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个古朴的村庄,美食小吃闻名西安,很多游客慕名前往 陕西省礼泉县“望母塔”的故事


陕西有个古朴的村庄,美食小吃闻名西安,很多游客慕名前往

芒果旅行日记:陕西关中平原有个美丽古朴的村庄,以美食小吃闻名,品牌店开到了西安,很多游客慕名前往。

陕西有个古朴的村庄,美食小吃闻名西安,很多游客慕名前往

这个村庄位于唐太宗昭陵九嵕山下,唐朝名将秦琼墓亦在此。不同于一般的农村,据说这里家家住洋房,非常繁华热闹,村民们依旧吃着社会主义的“大锅饭”。据说,村里大事小事都由村委会带领大家一起操办,甚至村民娶媳妇也要经过村领导审批。

陕西有个古朴的村庄,美食小吃闻名西安,很多游客慕名前往

这个村庄就是袁家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座落在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九嵕山下。袁家村目前有400多口人,据说村资产已达到1亿多元,袁家村在西安已经开了几家分店。

芒果从西安城北客运站坐班车直达袁家村,约一个小时车程,票价26元。出了车站后是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向无尽的远方,两旁树木上挂满了红灯笼,洋溢着春节的喜气,街上行人不少,车辆也不少。

走不多远看见左手边一个广场上很多人在喂鸽子,后面一栋复古建筑写着”袁家村大剧院“,充满着六七十年代的怀旧复古感觉。

袁家村大剧院对面是一个高大的牌坊,上面写着”袁家村“,落款是华国锋,一九九四年。牌坊里面停满了汽车,两边是整齐的楼房。

继续沿着公路往前走,看见袁家村景区入口,右手边一栋高大复古的楼房,写着村长招待处,对面是游客咨询中心。右手边一排整齐的客栈,非常有时代感,类似六七十年代的大院。

左手边是美食街,越往里走越多游客,似乎每一家小吃店都坐满了人,每一家看起来都非常好吃,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一家麻花店,因为芒果经过两次都看见游客排着长长的队。

喜欢美食的朋友真应该来这里尝尝,芒果就随便选了两家店,味道都非常棒,价格也不贵(在景区里来说算非常实惠的了),老板也很热情。就是游客太多,街道有点小,非常拥挤。

穿过美食街,来到书院街,这里与美食街形成鲜明的对比,游客很少,有点冷清。其实袁家村就是美食街游客多,其他地方都比较安静。

不知怎么闲逛,就逛到了秦琼墓,旁边是祭祀朝拜他的胡国公祠和门神庙。秦琼就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同为传统的门神。相信春节时很多人的家里大门上都曾贴过他们的门神画。

沿着石板路一直走到底看见一个城门,旁边是一个醋坊,旌旗飘飘,地上摆满了醋坛子,空气中满溢着醋的香味。

城门右边是回民街,依然是一条美食街,这里的美食小吃与之前看到的大不同,多了很多烧烤的美味。游客也很多,里面小巷子里还有一个清真寺。

回民街出来到了祠堂街,这里就显得非常冷清了,游客非常少,沿着小巷子里乱逛,看见了财神庙和豆腐坊。

路上还看见很多晾晒的米线,据说袁家村的米线非常出名,之前还有人说让我带米线回去呢。

逛了一圈后又返回到街上了。袁家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至于说值不值得来一趟,看个人的喜好,我觉得挺不错,安静古朴,周边还有很多历史遗迹,还有唐太宗昭陵,适合住一晚,慢慢闲逛,细细品尝。

作者简介:芒果,女,广东人,喜欢旅行(不是富二代,旅行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努力工作挣的),去过泰国、马亚西亚仙本那、尼泊尔等国家,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陕西、海南、福建、江西等地方。

图文原创,欢迎关注芒果旅行日记,每天分享旅途见闻和路线攻略。

“望母塔”考略

文/刘伯贤

在陕西省礼泉县烽火镇刘家村,有一座古塔,为造型伟丽的楼阁式七层砖砌方塔,每边长6.3米,高44米,第二层以上四面都砌出砖柱及平座、栏杆,并有隐出斗拱。此塔,官方称其为“香积寺塔”,本村人习惯叫“老塔”,外村人叫“薄太后(方言音读po dai fu)塔”,学者叫“汉塔”,而民间广为流传的是此塔名叫“望母塔”。

