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不能只想着豫园,紧挨着的城隍庙也值得一去,距离外滩很近 百年神庙能让洪水绕道,专家解释不清,三个孩子找出了真相

欢迎来到无尾象和猫的旅行探险事务所,请随我们一起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众旅行故事吧!

去上海不能只想着豫园,紧挨着的城隍庙也值得一去,距离外滩很近

虽然去过上海很多次,也被身边的朋友安利过很多次上海庙城隍庙,直到昨天去豫园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两个景点在同一个地方,而且从豫园出来后就刚好在城隍庙里,两个景区相交的地方有一条商业小吃街,但是为什么在我人生中 从来没有听过身边人说要去城隍庙吃小吃?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逛了一下城隍庙和小吃街。

去上海不能只想着豫园,紧挨着的城隍庙也值得一去,距离外滩很近

如昨天的文章所示:真实的豫园并不像网上说的,我个人觉得这里更类似苏州园林,属于小中见大,一步一景的那种美好感。而走出豫园,就是城隍庙,我先来给大家说说城隍庙的位置: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城隍庙旅游区,上海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而今也是游客前往上海必去打卡的旅游景点之一。

去上海不能只想着豫园,紧挨着的城隍庙也值得一去,距离外滩很近

都知道城隍庙是上海的历史悠久景点 而其中的九曲桥是城隍庙的一大特色,据说过去老人们都会抱着刚出生的小朋友专程从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走桥,这是城隍庙的一个特色,那就是这九曲十八弯能把一生的坎坷曲折都走完,可后来小朋友才知道,人生一定要坎坷曲折才是完整的人生。

相信城隍庙对于每个去过的人来说,这里让人十分深刻。但是在哪里真的是人群拥挤,可以说是每走一步都能在这里看到一家店,我一直都记得在小吃店门口每次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以前我特别喜欢上海,那时候是喜欢上海江边外滩,后来深入了解后喜欢上海,是喜欢在这里踏踏实实地吃过的每一家喜欢的小店。而我也在这样的变化中长大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城隍庙是现在上海的根基所在,在历史变迁中扮演着的角色真的是非常重要。其实不管是游客也好,还是本地人也好,真的,我们对这里是既熟悉又陌生。当你站在这个位置,100年前的上海和今天的上海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呈现出一个真正的世纪同框,而这或许就是魔都的意义。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那是因为首先上海跟别的城市不一样,在我去过的很多城市都只有一座城隍庙,而让人意外的是在上海城隍庙里面有三位城隍,首先进去可以看到中间挂了一个非常大的算盘,这个算盘,它上面写了一句话就不由人算,其实传达的意思叫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所以意义,大家都懂了吧?

那上海的城隍是哪三位呢?一位是大将军霍光,一位是秦裕伯,还有一位是陈化成,所以大家懂了吗?是你在城隍庙里面,只能见到其中的两位,一进门第一进叫霍光,而第二位就是秦裕伯。所以大家懂了吗?

如果像我们这样的游客要去城隍庙,应该怎么走呢?先坐地铁坐到豫园站下车。因为豫园就坐落在城隍庙这个大背景的环境下。记得小的时候去过一次豫园,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从外滩步行过去,虽然有点远,但一般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来到城隍庙,第一件事肯定是进去拜拜。因为“城隍庙里人多是多得来,奈碰碰我,我碰碰奈,我碰碰奈,奈也要碰碰我来哉。”这道是当地流传的苏州绕口令逼真地形容了眼下的情景。其实这里的城隍庙就是个四合院,里面规格是南边是城隍大殿,东边是慈航殿,其它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因为靠近外滩,所以这里四合院里装满了香炉和香客,到处香烟弥漫,城隍庙里最奇怪的事情是各路济济一堂,大家面面相觑。过去并没有这样的现象。问了问做导游的朋友,他说这个需要你自己去体会。

