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黄陵县生产总值249亿元,较2016年翻一番多 “中华第一陵”——黄陵旅游攻略

6月20日,延安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委改革办在黄陵举行“深化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系列现场新闻发布会。省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黄陵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李建雄,黄陵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张浩云,黄陵县工业和煤炭局局长李春延,黄陵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彦琦,黄陵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延平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1年黄陵县生产总值249亿元,较2016年翻一番多

黄陵全县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辖5镇1街道,105个行政村,总人口13万人。2018、2019、2020、2021年连续四年跻身“西部经济百强县”,2018、2019、2021年三年上榜“陕西十强县”,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249亿元,较2016年翻了一番多,连年在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保持优秀位次。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卫生县城等20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2021年黄陵县生产总值249亿元,较2016年翻一番多

省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中共黄陵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建雄介绍,近年来,黄陵县立足“民族圣地·绿色黄陵”和“三区一高地”定位,坚持以改革创新破难题、拓空间、增后劲,全面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优化,取得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完成重大改革任务501项,精简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30个,索洛湾“三变”改革、“两包一联”等7项改革入选《延安实践案例选编》,“领办代办、便民服务”机制在全省推广,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改革画卷在龙乡大地生动呈现。

2021年黄陵县生产总值249亿元,较2016年翻一番多

始终以改革创新增动力、添活力,着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提出的“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殷切嘱托,紧紧扭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依托省秦创原总平台,对接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建成投用黄陵轩辕科技创新中心和智慧工业、现代农业、数智黄陵三大创新平台,出台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人才引进实施意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等系统性政策文件,确定了 “双链融合”链长制14个,制定了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支持创新发展措施26条,设立了1500万元融资偿贷、5000万元融资担保、2000万元托底支持人才创新的三个资金池,实现了创业服务、创新路演、科技培训、双招双引、线上直播、政策整合六大功能,加速了改革集成、创新集聚、产业集群、人才聚拢、资本聚合。目前“一中心三平台” 累计入驻企业68家,其中培育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引进高级人才32人、培养专业人才65人。同时,开展省市以及兄弟县、企业、科研院所参观、培训、学习1.5万人次,提供政策咨询服务300余人次,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训5场次50余家、线上线下专业人才培训1000多人,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始终以改革创新抓转型、促升级,切实做强煤电和绿色载能产业。瞄准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按照“优煤增电”思路,依托智慧工业科技创新平台,谋划煤炭高效生产、煤电转化、煤化工、绿色载能四个产业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在煤炭高效生产方面:搭建“产学研用”平台,依托黄陵矿业,联合何满潮、王国法、袁亮等院士团队,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0多所高校,20多所研究机构,组建应急管理部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和地方联合共建安全绿色高效开采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110/N00工法研究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部等创新平台,推动矿井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无人化开采。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3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38项,其中国际领先7项,国际先进8项,国内领先3项,申请专利268项;主导编制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6项、企业标准8项,职工“五小”成果6832项。

在智能矿井、智慧矿区建设方面: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与华为公司合作建设数据端服务中台,建成以智能矿井数据中心为主、AI+NOSA数据中心为辅的智能煤矿大数据服务中心,形成了决策云和管控云“两朵云”,管理数据中心和矿井数据中心“两中心”,智能化采掘、生产、监测等“N个子系统”的“2+2+N”智慧架构。申报专利67项,完成创新成果309项,攻克技术难题1108个,多项技术开创行业先河,8项创新取得全国第一。

煤电转化方面:利用坑口电厂的优势,积极推进煤电基地建设,2×66万千瓦电厂年底可实现双机投产,供电煤耗287克,较国家标准降低了18克,排放指标、技术参数等优于国家标准,达到国内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汇聚了智慧运行、智慧煤导、智慧巡检等12项行业前沿“智慧方案”。

同时,正在加快推进2×100万千瓦电厂前期工作。在煤化工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和技术创新,延伸化工产业链,推动煤化工向高端化学品方向拓展,逐步实现煤炭清洁转化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在绿色载能方面:围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谋划工业硅、多晶硅、光伏电池组件等绿色载能产业。启动实施国内最大产能的煤矸石制陶粒项目,推进粉煤灰制砖、电厂余热种养殖等项目,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始终以改革创新提质量、增效益,不断做精优质高效农业。坚持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作为重点来抓,积极探索“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的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子。

一是坚持“两化”思路,强化农业产业发展。坚持用工业化思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效益,高标准推进1.3万亩果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新装备“五新”改造,其中陕果集团、艾普农业等企业建设“五新”示范园1300亩,打造省市现代果业示范园10个,“黄陵翡翠梨”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新“1+N”模式,布局建设苹果科技示范镇、翡翠梨产业示范镇、果畜结合循环示范镇、旅游特色小镇4个镇域特色产业板块,形成了千亩设施农业、万亩蔬菜种植、两万亩水产养殖、百万棒食用菌基地以及生猪、胡羊、中蜂、中药材等特色种养区,创建市级专业镇5个、专业村55个。积极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引进美域高、富润林、北京向新农业、北京中科前方生物等企业,在苹果新品种、苗木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进行延伸,促进“产加储销服”“农科文旅贸”融合发展,培育国家示范社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0家、全省百强社3家、市县级示范社58家。