关于“望母塔”的传说,有两个版本。

陕西省礼泉县“望母塔”的故事

版本一

相传“望母塔”是汉文帝刘恒为纪念他的母亲薄太后而建的。塔建在香积寺内,香积寺早年是薄太后曾经居住过的行宫——红觉院。为了纪念乡邻的恩德,文帝刘恒诏令更原村名为“薄太后村”视为舅家,又修塔一座,名曰“望母塔”。为躲开吕后的迫害,“薄姬隐于徐章村”、“教村妇种棉织布”;刘恒出生在红觉院,以及二十四孝图中的“文帝尝汤”等故事,均源于这个版本,故该版本多见诸于文字。

版本二

这也是我从小听本村老辈人口述的,真正流传于民间的。说的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创建了汉王朝(西汉)。刘邦晚年,为选定接班人伤透脑筋。嫡长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为正宫娘娘吕后(吕雉)所生,刘邦认为其性格懦弱,不像自己,难继大统,几度欲废其太子地位。刘邦最宠爱戚夫人,更喜爱其所生儿子赵王刘如意,常慨叹 “如意像朕!”欲立之。吕后闻之,又惊又怕又恨,在留侯张良的指点下,吕后巧施计策,才迫使刘邦打消了废长立幼的念头,由此挽回颓势,保住了刘盈的太子地位。痛定思痛,吕后以掌门人的身份加强了后宫的整肃和管理,在众多嫔妃中,只要发现有谁怀孕,立马强行堕胎,以免再生出一批皇位“竞争对手”来。刘邦过世后,吕后变本加厉,疯狂报复。她先是毒死赵王如意,然后将戚夫人砍去四肢,剜掉眼珠,熏聋耳朵,喝下哑药,弃之茅厕,谓之“人彘”。吕后还违背高祖“白马之盟(非刘氏者不得封王)”,在吕氏家族中大封异姓王,同时对刘邦的其他儿子大开杀戒,意欲赶尽杀绝,变大汉王朝为吕氏天下。

陕西省礼泉县“望母塔”的故事

刘邦有一个嫔妃,姓薄,人称薄姬。在众多嫔妃中,薄姬很不起眼,很少受到皇帝临幸。她为人处世低调,生活简朴,平时身在布房,自己动手织布,穿的粗布旧衣,吃的粗茶淡饭,且从不参与宫廷内的争风吃醋。一次偶然机会,薄姬怀孕在身,尽管百般遮掩,吕后还是听到了一点风声。为了保全母子性命,在太监的帮助下,薄姬逃出后宫,爬上咸阳北塬,为摆脱禁军的追赶,没命地向北山方向狂奔。逃到今刘家村西侧一块高台地上时,薄姬临盆了,产下一个男婴。她挣扎着撕开身穿衣服,将婴儿包裹得严严实实,咬破食指,在襁褓布片上写下“父:今上高皇;母:薄命薄氏。有好心人收留吾儿者,妾愿来世结草衔环以报!”写完后,在儿子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失声痛哭不已。眼见得追兵将至,薄姬狠心弃子,继续逃命。逃到北山(方山),遭白(暴)雨喷淋,因产后虚弱,坐在碾场碌碡上头顶簸箕含恨而亡。

追兵奉命追至刘家村高台地界,不见了薄姬,唯听见婴儿啼哭声,近前视之,发现了薄姬的绝命血书。禁军和太监中不乏有良知者,看后深受感动。经商量,大家同意此事暂时瞒着吕后,婴儿由太监和宫女秘密抚养。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过了几年,吕后闻知此事。吕后眼里,历来瞧不起薄姬,如今薄姬已死,刘盈太子地位已经稳固,量他一个小小的刘恒(薄姬的儿子起名刘恒)翻不了天,于是就放了一马,没有要刘恒的小命。但为了保险起见,吕后决意不能把这个孩子留在京城,于是屡屡在高祖跟前吹“枕头风”,将刘恒发配在远离长安、靠近匈奴的荒蛮之地代郡,美其名曰为代王。刘邦死后,吕后将高祖的儿子几乎全部杀光了,唯有刘恒远在代郡,幸免于难,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吕后死后,绛候周勃联合丞相陈平,夺取吕禄兵权,诛杀吕氏诸王,迎立代王刘恒即位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带头节俭,悯农惜财,亲事农桑,勤俭建国,颇有其母遗风。他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基本国策,奖励耕织,大力发展生产力,使西汉王朝蒸蒸日上、面目一新。经过汉文帝、汉景帝(刘启)父子两代的不懈努力,天下大治,国富民丰,史称“文景之治”。到了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刘彻)一朝,西汉进入鼎盛期。汉武帝雄才大略,北征匈奴,扫平漠北,声震寰宇。这是后话。

