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国宝 |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牧野之战的唯一见证利簋 1971年国宝九龙杯失窃,周恩来巧用一计,让外宾主动归还

泱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

而博物馆

就是收藏各个历史时期

文物珍品的宝库。

人民日报文创特推出“馆藏国宝”栏目,

带你欣赏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本期探秘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


馆藏国宝 |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牧野之战的唯一见证利簋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后母戊鼎

馆藏国宝 |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牧野之战的唯一见证利簋


所处时代:商

器物规格: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

出土时间:1939年

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市武官村

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市武官村,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器厚立耳,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鼎身四周及柱足上部均饰有饕餮等庄重的动物纹饰,让文物更增威武凝重之感。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后母戊鼎铸造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如此大型的器物,在铸造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此鼎的成功铸造,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红山玉龙

馆藏国宝 |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牧野之战的唯一见证利簋


所处时代:新石器

器物规格:高26厘米

出土时间:1971年

出土地点: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

红山玉龙,1971年于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此文物完整无缺,酷似甲骨文中“龙”字手法,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形文物之一,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红山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整体呈大写反向字母C形状,线面简练。头部长吻修目,颈上长毛飞扬上翘,龙身光洁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有细密方格网状纹。新石器时代有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此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及观赏价值。


四羊青铜方尊



所处时代:商

器物规格: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

出土时间:1938年

出土地点:湖南宁乡黄材

四羊青铜方尊,商代青铜礼器,是现存体型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此青铜器造型雄奇,匠心独运,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四羊青铜方尊整体造型简洁优美,寓动于静,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则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将器物与动物造型有机结合成一体,赋予原本呆板的器物以生动意趣,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至长江以南的地区。


击鼓说唱陶俑


所处时代:东汉

器物规格:高56厘米

出土时间:1957年

出土地点:四川成都天回山

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习俗、衣着服饰和当时的民间说唱艺术提供了生动的实物史料。

这件击鼓说唱陶俑传神地再现了正在说唱的俳优形象,它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锤欲击,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整体造型古拙雄浑,但细节处刻画得生动传神,为东汉雕塑艺术的代表。四川地区出土了很多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说明当时蜀地俳优说唱表演颇为流行,而汉代画石乐舞百戏图中也经常见到此类动作滑稽的表演者,这都显示了俳优表演在当时的盛行。


孝端皇后凤冠



所处时代:明

器物规格: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

出土时间:1957年

出土地点:北京明定陵

孝端皇后凤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明定陵地宫里共出土了2648件精美文物,其中大部分都堪称稀世之宝,全面直观地反映了明中后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水平。特别是丝织工艺、金属制作工艺等可谓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当时一起出土的凤冠共有四件,其中这件属于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入藏国博。

孝端皇后凤冠造型庄重,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金凤凤首朝下,口衔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动的时候,象步摇那样随步摇晃。凤冠制作精美,采用的工艺有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颗,金翠交辉,富丽堂皇。


利簋



所处时代:西周

器物规格: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

出土时间:1976年

出土地点:陕西临潼零口

利簋,西周早期代表作品,是目前中国所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重器,也是著名战役牧野之战的唯一见证,为我国西周历史、文化、军事等提供了真实资料。

青铜簋的造型多样,变化繁复,有圆体、方体、上圆下方等形式,利簋造型为西周初期青铜簋上圆下方的典型形制,体现了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的古老观念。装饰利簋器身的纹饰也为商周青铜器的传统纹饰兽面纹、夔龙纹和云雷纹,纹饰精美,线条流畅清晰,给肃穆庄严的利簋平添了几分凝重和神秘。利簋从外形和纹饰来看,无甚特别,最有价值的是其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是中国夏商周年代准确断定的重要实物见证,极其珍贵。



出品:人民日报文创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摄图网

1971年3月,罗马尼亚的国家领导访问中国,为彰显我国对于罗马尼亚外交人员的重视。

在当日晚宴中,酒店特意使用了国宝九龙杯作为外国访团的餐具。

但在宴会散去后,工作人员整理餐具发现丢失一只九龙杯,这让酒店负责接待的人员都惊出一身冷汗。

此时,周恩来总理正好在上海陪同越南领导人参观。听到此事后,周总理指示酒店务必追回国宝。

但因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外宾,强行搜查的话,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上升为外交冲突。

面对这样的进退难局,周总理显现出超高的外交智慧,想出了一个即让对方诚心归还,又让这件事得到完美解决的方案。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宝餐具,能让周总理知道后下达务必追回的命令?周总理又使出了怎样计策,从外宾手中拿回了丢失的国宝?

1971年国宝九龙杯失窃,周恩来巧用一计,让外宾主动归还

九龙杯失窃引起重视的原因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在各朝代发展变革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文物不仅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更展现了一国的文化尊严。建国后,我国对于文物的保护也是格外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国力尚待晚完善,国家对于建交事宜格外重视。

在1972年3月25日的外宾来访的晚宴中,丢失的仅是一个招待贵宾的餐具,为什么工作人员还是会如此紧张呢?