二是创新三项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苹果科技孵化器:以打造隆坊科技示范镇为抓手,建成苹果科技孵化器,孵化企业11家,开展“五新”推广、企业孵化、众创空间、农资服务、农特产品路演、农业信息交流等服务达到万人次。建成两个数据平台:果业大数据中心通过苹果生产全周期监管、全频道电商营销、“秦农码”推广应用等,促进苹果销量和品牌双提升。建成全省首个果业防灾减灾(气象)科技创新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全国首单“保险+期货”苹果价格收入险落地黄陵,实现了“科技”+“金融”的联动保障。推出三项社会化服务:创新“果园管家”“植物医院”“智慧农机”三个模式,为果农提供技术托管、农资垫售、托底收购、冷链运输、市场营销、线上诊断等社会化服务,累计培育示范家庭农场52家、托管服务主体27个,托管2000多户、1.3万亩果园。

三是强化四项举措,助力全面乡村振兴。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建成县、镇产权交易平台,105个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改革成股份经济合作社,创建市级及以上专业示范合作社46家。坚持党建促乡村振兴,建立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全面提升乡村振兴质量“两带一提”机制,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等模式,持续巩固了脱贫成果。强化产学合作及人才引进,聘请果业、畜牧、水产、蔬菜、中药材等9个领域专家22名,长期开展农业技术员研究和推广服务。推进村集体经济示范村培育、重点村扶持、“空壳村”清零 “三大行动”,通过村村联建、村社联建、村企联建等灵活形式,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21年底,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8813.67万元,5个村收入突破100万元,其中千万元示范村1个。今年县财政安排2000万元,每村100万元,重点支持20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的步伐正在加速。

始终以改革创新塑文化、兴产业,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深度挖掘黄帝文化、黄帝陵文化、祭祀文化、黄帝内经文化内涵,启动了黄帝陵古柏世界自然遗产、黄帝陵祭典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申报和“黄帝陵”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工作。启动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积极筹建“桥山书院”,推出了《黄帝颂》《风从千年来》等一批具有中国精神、中华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做好“旅游+”“+旅游”文章,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消费试点城市,推行文旅产业链长制,打造“黄陵味道”系列美食、地域特色精品民宿,着力发展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等新业态,建成了全域旅游数据“一中心四平台”,推出了工业游、红色游、乡村游、田园游等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黄陵县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双龙镇跻身陕西旅游特色名镇,森林公园入选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黄陵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始终以改革创新优服务、提效率,聚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改革,1859项审批事项并轨全省“三级四同”目录,53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好”,200项高频办理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登记注册由过去的8项材料减少为2项材料,办理时限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压缩到现在的4至6个小时, 72项县级管理事项下放店头镇实施,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95%、一站式办结率达90%,“放” 的活力、“管”的效率、“服”的便利持续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惠企纾困减税降费9.1亿元,“五上”企业净增62家、达到101家,荣获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非公经济增加值突破70亿元。

始终以改革创新解民忧、暖民心,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以改革“小切口”破解民生发展“大问题”,坚持80%以上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过去五年累计投入103.73亿元。新建、提标学校37所,新增学位2000个,今年,新区中学将在秋季将建成,并将启动2所小学、2所幼儿园建设;全县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3.1%,“幼小初高”实现全学段与名校合作办学。持续深化合作办医和分级诊疗制度,西安交大二附院托管县医院的“办医”模式日趋完善,朱老二骨科医院黄陵分院落户隆坊,老年残疾人康复医院加快建设,患者县内就诊率由56%提高到91.8%,县医院晋级为二甲医院,黄陵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增加,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荣获全省首批“平安铜鼎”、全国信访“三无”县荣誉称号。

华商报记者 贾令伟

“中华第一陵”——黄陵旅游攻略“中华第一陵”——黄陵旅游攻略

这里,号称“中华第一陵”这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这里,就是黄帝陵

风景如画

“中华第一陵”——黄陵旅游攻略

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黄帝陵景区面积333公顷,有古柏超过六万余株,千年以上古柏三万余株,为中国境内保存最完善的古柏群。

小桥山即黄帝陵桥山,为子午岭中部向东延伸的支脉,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乔(音轿,虫旁)氏居地,称作乔(音轿,虫旁)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黄城中宫即位于此。

桥山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手植,距今5000多年。

黄帝手植柏

此树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轩辕庙正殿的右前方,树干遒劲,树体斑驳,树形高大,远看似一个巨伞矗立。“挂甲柏”又称“将军树”。

挂甲柏

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黄陵县城西南部40公里的桥山林区,沮河上游,总面积4358.5公顷。该森林公园由一谷(轩辕养生谷)、一岭(飞龙岭)、一寺(紫峨寺)、两小镇(潮塔小镇、双龙小镇)组成。园区内四季景色各异,地貌独特,是延安最大的一处国家森林公园。该森林公园位于陕甘边革命老区,大桥山子午岭腹地。