宁陕县城关镇有一座城隍庙,它建于200多年前,历经47次洪涝不倒,老人都是庙里有灵,保护这座庙不受侵犯。

在县志中也记载着“金鸭浮舟”的典故,并记载了几次大型洪涝时,这座城隍庙的奇怪表现。对于古人来说,其中的神奇可以假托鬼神,但在现代社会,凡是都可以用科学解释。

百年神庙能让洪水绕道,专家解释不清,三个孩子找出了真相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批专家来到城关镇,试图破解其中的秘密,揭开城隍庙的真正面纱。专家们在这里逗留了很长时间,始终没有看出其中奥秘,甚至将所有猜测一一印证,看不出任何蹊跷。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面对神奇的“金鸭浮舟”毫无办法时,三个孩子道出其中奥秘,困然了人们两百多年的传说终于真相大白。

这座城隍庙到底有什么玄机,要用两百多年时间才被人破解?

金鸭浮舟的传说

城隍庙是我国古代官员祭祀的重要场所。城隍最早出现于《礼记》,其中对城隍的解释是水墉神。水墉其实是沟渠的意思。古人认为墉跟隍意思相近,所以水墉神跟城隍成了同一种代称。后来道家把城隍纳入自己的体系,就有了城隍庙。

原本只有部分地区会给城隍建庙,后来明朝直接给城隍升了官,相当于一品官员,所以各地开始疯狂盖庙。

城关镇这座城隍庙不是第一批庙,它有两百多年历史,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如果大家看过其他城市的城隍庙,会发现位置、方向、地势都很有考究。古人相信风水,也根据八卦推断凶吉之地,所以用来祭祀祈福的城隍庙大多建在大吉之地。通常来说只要地理不变,风水也不会变。

百年神庙能让洪水绕道,专家解释不清,三个孩子找出了真相

理论上城隍庙是要建在人气旺的地方,但城关镇所在的位置比较特殊,在秦岭中浅过渡带上,地势北高南低,整个镇子显得格外狭长,而宽度略微局促,所以城隍庙就建在河中位置。

当地人把它建在河中心的沙洲上,终日被流水环绕,为它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息。

城隍庙自建成到现在先后经历过47次洪涝灾害,不管水流多大,硬是没有冲垮这座庙。当地人发现每当洪水奔流而来,水面明显上涨,眼看要淹到城隍庙。这时城隍庙好像被托起似的,稳稳屹立在水面上纹丝不动,顺利度过劫难。

城隍庙的奇怪现象一代代流传,很快成了神话传说。

相传天之上的瑶池有两只金鸭子。因为久居天上感到无聊,就到凡间玩。它们到处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景,不知不觉就逛到秦岭了。当时秦岭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碧水荡漾,环境特别好。金鸭子流连其中,渐渐不想回瑶池了,就暂居在城隍庙。

正是在这段时期,秦岭北麓有一条大黑龙兴风作浪。它仗着自己的神通呼风唤雨,不停破坏环境,还把水搅成黑色,让人无法使用。它在北麓玩腻了,又来南边破坏村庄。这条龙在天上引得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很快暴雨倾盆,搅得湖水波涛汹涌,好像要把附近的生命都吞没似的。而雨势越来越大,水面越来越高,眼看就要把城隍庙淹没。

百年神庙能让洪水绕道,专家解释不清,三个孩子找出了真相

城隍是保一方水土的神,他见黑龙来势凶猛,随即驾船而来,狠狠朝黑水劈去,将水道劈成两部分。黑龙不肯就此罢手,一次又一次抬高水面,想把船掀翻。城隍的船在水里浮浮沉沉,无法脱身,只能随着水浪摆来摆去,跟黑龙较劲。在关键时刻,船两头发出明亮的光,把船轻轻托起,免去水浪拍击,船也不再左右摇晃。等水面平静,船又才慢慢落下。这两道光就是金鸭子,而这个故事就是“金鸭浮舟”的由来。