陕西省礼泉县“望母塔”的故事

文帝崇尚孝道,倡导以仁孝治理天下,故汉文帝也称孝文皇帝。文帝倡导孝心,从“缇萦上书”一事上可见一斑。相传,幼女缇萦的父亲触犯刑律(汉《九章律》),按照律例将被砍去手足,缇萦冒死上书皇帝,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看后,被小女缇萦的一片孝心深深打动,下诏书免去对缇萦之父的肉刑,并从此在全国废除残酷的肉刑(不是彻底废除肉刑,只是废除较为残酷的肉刑,故,到汉武帝时,仍对司马迁施行“宫刑”“腐刑”)。汉文帝对子民尚且如此,对自己的生母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文帝即位后,薄姬改称为皇太后。因刘邦被人尊称为“高祖”、“高皇”、“高帝”,而吕后为刘邦的正妻,被称为“高皇后”且与刘邦合葬。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最讲究“名分”,就连《红楼梦》里也将金陵十二钗划分为“正册”、“副册”和“又副册”。贵族尚且如此,皇家更不待言。薄太后原为姬妾,如今儿子当了皇帝,虽说“母以子贵”,被尊为“薄太后”,但未能被尊称为“高皇后”。亲娘入了“另册”,使文帝感到十分憋屈,总觉得对不住母亲,但碍于礼法,自己也无能为力。汉景帝即位后,追尊称其祖母为太皇太后。直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才下诏:“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只。”但这是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当时,汉文帝深怜母亲一生遭际,感念慈母生育之恩,终日不能排遣,遂在宫中老太监的引领下,寻找到自己的出生地,立塔建寺,以纪念慈母。寺名香积寺,塔称望母塔,寺院所在村称为“薄太后村”。塔建成,每逢天气晴朗,文帝散朝后,登上长安未央宫城楼,远眺西北方向的望母塔,聊表思念慈母之情。这就是“望母塔”的渊源。

薄太后村分为薄太后刘家村和徐家村。在刘家村内,建有“姑婆庙”,专门供奉薄太后。这里的“姑婆”当地方言念“瓜婆”,就是指姑奶奶。我小时候总是想不明白,刘家人和皇帝同姓,薄太后是皇太后,应该是刘家的媳妇,后世应称其为祖奶奶(婆),怎么能叫姑奶奶(姑婆)呢?后来才搞明白,汉文帝将自己的出生地薄太后刘家村视为舅家,也就是干舅家,如果是亲舅家,则该村就是薄太后的娘家,村内必然有薄姓人家,但事实上是徐、刘两村从来没有过。由此推论,文帝的这个舅家是自认的。至于刘家村的人绝大部分姓刘,这一支刘姓是否出自汉高祖血脉,是否是汉室后裔,《史记》、《汉书》等正史中未见记载,很有可能是皇帝赐姓“刘”,封建社会有这类事。“认舅家,赐皇姓”,是封建帝王给予臣民最高规格的礼遇了。

香积寺和望母塔是属于哪个村的,薄太后的娘家(汉文帝的舅家)到底是刘家村还是徐家村?千百年来,两个村的村民为此争论不休。刘家村大人多势众,徐家村小人少心齐,双方较量的结果多半是平分秋色。徐家村民风剽悍,公然宣称“东至涝池岸,西至礼泉县”都是徐家村的“势力范围”。若以徐家涝池东岸为界来划分,则大半个香积寺包括整个望母塔都成了徐家村的。对此,刘家村的人难以容忍,认为徐家村的人是“攀龙附凤、冒认皇亲”,简直是大逆不道!为此,两个村经常暗中较劲儿,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三国时魏蜀吴三足鼎立争“正统”。文革前,每年逢香积寺庙会,两个村的锣鼓队憋足了劲儿,对敲竞赛,都力图压倒对方。刘家村锣鼓队从刘家祠堂内搬出红漆大鼓,鼓面直径足有一米五,预先将鼓的一面用微火熏烤。比赛开始时,先敲未熏烤的一面,鼓声沉闷。待到比赛的关键时刻,鼓手使个眼色,抬鼓的人立马将鼓面翻过来,于是鼓声震天,气势非凡,一下子占了上风。此情此景,如今回想起来也真过瘾。