这就要从这个物件本身来看了。

古代,龙是一直流传下来,代表天子的动物,象征飞黄腾达。九龙寓意九州,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通过这个杯子的名字不难得知,杯体全身共九条龙,其中一条龙头由上而下延伸至杯底,形成杯子的把手,另外八条龙两两承兑,每对龙头一条朝上一条朝下。

制作讲究,且细节极其精美。

1971年国宝九龙杯失窃,周恩来巧用一计,让外宾主动归还

九龙杯

通过其外观的的复杂程度就知道,即使在现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这样的物件制作也并不容易,况且九龙杯的材质还是瓷器。

瓷器本身的制作就不同于金属制品,易碎也难以成型,对于制作方法十分考究。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史悠久,对于瓷器的研究也比较深入,直到宋代发展鼎盛。

在宋代,瓷窑还被区分为“汝、官、定、钧、哥”五类,其中汝窑出产的瓷器品质极高,专向皇家特供,九龙杯就出自宋代的汝窑。

1971年国宝九龙杯失窃,周恩来巧用一计,让外宾主动归还

古代皇家所用之物大多考究,不仅材质要求高,而且制作要精美。物件的本身不仅要保证其正常功用,而且要保证其做工精美,静置时更应易于观赏。

九龙杯还有一个特点更值得一提,杯子本身不仅制作美观,且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意义,至今流传。

当杯体内装满水时,液体通过其内部的U型管,由头朝下的四条龙口喷出。

因其内部的U型管构造,导致其内部产生虹吸原理,当液体高度低于U型管的高度,则杯子可以正常使用,若液体过量超过管体,液体就会通过U型管流出,一滴不剩。

这种现象在古代引申为适可而止,不可贪杯,因此,九龙杯也有“公道杯”之称。

因其工艺制造复杂繁琐,所以能制造出来的成品并不多,在宋代后,曾有大量的工匠想要仿造,但并未成功。

直到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景德镇寻得一位专家,经过不懈研究后终能制得近似于宋代的九龙杯。

但在此之后,九龙杯的制造工艺在此失传,即使随着时代发展,制造工艺和制造环境已经远超古代,但或许是没有古代工匠的耐心和琢磨技艺的方式,九龙杯在之后再没被复制。

物以稀为贵,九龙杯极其稀有,且制造工艺繁琐,制作手法难以复制,自然价值连城。

况且九龙杯文化寓意颇深,自然它的文化价值也不是普通市面上的工艺品可以比拟的。

在接待贵宾时,用九龙杯招待,一方面是为彰显我国对于外国宾客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展示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考虑使用九龙杯招待外宾主要是考虑到了积极影响,但似乎没有考虑到现实因素。在如此精美的文物面前,还是有人产生了不好的想法。

外国来访者在用餐之余看到如此精美的九龙杯,便把玩起来,随之也就产生了占为己有的想法。

在这次宴会期间,九龙杯只是一个餐具,但脱离这个环境,九龙杯还是我国的文物国宝,她的丢失已然非同小可。

国宝丢失的处理方式

接待罗马尼亚访华人员的晚宴地点在衡山俱乐部,接待人员对于此次接待也是十分谨慎,工作顺利进行,直至结束之后才发现丢失一只九龙杯。

得知消息的值班领导薛清均非常震惊,九龙杯意义重大,并不是丢失普通餐具那么简单,于是便紧急组织人员寻找。

起初并未怀疑来访人员,于是便对俱乐部中人员进行全面排查,想要在内部人员中寻找线索,但经过一夜的排查并未寻找到蛛丝马迹。

直到同年3月26日中午,周恩来总理来到衡山俱乐部。

这次周总理来到俱乐部是陪同越南劳动党代表团来沪访问的,来到时对九龙杯丢失事件并不知晓。

本来俱乐部的领导并没有将这件事汇报给总理,但由于九龙杯的丢失非同小可,工作人员的异样还是让周总理察觉了出来,便问询事情经过。

周总理得知后,便指出应扩大搜索范围,任何接触到九龙杯的人员都有这样的嫌疑。

除了人员在场馆内部进行地毯性的搜查,还应该利用技术手段辅助搜索,比如应该对监控视频进行摸查。

经周总理的指点,俱乐部工作人员扩大了对于线索的寻找范围,自来访人员进入接待大厅后,便在宴会厅有录像,通过录像寻找似乎更有理有据,

有了技术的支持果然寻找线索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录像中,可以看到,在来访的27人中,其中有一位在外宾,似乎在用餐时对九龙杯产生了兴趣,于是便在宴会结束前将其中一个杯子偷偷夹带在公文包中带走了。

已经寻找到了带走九龙杯的人,事情也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难题也随之而来。

若按常规事情处理,偷偷拿走别人的东西自是不对,况且已经掌握了证据,拿着证据去找人拿回东西就可以了。

但对方是访华的宾客,若直接指认,一旦对方辩解,我们自然也不能去搜国宝,导致场面尴尬难堪,很可能事与愿违。

访华的宾客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两国正在建交,若拿着证据直接找上门去,似乎让对方太没面子。

