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墓三次被盗,棺材打开令人毛骨悚然,两件镇陵宝物现藏美国 汉文帝的陵墓找到了?汉墓为啥被盗得这么惨?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文治武功,历史少有,“贞观之治”更是如雷贯耳。不过,他也和很多中国古代帝王一样,幻想长生不老,即使是死了,也希望自己在地下世界继续享尽荣华富贵。所以,他在生前就已大力营建自己的陵墓——昭陵。

今日昭陵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势险峻,层峦起伏,兀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昭陵的地宫就凿建于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公里,雄伟壮观,超过以往历朝帝陵。昭陵和它的陪葬墓,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根据研究显示,昭陵陪葬墓到目前已知的有194座,创造了中国帝王陵的历史之最。李世民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杜甫在描绘昭陵的诗里说:“灵寝盘空曲,熊罢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民间传说,李世民的昭陵是大名鼎鼎的术士李淳风给挑选的吉地。李淳风受李世民派遣,来到礼泉县,发现一座山宛如擎天巨柱,直插云天,登山一看,更是气象万千,浩浩渭水飘带在前,滔滔泾河蜿蜒左右,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一派九五之尊的王者之气。他掐指一算,在山腰处定下阴宅吉地。再搜寻长安周边,并无再好之处,便就回复李世民:就是这儿了。李世民之所以开创“依山为陵”,据说是因为长孙皇后临死时告诉他要俭薄:“安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公元636年(贞观十年)11月长孙皇后下葬昭陵,陵前立碑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其根本目的其实还不是为了“俭薄”,要不然如前所述,昭陵修得占地那么大干嘛呢?其实这是李世民为了“好盗息心”。营建陵墓之前,李世民与满朝文武讨论唐代的帝王陵寝制度时,虞世南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李世民深感两汉帝陵被盗严重,帝王尸骨不全。因此,以山为陵的目的,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利用雄伟山势防盗。李世民苦心经营,陵墓雄伟壮观,有没有防盗,保他千年安眠呢?答案是没有!昭陵在他死后不仅被盗,而且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盗墓,不仅陪葬宝物被洗劫一空,就连李世民的遗体也被破坏。具体是哪三次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黄巢
第一次,是唐末黄巢起义,攻入长安的时候。黄巢本是流寇,一路破关夺城,劫掠富豪之家。不过,黄巢没有稳固根据地,没法保证40万军队的给养,盗墓便成为他获取财富的手段之一。根据史料记载,黄巢在长安到处盗掘汉唐帝陵,还指挥全军挖掘武则天的乾陵,挖出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也没得手。虽然黄巢没挖开乾陵,但唐代各帝陵大多遭到其破坏,尽管没有黄巢盗开昭陵的记载,但昭陵这么宏大的陵寝,地面建筑被黄巢破坏,这是肯定的。第二次就惨了,在公元908年(后梁开平二年)10月,唐朝刚灭亡1年多,昭陵被盘踞在雍州的军阀温韬给盗掘了。《旧五代史》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温韬盗掘了他统治地盘里的所有唐陵,除乾陵幸免,全被洗劫一空。他还亲自下到昭陵地宫,把昭陵里的珍宝,包括前朝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作品,全部盗出。据说,当时温韬从昭陵中盗出的宝物用车拉马驮,动用几千士兵,花了1个月的时间才全部运完。

温韬