大人之间的争论,也影响小孩子。我和小学同学徐舍娃(广文)就曾为此争论得面红耳赤。我的论据,一是汉文帝和我们村的人同姓刘,汉室江山本姓刘,刘家村的人是皇帝的本家;二是刘家村有姑婆庙,庙里敬的是薄太后,你徐家村虽有庙,但里面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三是天旱时到北山(方里)娘娘庙(当地为纪念薄太后修建的)祈雨(俗称“伐马脚”),只有刘家村组织,去的全是刘家村人,徐家村并无人参加,可见你们跟薄太后不亲;四是在西汉东汉的太后中,从没有姓徐的,而且两汉有名的文臣武将也没有一个姓徐的,仅仅是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早期有一个军师徐庶,但没有干几天就回到曹营去了,所以成都武侯祠的文臣廊中文臣以庞统为首,没有徐庶的份儿。徐舍娃则反唇相讥,认为薄太后的娘家就是徐家村,如果姓刘的人是皇帝的本家,则刘家村应该是薄太后的婆家,怎么能是娘家呢?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关于望母塔,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村里老辈人讲,老塔以前在地震中裂了一条缝,夕阳西下时,阳光能从裂缝中透过来。有一年,一个钉锅的工匠来到薄太后村,村民拿家中的饭锅去钉,他嫌太小,不干。抬了大“花子锅”去,还是嫌小,声称他是“干大活的”。于是有好事者把他带到老塔下面,指着裂缝问:“这个你能钉吗?”工匠爽快地说:“能!你给我去端一碗水来。”待到端水来到塔前时,工匠已经不见人,抬头看塔,裂缝已经合严实,上面钉有几个大铁铆钉(俗称“鈀钉”)。从此,阳光再也不能穿透塔身了。我上小学时,看见在老塔东面的二、三层,从上到下确实有一条暗缝,上面钉有几个大铁鈀钉,惊叹不已,从心底里佩服中国的能工巧匠本事大。

千百年来,香积寺香火旺盛,祭祀不绝。解放后,随着陕西快书创始人刘志鹏的“薄太后塔,丈丈八,十五女儿务棉花”等脍炙人口快板词的广为传播,望母塔蜚声大西北,名扬海内外。

幼年时,我常随母亲去王相村外婆家,从北面、西面绕香积寺而过,那时候的香积寺,有牌楼、三重大殿、二门楼子、老塔,院内苍松古柏郁郁葱葱。母亲告诉我,香积寺所在地叫“寺台台”,寺内有一块地,挖出来的土是殷红色的,是“瓜婆”(薄太后)生娃时经血染红的,因此,后人把香积寺叫“红彤院”。慈母娓娓道来,我听得无限神往、热泪盈眶。以后,每逢过香积寺时,我仰望老塔,庄严、肃穆、神圣之感油然而生,就像后来第一次到天安门前那样的感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搞农业合作化时,香积寺内的大殿成了合作社的粮库。当此时,幼年的我曾随父辈经常去寺内看大人晒麦入库,至今仍记得大人们边劳动边谈论“入社”、“分红”、“头股(大牲畜)”等事情。再后来,香积寺改为学校,称“薄太后小学”。我的初小、完小学业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我一辈子仅上过六年半学,初中第一学期结束后,文革就开始了,中学算是肄业而非毕业。完整地上完学并取得毕业证的,就是在薄太后小学。从真正意义上讲,薄太后小学才能称其为我的“母校”,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望母塔下度过的。老塔上空成百上千的雨燕盘旋飞翔,二门楼子旁边老槐树上挂钟清脆的钟声,教室内学子们朗朗读书声,学生宿舍(由大殿改装)内的欢声笑语,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老塔也叫汉塔,同学中有中考补习生戏谑言曰:“要得好,住阡小(指阡东镇小学);不瞎不好住应小(指小应村小学);要得瞎,住汉塔(指薄太后小学)。”对这类话,我很不以为然,也很不服气,认为从薄太后小学走出去的学生不乏佼佼者。别人且不论,某虽不才,读五年级时就任薄太后小学少年先锋队大队长(惯例是只有毕业班六年级学生才能担任此职),同一时期,我弟弟刘旨贤也担任副大队长,家里的奖状贴满了墙。我热爱母校,也特别尊重和思念当年的校长李吉明、教导主任尚忠杰、班主任张贞理以及我的众位恩师!