九龙杯是我国的国宝文物,若悄悄被人拿走也是不妥,东西自然是要拿回来的,怎么要回?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难题。

既要给对方留足面子,不至于挑起不必要的争端,对两国造成不好的影响,又要有理有据地将国宝要回,一时间众人难以给出一个两全之策。

周总理不愧是我国出色的外交官,情商超高,处理问题准确独到。得知事件的问题后,只用了一招,以温柔的处理方式做坚定强硬的事。

当然主旨还是不能强抢,只能智取。

在结合当前状况后,了解到当晚这些外宾没有工作安排,于是周总理就让俱乐部中的工作人员组织这些外宾观赏娱乐表演,一定要请到这位拿走九龙杯的外宾。

在表演中,请到了一位魔术师进行魔术表演,主题是隔空取物。

魔术师取出三只形似九龙杯的魔术道具、一张红布和一把道具手枪,将红布盖在了三个杯子上,随后便介绍魔术规则。

“随着我手中的手枪一响,这三个杯子会就会去到任何地方。”

魔术就是超突破常规想法,用可能来创造不可能,随着魔术师的魔术手法,掀开红布果然杯子少了一只。

随后魔术师故作神秘地讲到,“想知道那只杯子去了哪里吗?它就在这位先生的公文包里。”

正指着那位拿走九龙杯的外宾。

在众目睽睽之下,外宾也不能辩解什么,也只能将九龙杯从公文包中慢慢取出,还要表现出一脸惊讶的表情,配合表演。

用表演的形式将要回九龙杯这个事件本身完美覆盖,可能在场的外宾中可能除了这位,应该也没人知道九龙杯昨天刚刚被盗走。

自知理亏,即使知道这是要回九龙杯的计策,这位外宾也不得不乖乖交回。

处理魔术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热热闹闹地演出将气氛烘托得十分成功,在欢愉的气氛中,自然掩盖了这件九龙杯失窃的“小事”,没有扩大影响范围。

随着表演的结束,众人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九龙杯也物归原主。

这个事件自此也就圆满地解决了,既没有难为罗马尼亚的访华宾客,也保住了我国的珍贵宝物。

这个事件起初似乎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要么拿着证据理直气壮地去找外宾要回,要么忍气吞声就当做压根没有查到责任人,任其拿走。

要处理这件事似乎只能选择一种方式,但周总理提出来一个更加合理的方式,就是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外宾主动交出来。

这种方式既不保全颜面也能达到目的,足以被称之为“巧妙”,令人佩服。

九龙杯失窃事件的处理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众多的古代物件制作精美且意义深厚,流传下来的文物也不计其数。

虽然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中,我国已被掠走大量的文物珍宝,由于当时没有能力抵抗,导致文物散落到世界各地,这在历史上是一次耻辱。

但对于这样大量的文物仍要想方设法追回,甚至买回。

而面对九龙杯这样在眼皮底下被盗走的行为,当然也不能姑息。

对于文物的重视,更重视的是文物的价值,文物价值的体现一方面是便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化。

由于我国古代历经时间较长,形成的文化也比较丰富,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可以得到真实的历史数据,对于更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有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文物是国家的象征。例如提到后母戊鼎就会知道这是我国的文物,文物的归属更彰显了国家的尊严,若任其流落到世界各地,势必有损国家形象。

所以,当九龙杯丢失后,即使涉案人物相当敏感,也要想方设法将文物追回,这个态度是十分坚定地。

但若强行要回,涉案外宾的处境略显尴尬,以国家角度来考虑,会让罗马尼亚太没面子,显得我国小气,严重来讲可能还会影响到外交关系。

所以处理这件事,考虑应更全面,顾及到各方的面子和利益问题。

周总理借用表演来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用华丽的表演手法掩盖丑陋的“抓捕”,既维护了国家权益,以维护了外宾的面子,礼貌优雅又不失气度。

对于这个突发事件的处理,更多的是在于如何维护两国的关系,更是在外交层面的紧急公关。

结尾

人与人之前的相处尚且需要审时度势,两国之前的外交更需要谨慎。

高情商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能恰到好处,不过分冒头又表现坚定的态度。

无论是何身份,是何地位,能在处理事件时考虑到众人的利益,及时权衡利弊得失,保护各方合理的利益,这样的人一般都更受人尊敬。

处理两国之间的事件,要权衡的不仅是两个人的权益了,而是两个国家的权益。

周总理处理突发事件冷静果断,且有条理,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面对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选择做或不做,而是要提出更好的解决方式。

参考资料:

常家树. 周恩来智取九龙杯[J], 党史纵横,2013(第11期)

朱丹君.九龙杯失而复得[J]. 思维与智慧. 1997(第06)期

黄辰璐. 周恩来智取九龙杯[J].幸福(情爱). 2013(第01期)

刘瑛.周总理智取九龙杯[J]. 半月选读. 2007(第17期)

柳守忠.周恩来智取九龙杯[J]. 湘潮. 2010(第10期)

黄跃辉. 智取九龙杯的启示. 公关世界. 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