温韬的外甥郑玄素说过,他当时随同舅舅温韬一起进入昭陵,看到躺在棺材里的李世民尸体完全腐烂,头发散乱,头用玉架护卫着,十分惊讶。宋代的《江南余载》记载 “进士舒雅,尝从郑元素学。元素为雅言:温韬乱时,元素随之,多发关中陵墓。尝入昭陵,见太宗散发以玉架卫之,两厢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锺、王墨迹,〈兰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间,不知归于何所。”昭陵不仅随葬宝物被盗,李世民的尸体也被破坏,一代英主,费尽心思为自己营建牢固的陵墓,结果还是没能挡住盗墓贼,如此下场,令人唏嘘。昭陵的第三次被盗,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昭陵北侧的祭殿庑廊,列有六块骏马的石刻,被称为“昭陵六骏”。据史料记载:“昭陵六骏”石刻的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最喜爱的6匹战马,是他辅助其父唐高祖李渊平定四海、建国立邦时所乘的坐骑,它们分别名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公元636年(贞观十年)昭陵初建成时,李世民诏令大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图形,后由雕刻家阎立德依画雕刻而成。李世民亲自作诗6首(即“六马赞”),赞扬每匹马的风采,并命大书法家欧阳询抄录下来刻在“六骏”旁边。“昭陵六骏”在唐末黄巢、温韬盗墓时受到过破坏,但大体保存完整。直到民国初年,遭受灭顶之灾。
昭陵六骏现状
根据民初的大盗墓贼,文物贩子卢芹斋回忆:1912年,在外国文物贩子唆使下,昭陵六骏被砸成多块,从昭陵盗出。文物贩子在搬运这些沉重的石块时被当地民众发现并截获,由当时的陕西省官方予以查收。1915年,“飒露紫”和“拳毛騧”被转运到北京,大约在1916年至1917年被偷运至美国纽约,后来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而卢芹斋从中谋取暴利12.5万美元。其他“四骏”,先前放置在西安图书馆,1950年被政府收藏,一直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
卢芹斋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961年,昭陵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已经成为陕西省著名景点,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述说着历史。参考资料:1.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2.惠焕章等:《陕西帝王陵》,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3.赵琛:《昭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2021年12月14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经过考古确认,位于“凤凰嘴”南2100米的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才是真正的汉文帝霸陵。至此,元代以来公认的“凤凰嘴”大墓为汉文帝霸陵的说法被打破。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年前,汉文帝的老妈,薄太后的陵墓被盗之事。
从西汉末年到西晋末年,两汉皇陵几乎无一幸免,汉墓“十室九空”就像个诅咒。


玩笑归玩笑,有没有人想过,盗墓贼为啥总揪着汉墓不放呢?
对于这个问题,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汉朝厚葬宝贝多”,其实帝陵这个等级,历代很少有太寒酸的,而根据笔者对汉墓的了解,总结了一些“汉墓十室九空”的“新论”。
一、“坟包”高大,外观过于“引人注目”
封土是皇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其实功能相当于寻常百姓家墓的“坟包”,其下就是埋葬棺椁、随葬品的地方。
皇陵的“坟包”当然比老百姓的墓壮观多了。
就拿很多人不太感冒的宋朝来说吧,北宋帝陵的封土高度可达15~16米,几乎和六层居民楼一样高。

宋真宗赵恒永定陵封土,北宋皇陵封土高约15~16米(图源见水印)
当然,这在两汉帝陵面前不算啥。
像东汉帝陵,其封土高度均在20米以上。西汉帝陵的封土更加厉害,平均高度在30米左右。最逆天的是汉武帝的茂陵,封土高达46米。
汉武帝茂陵封土高达46米,位居两汉皇帝之冠(图源见水印)
这么大的“坟包”,对盗墓贼来说无疑是极佳的“路标”。
当然,也有谨慎的皇帝不给盗墓贼留痕迹。
比如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等曹魏皇帝的陵寝,多依山为陵,不起封土,不建寝殿,地表不留任何痕迹。
被找到的曹操墓1号墓(图源:浅绿的历史盒子)
蒙元帝陵也类似,像成吉思汗陵,深埋土葬,不起封土,甚至连葬地都不透露。
比起他们,“汉朝二十四代先帝”弄个这个大的“路标”给盗墓贼看,确实不太机智.....