在我的心目中,香积寺的望母塔与西安大雁塔相比,各有千秋,不分上下。两塔都是七层,大雁塔从底层到顶层长宽尺寸收缩比较明显,是一个四楞椎体,施工难度较小;望母塔四周几乎是垂直的,施工难度大一些。大雁塔犹如一个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婀娜多姿;望母塔好像一个怒目金刚式的勇士,威风凛凛,犹如一把利剑直指太空,插入云霄,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登大雁塔易,登望母塔难。据村里老辈人讲,望母塔顶层(第七层)内壁上有我爷爷刘可荣的题诗。对此,我深信不疑。我爷爷好毛笔书法,喜作诗歌,但凡家里墙壁上有可写字处,他都要提笔在上面写诗。我想,爷爷绝不会像如今某些游客在旅游景点上乱涂乱画,写下“到此一游”那样,必定是正儿八经地题诗于塔内。爷爷的题诗,虽没有唐代进士“雁塔题名”那样的荣耀,也值得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小时候,我常怀好奇之心,想爬上老塔看看爷爷的题诗,苦于没有机会。学校的灶伕住在二门楼子,有老塔北门的钥匙,经我央求,同意带我登塔去。我俩从塔内的木梯爬上二层,往上的木梯已经坏了,周围全是鸟粪,不敢再往上爬了,只得作罢。听我九爷刘可德说,他小时候曾爬到塔的第七层,并从窗户翻到外面爬上塔顶。但上塔容易下塔难,看不到下面,脚不知道该往哪儿踩,吓得哇哇大哭。幸亏来人相救,才把他从塔顶扶了下来。

大约是在1963年前后,中国社科院院长、考古专家郭沫若先生来到薄太后小学,考察了老塔后,得出结论:从塔身结构、建筑风格、用料等方面来看,该塔是唐塔,而非汉塔,有关“望母塔”之说纯属子虚乌有。郭老德高望重,是新中国考古界最权威的专家,他的话一锤定音。而我听到后却极度失望并倍感委屈,心中暗暗埋怨:郭老呀,您这明明是要毁掉我心灵中神圣的殿堂和少年时崇拜的图腾么!干嘛要把话说绝说死呢!现存的塔是唐塔,不等于此前在香积寺就没有汉塔即望母塔,会不会是从西汉到唐朝,汉塔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日蚀霜侵而坍塌,或者香积寺在战火中遭焚毁,而唐人在原址上重建的塔、寺呢?不然的话,香积寺、薄太后村等何以能够流传近两千年直到如今呢,难道都是空穴来风?“眼见为实”有时不一定能够服人,好比今人登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看到这一明代构筑物,就断定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明长城,据此否认秦长城、汉长城的存在,岂不谬哉!

如今,薄太后小学早已经升格为烽火中学,香积寺原有的牌楼、大殿包括寺院内的苍松翠柏都不复存在了,但老塔和二门楼子还在。望母塔经礼泉县文物保护单位修葺,面貌焕然一新。香积寺和望母塔均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与昭陵、建陵、袁家村、烽火队、白村、“醴泉湖”、东庄水库、文庙、顶天寺等一起,成为礼泉县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如同历史文化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连缀起来将形成壮观的礼泉县县域旅游圈,不远的将来,实现醴泉一日游、二日游甚至三日游,将不是不可能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孝道根深蒂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而不绝,细思之,其中华夏民族崇尚孝道的传统功不可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邻里互助,扶危济困,确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今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弘扬孝道。我常想,曲江寒窑能够作为青少年“爱情”教育基地,为什么薄太后望母塔不能成为青少年“孝道”教育基地呢。旅游胜地加上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必能使我们的后代子孙传承中华民族的固有美德和优良传统,一扫从西方世界传进来的“认钱不认人,认钱不认亲”的妖风毒雾,多一些孝子贤孙,少一些“啃老族”和“白眼狼”。倘能如此,则善莫大焉。

薄太后村是我的桑梓故里,香积寺、望母塔是我心灵中的圣地。步入七旬的游子,每每思念家乡,思念父母,思念乡亲,眼前总是浮现出望母塔,心潮澎湃,情不自禁!父母之邦,生于斯,长于斯,魂归于斯。

望母塔不倒!

薄太后千古!

(2020年端午节写于西安曲江)

作者简介

刘伯贤,男,陕西省礼泉县烽火镇刘家村人,1951年11月出生,1968年2月入伍,先后服役于炮兵第十五师八团、师部、五十五团、兰州军区后勤部军械修理所、军械雷达修理所、企业管理局、基建营房部,现为西安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的军队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