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争霸-话不投机半句多,说不清的事情就打 1932年青海人物老照片 民国时期的西北人面孔

西北人性直,一言不合就容易开打。

街头争霸故事太形象,虽有些粗野,但很能突出西北人的血性率真。

想起里闫妮有一次在颁奖典礼上和张嘉译的互动,开口就是,你个瓜怂……骂人的话,看用啥口气说,闫妮当时明显有打情骂俏的成分,这要是生硬着说出来,瓜怂的反应一定会让说话的人认怂。

张海龙《西北偏北男人带刀》之

街头争霸

大问题总是出在街上。比如打架、比如求爱。

西北青年在街上总是表现得血性而直接。我听说的一个街头混混是这样向他喜欢的姑娘表白的:“嗯,那个谁……我他妈的看上你了,你看着办吧!”那姑娘愣了一下,转而迅速脸红,掉头不顾而去。显然,这样的街头求爱事件只是特例,成功率也未必很高。权当做一个小段子,供大家一笑了之。

在打架方面,有更多的故事涌现在西北街头。有两个西安人骑着自行车相撞在大学门口,都赶着上班,互不相让,吵吵嚷嚷了半天,正碰上一个教授模样的人从学校里出来。两人简单交代了一下冲突的缘由,让教授给评评理。那教授皱着眉头听罢,下了结论:“这不是个吵的事情,是个打的事情嘛。打!”这是贾平凹老师讲的西安故事。但这样的事件发生在西北的其他四省,都不会有前面那么多吵吵嚷嚷的铺垫,太温软了些,还不如直接手谈一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兰州小伙流行穿白高跟。所谓“白高跟”,就是白色塑料底高跟布鞋,青涩少年踩在上面,无形中便挺拔了许多,遇事也更有底气。这种白高跟,暗含的另一用途是作为打架时的兵器,随身携带,出手方便。少年遇事张狂,血脉贲张,发生街头冲突时顺手扒下脚上的白高跟,就往对方的头上敲。此物打人凶狠无比,把头凿出一个窟窿也不是没有可能。除此之外,发生在牛肉面馆附近的街殴,当然离不了兰州的独门兵器——牛肉面(带碗)。先是一碗油辣滚烫的面条混杂着汤汤水水挂在头上,接下来是猛猛的一只牛大碗砸下,当真是势不可挡。

兰州的街头斗殴多半与酒有关,恰似一场酒后的狂欢,之后也会有类似酒醒的那种羞愧。我一个朋友早上青着一只眼睛来上班,问他,他只说自己喝醉了摔到了沟里。那可真是摔得巧啊,会把一只眼睛单单摔成这样?几经追问,他终于说出真相。夜里喝大,他站在街头拦出租车,手伸出太长,刚好把一辆疾停下来的出租车后视镜打到地上。那司机暴喝一声:“做啥呢?喝不成了算球子!”他也是硬生生地回道:“你拉了拉球子,不拉了算球子!”说着话,那司机提着扳手下车要他赔后视镜,而他也不依不饶地要司机赔他那只打疼的手。话没说上三两句,已经动起手来。司机一拳捣在他眼睛上,他于是三拳两脚将司机打翻在地。司机被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

医院,警察让他们自己商量解决办法。于是他便这样开导那司机——

“师傅,我身上只有一千块钱,你拿上了我们两个好说好散算了!你要是不拿呢,我们就一拍两散,我就到北京去闯社会了,你干脆找不着我,不也一分钱都拿不上?”

那司机阴着脸思忖半天,将钱接下,指着房门道:“鼻子擤掉了浪去!”(浪,兰州方言,即玩的意思)

这地方的人,够直接吧?

分享一组1932-1933年间,青海人物摄影老照片,拍摄者是哈里森-福尔曼( Harrison Forman) ​​​​。

本组摄影照片照片清晰,人物选择多样,让我们一睹那个淳朴的年代的典型西北人面孔。

不知道拍摄的具体时间,这些人物基本都穿着一件大羊皮袄子。

1932年青海人物老照片  民国时期的西北人面孔


1932年青海人物老照片  民国时期的西北人面孔


1932年青海人物老照片  民国时期的西北人面孔






















这组照片中有男有女,有穷人也有富人,各个阶层均有反映,看上去有唐古特人、安多人、察哈尔蒙古、卫拉特蒙古等,且人物大多威猛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