二、砖(石)室墓流行,宝贝有了“安室利处”
话说,皇帝如果想让自己的陵墓更安全,从隐蔽性角度讲,那么高大的封土设计,确实是略NC的做法。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么做的好处就是:由“木椁墓”向“砖(石)室墓”过渡。
商周时期,上流社会的王公贵族盛行“木椁墓”。这种墓室是先挖一个长方形的竖穴土坑,然后在土坑内用“木板儿”搭建“椁室”。
不同等级的墓主椁室等级分明,特别是先秦时期,诸侯可以搭“五重”木椁,天子可以搭“七重”木椁。
可木头终究是木头,你就算搭N重,它也是非常怕潮湿,一旦木椁受潮腐烂,里面的东西也就容易跟着遭殃。
(注:长沙马王堆汉墓是木椁墓,但各方面保存比较完好,原因是采取了“深埋”和“填塞木炭”的特殊策略。)
到了西汉初期,墓室的材质悄然发生变化,以“砖石”代替“木板儿”搭建的“砖(石)室墓”越来越流行。
砖(石)室墓虽然也存在积水问题,但防潮效果还是远胜于木材,里面宝贝儿的安全性也比以前更高。
举个栗子,在随葬品中,简牍对现代考古非常有研究价值。目前发现的简牍有战国简、秦简、汉简、魏晋简。根据最近的一次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后:
战国简的出土数量约为1.1万枚
秦简的出土数量约为4万枚
汉简的出土数量约为7.6万枚
魏晋简的出土数量约为1.4万枚
也就是说,汉简的数量超过战国简、秦简和魏晋简的总和。魏晋简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纸逐渐取代简牍,而汉简数量远超战国简和秦简,从保存条件上讲,我认为和墓室材质的“革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专业知识”堪比半个考古学家的盗墓贼也很了解这一点,汉墓中的大量宝贝有了“安室利处”,他们去的话,扑空的几率自然小啦。
(注:西汉处于“木椁墓-砖室墓”过渡时期,且西汉帝陵现无一抢救性发掘,所以暂时不能确定其墓室的材质,但东汉帝陵清一色为砖(石)室墓)
西汉木椁墓的高级形式——黄肠题凑(图源:AU伟)
东汉砖室墓结构示意图(考古汇)
三、从葬坑丰富,盗贼可以“顺藤摸瓜”
其实,汉墓吸引盗墓贼的不仅是墓室呢。
墓主的墓室部分,在考古学上也被称为“正藏”,而秦汉时期的帝陵,除了正藏之外,还有“外藏”,外藏就是指除陵墓墓室之外的、数量众多的“从葬坑”。
外藏的雏形早在商代晚期就出现了,主要有墓道内的车马、墓外车马坑、杀殉坑等,这些都能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到了秦始皇时期,从葬坑成为帝陵的“标配”,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就属于秦帝陵的外藏系统。
汉承秦制,汉帝陵也有丛葬坑,埋葬着各种人俑、动物俑、车马、生活器具等。秦二世而亡,从葬坑没有得到发扬光大,接下来的汉朝横跨400年,彻底展现了从葬坑的气派。
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从葬坑285座。汉文帝刘恒的霸陵,从葬坑123座。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从葬坑400座。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从葬坑1288座,位居两汉皇帝之冠!就连此次新闻中的薄太后南陵,虽然是皇后陵,也有20座从葬坑。
汉武帝茂陵外藏系统示意图(CNKI)
从葬坑里的宝贝虽不及墓室,但也有价值不小的,如汉景帝刘启的阳陵从葬坑中,还出土了彩绘陶俑,以及铜镞、矛、铁剑等兵器呢!
把这些从葬坑里的宝贝七七八八的一加,对于贪婪的盗墓贼来说,无疑让他们垂涎于汉墓。
然而,从葬坑从东汉开始逐渐衰落,至东汉晚期就退出了墓葬制度的历史。虽然汉帝陵因为太过“招摇”而惨遭盗墓贼的“毒手”,但是它的“大手笔”还是让后人震撼。
总结起来:为啥汉墓十室九空?坟包太大招盗墓贼的眼,墓室宝贝保存较好勾盗墓贼的魂,丰富的从葬坑诱盗墓贼的心!
以上是笔者依据考古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对汉墓的了解,分析出的“一家之言”,也欢迎对历史考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参与谈论,探索更多的考古奥秘哦!
参考文献:
《考古学概论》(第二版)考古学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考古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外藏系统的兴衰与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段清波《文物》2016年第2期
百年来简牍出土数量新统计.孛鹏旭《丝绸之路》2009年第10期
浅析汉代皇陵的陵寝空间.郑雅心《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