽可作菜;根茎含淀粉,可酿酒;叶片晒干可织席子编扇子等;花粉称蒲黄,用作止血药。
蒲包肉制作简单:把猪肉切碎,放入葱、姜、糖等搅拌均匀,再装入小蒲包中扎紧。然后把蒲包放入锅中,加入酱油、料酒、五香粉、桂皮、花椒、八角等焖煮一段时间即可。煮熟后,剪开蒲包,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包在蒲包里的猪肉紧密有嚼劲,口感微甜。
蒲包肉
10、邵伯龙虾
邵伯龙虾坐落于扬州市下辖江都区邵伯镇美食街,在这里专门经营邵伯龙虾的菜馆有数十家,每天中午以后,这里车水马龙,数以百计的车辆堵塞了街道,这些车主都的从全国各地、不远千里特地赶来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吃邵伯龙虾。
之前,邵伯龙虾的主料小龙虾都产自邵伯湖,可是随着邵伯龙虾的声名鹊起,邵伯湖里的龙虾早已不堪重负,所以,现在顾客们嘴里的龙虾都是从邵伯周边的龙虾养殖场运来的(邵伯湖位于运河西侧,湖区面积14.7万亩,湖水清澈,水草丰美,盛产龙虾。邵伯湖龙虾从外型看,壳是青中带红,肚皮发白,个头大而饱满,不仅干净卫生,味道又是那儿鲜美,与内河沟塘龙虾大不相同)。不过,没有关系,这对邵伯龙虾的口感并没有什么影响。
从制作工艺看,也有与众不同的烹调手法。邵伯龙虾大概分五种口味。分别是:红烧,清水,椒盐,蒜蓉与腐乳。顾客可根据个人口味不同进行选择。邵伯美食街有不少生意火爆的龙虾馆。龙虾不仅干净卫生,而且味道鲜美。
五一已经远去,生活已经继续。然而,五一假期出去游玩的经历,至今依然历历在目,特别是对于烟花三月的扬州,那份期待仍然未减,那份爱恋依然浓郁。
都说五一外出游玩的人多,我却还是凑了热闹,买了高铁票去了扬州。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和家人看看烟花三月的扬州到底好在何处。
下了高铁站之后,迎面而来的是热情的公交导引员
到一个地方旅游,人们走出交通站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寻找另外一种交通工具,去往自己预定的酒店,然后开始自己的旅行之路。
到扬州后,其实内心还是很忐忑的。尽管扬州历史上大名鼎鼎,但略懂经济的我也知道,如今的扬州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只不过是一个偏安一隅的三线城市,交通是否便利事先也没有查过,更没有跟别人打听过。
然而,热情的扬州人民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出站后,我们习惯性寻找合适的位置,以便预定网约车。但看到交通中心的位置有点距离,就颇有点踌躇。正在这个时候,有个男同志走过来了,询问我们是否需要乘坐公交车。接着,他又告诉我们“五一”期间,扬州的公交车面向外地旅客免费乘坐,只要我们让他看一下身份证,不是扬州的话,就给我们一个心形的小卡片,可以随便乘坐公交车。

居然有这样的好事,我们就领了那个心形卡。他看我们在看站牌,就问我们去哪里,为我们推荐了71路公交车,让我们在距离东关街最近的站点下车,然后步行几百米就可以达到了。
外出这么多次,其实这是第一次坐公交。没想到坐上扬州的71路公交车后,还真的很方便,速度比较快,人也不算多,看样子不少都是外地游客。
吃住在东关街,那果真是一件人生乐事
在来扬州之前,我们已经预定了东关街上的一家客栈。据说,这家客栈距离个园特别近,并且吃饭什么都特方便。可惜,我们没有概念,加上导航出了点小错误,找了好久才找到。
找了好久终于找到预定的客栈,原来它坐落在东关街美食广场之上,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问了几个店铺的人,还给我们指错了方向。最终,还是靠着导航一步步往前走。谁曾想,越走人越多,越看越像北京的热闹胡同,迎面而来的都是游客、食客,各种小吃琳琅满目,不停下来吃两口好像都不好意思。
终于到了我们预定的酒店。由于地处繁华的老街巷,果然也没有让我们太意外,房间之小,可能只剩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了。更妙的是,楼下的叫卖声和食客们的谈天声音,似乎都能尽收耳朵。但不管怎样,酒店还算干净,并且距离景点那么近,价格也不算高,不能要求太高了,我们就乐呵呵地住下来了。

中午坐上高铁,到住处已经是晚饭时间了。行李放好后的第一件,当然就是寻觅吃食了。身在美食街,当然不愁吃什么。我们的第一站,当然不会放过客站对面的皮包水。记得看过一期什么美食节目,专门介绍过扬州的包子,当时就提到了皮包水。尽管不一定是这家店,但既然它叫皮包水,可能还是有点正宗的。
皮包水的门店很大,我们进的是木质结构的那个门。走在木质楼梯上,真的有一种摇摇晃晃的感觉,刚开始还有点害怕和不适应。坐定之后,点了包子还有大煮干丝、文思豆腐羹,简单吃了一点。因为还想去其他小店尝尝,所以要的东西不多。吃过之后,感觉其实一般,可能由于客人太多了,吃上去并没有特别惊艳的感觉,不过大煮干丝做得还算可以,算是尝到了扬州的特色美食。
从皮包水走出来,我们就开始在美食街闲逛,先后品尝了肚包肉、叠汤圆等美食。走在美食街,全国各地的美食都能看到,什么烤鱿鱼等常见小吃也都有,在这里想吃什么都能找得到。关键是人多,那流量不是一般的小。
文化气息尚存,昔日繁华依旧
吃喝其实也就那么一会儿的时间,没有多少人能够逛吃超过2个小时。吃饱喝足了,我们在附近走走逛逛。当我们回到宾馆附近,热闹的大戏已经开始,真的是在唱戏。
只见那台上一帮爱好者,轮流在演唱着听不懂的扬剧曲目。唱得好不好,对于一个听不懂的戏剧盲来说,真的无法评价。但是,演唱者的认真、爱好,在他们的唱腔、动作中都慢慢挥洒出来,让观众们也被感染了,叫好声不断从台下传出。我想,可能很多人也听不懂,只不过喜欢这种文化气息。

看到有一条小路通向僻静处,我们就顺着小路往前走。走着走着,人就少多了,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座传统住宅。这里比较安静,但是有着曾经的民居样子,并且临近外城河,出入应该还是很方便的。走到护城河边,满目的绿色和清澈的护城河,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灵性。
正在执勤的协警告诉我们,顺着护城河往西走就能走到瘦西湖。可惜,真的太累了,不想往瘦西湖方向走了,开始往宾馆走了。回到房间大概是九十点钟,下面的戏曲仍然在唱,食客们依然在寻找着自己的美食。
热闹的氛围,不利于睡眠,却能够让人联想到昔日扬州的繁华。想当年的扬州,热闹可能也只不过如此吧。美食、扬剧、园林,文人才子围绕着盐商们,享受着人间的各种乐事。正是在这有钱有闲的环境中,扬州才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老百姓最喜欢的东西,那就是美食和扬剧,当然还有那修身养性的雅号——喝茶。
今年的五一节,恰逢农历三月,能够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来到扬州,实在难得,着实难忘。今天,跟大家谈了来到扬州之后的琐事,明天继续跟大家分享游览瘦西湖和个园的一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