黄陵国家森林公园

栈道

下山滑梯

千佛寺石窟又称石空寺、万佛寺、千佛洞等;位于延安市黄陵县西四十公里处的双龙镇峪村西,石窟开凿于半山石崖间。

千佛寺石窟

千佛寺石窟

珍馐美食

黄黄馍

黄陵众多小吃中具有独特风味的地方小吃之一,因其成品色泽金黄而得名,在黄陵历史悠久,食材为黄陵本地产的硬糜子。黄黄馍质酥味美,香甜可口,老少皆宜。其形似小船,亦似弦月,让人联想到一帆风顺、月下和美等寓意,故而令人常吃不厌,久传不衰。

软馍

软馍的制作原料为软糜子面粉和豆沙馅。它的制作过程是:将软糜子面揉和,在35度左右的温度下发酵五六个小,做到有浓烈酵香味,尝有甜味即可开始包了,捏成窝头状,填入事先煮熟的蛮豆豆沙馅,包紧揉成顶端略尖的半球体,放置在洗净煮软的冬梨叶上,上锅蒸熟即可。蒸熟的软馍晶莹剔透,呈棕黄色,散发着软糜子特有的香气。摘掉梨叶,咬一口,又粘又软,糜子本来的糖分以及馅料的甜味,加上梨树叶子固有的梨木气味,带给人一种无法言说的享受。软馍可谓是“粗粮细做”,以独有的色、形、味,传承至今。

猪灌肠

猪灌肠也称香肠,是黄陵特有的民间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过去,灌肠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条件加工制作,因此灌肠就成了黄陵人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了。如今,猪灌肠已成为黄陵最畅销的大众化小吃。

饸饹

饸饹古称“河漏”,已有600多年历史。饸饹的主要食材有荞面和白面,在黄陵以新鲜荞面为主。

黄陵饸饹以隆坊镇最为出名,它有着古老的制作工艺;因饸饹柔软绵长,寓意长命百岁、吉祥顺意。在黄陵,每逢老人寿诞或小孩满月,都要吃饸饹,以祈全家和睦,福运亨通。过喜事也都要做饸饹,宾朋好友端起热气腾腾的饸饹,会即刻感受到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氛围。

侧片片

面食在北方永远是庄稼人的首选。而铡片片因为其简单、顶饱,成为了在农忙时节最受欢迎的主食之一。忙碌的庄稼人用铡片片来迅速补充体力。所以片片铡得好坏,则成为了媳妇茶饭好坏的评判标准之一。民谣称:“媳妇强不强,先看铡片片。”

耳朵套

黄陵小吃耳朵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耳朵套,顾名思义,就是做成的面食形状像耳朵。据说这种面食起源于秦汉时期,当时人们在寒冬时节怕冻伤耳朵,就创制这种面食,起名耳朵套。黄陵民间就流传“吃了耳朵套,不会冻耳朵”的说法。耳朵套以其独特的造型弥补了粗粮口感上的不足,帮助人们度过了困难时期,在年长的人心里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如今,当人们在享用耳朵套美味的同时总能体验到一种特别的幸福之感。

白蒿芽麦饭

白蒿芽麦饭也是很受大家欢迎的一种美食。麦饭,按黄陵当地人的发音,称之为“美饭”。麦饭亦菜亦饭,蔬菜、花朵皆可入食,用各种菜蔬和以干面粉,蒸而食之。白蒿,学名叫茵陈,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味苦、平、微寒,无毒,它不仅是一种野菜,也是一味天然良药。白蒿芽麦饭需用的白蒿必须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万物初发,三寸长短时采摘才有功效。白蒿蒸出来的麦饭,口感令人回味、营养也更加丰富,有护肝补肝的作用。白蒿芽麦饭,不仅是春天里自然的馈赠,更是一代代黄陵人不变的家乡味道。

贡馍

贡馍,也叫花馍,因作为贡品而得名。它是一种黄陵的民俗小吃,每逢佳节,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都会精心制作。造型各异的贡馍折射出黄陵人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地方民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蕴含着黄陵人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和祝愿。

民俗文化

黄陵面花

黄陵面花,是流传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农村的一种汉族民间传统风俗礼馍。

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

黄陵面花于2007年入选陕西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陵的民俗中,从婴儿降生到结婚之嬉都有送面花的习俗。婴儿初降时,外祖母要蒸制小面虎一对,用红绳挂在孩子身上,以避邪恶;婴儿满月时,亲友们还要送大面虎一对和各式小面花若干,以示人丁兴旺、幸福吉祥之意。婚庆时,亲友们所送的面花更是丰富,但不能轻易食用,只有在举行婚礼后,才能展示于众,以示对新婚夫妇的祈祷、祝福;新郞新娘进入洞房之后,围观的孩童们才可抢食,希望从中抢到包麸子的花馍,抢出福来。祝寿时,要送大寿桃面馍,以祈求吉祥平安,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