关于金鸭子的典故还有很多,后来有人专门写词记述这件事,这首词中“金鸭浮载舟,美名世代传”成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话,甚至连当地县志也记有金鸭浮舟的典故。

很多远去的事情无可考究,关于金鸭浮舟的事情也被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没人真的见过金鸭子。至于事实到底是什么,也没有人深入研究。

民国18年,城关镇又下起暴雨。雨势绵长,一连下了好几天。大雨冲击着村子,也抬高河面,引发洪涝灾害。洪水一波接一波奔袭而来,眼看要淹没城隍庙。此处的城隍庙之所以建在河中是有难言之隐,并不是大家不重视城隍。

村长见大水来势汹汹,连忙集合村民焚香祈祷,以求洪水退去,人民生活安定。

虽然现在来看,村长的所作所为是迷信,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但是那次洪水真的绕着城隍庙,一路绝尘而去,不但没有惊扰庙中城隍,甚至连庙门都没有淹到。大家没见过如此神奇的事情,不禁连连惊叹。

城隍庙一次又一次躲过水患,真的如传说记载,是有金鸭子在帮忙吗?

二、专家实地考察

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传说都有了新的解释,有的典故只是祖先们对于某件事的心灵寄托,而有一些则是把历史事件神化后的版本。关于金鸭浮舟,又是什么原理呢?

科学家决定前往城关镇,看看这座与众不同的城隍庙隐藏着什么玄机。

他们从城关镇一路走到城隍庙,边走边看周围地势,一番研究下来,发现城隍庙的地势甚至比村子还要低,一旦洪水来袭,肯定要首先淹没。 科学家从岸边往河中心看,发现这片沙洲果然呈船型,城隍庙在正中间。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当水流冲击沙洲时,它特殊的形状可以卸掉一部分冲击力,将成股的力量分成两部分,从而避免水流直接拍击到庙上呢?

科学家收集好资料,决定先做一次模拟实验。随即回去建好模型,进行水流冲击实验。在正常水流下,船型沙洲可以卸掉一部分冲击力,但是在洪涝期间,并不能避免水冲击到城隍庙,只倚靠沙洲的特殊形状是无法安然度过200多年的。

于是科学家又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尝试从其他角度入手。

大家很快找到新的疏导力量的元素:一块石头。石头距离城隍庙“船头”大概64.8米,看似距离不太近,但也会有导流效果。这块石头长7米,最宽处有4.5米,并高出水面1.46米。如果只是从表面上看,它的导流效果无法估计,一切还是要通过实验找到结论。为了完全模拟场景,科学家测量了石头的角度,保障测试数据相对准确。

在实验中,科学家发现这块石头的导流效果比沙洲要好,虽然距离城隍庙较远,但正由于它独特的角度,使沙洲两侧的水流流速不同,配合此地北高南低的地势,很大程度上卸掉了水的冲击力。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头慢慢受不住水的冲击力,开始出现微小的位置变动,而分散成两股的水流没过沙洲,这次实验失败了。科学家以为是石头的位移导致沙洲失守。他们用砂石固定大石头,然后慢慢加大水流速,实验依然失败了。也就是说,沙洲跟石头可以是两种卸力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还有其他的卸力点隐藏在这片土地上。

后来科学家又进入城关镇,根据地势及河流运动轨迹寻找突破点,并没有找到新线索。

他们登上沙洲,看着威武雄壮的城隍庙感到一阵无力,难不成庙里有他们想要的答案?

这年农历四月初八,镇子里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祭祀。城隍出巡,车马回避,只要是城隍爷经过的地方,大家都是点上香火,燃放鞭炮,以求生活顺利,风调雨顺。

科学家没有好的突破口解释城隍庙遇水不淹的原理,只好暂时搁置一边。而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城关镇城隍庙成了迷一样的存在。

从远处看,河道比镇子的地势更低,身在河中心的城隍庙应该很容易被水灾淹没才对,为什么在几次洪涝中,有些村中房屋被大水冲垮,城隍庙却安然无恙呢,难道真是金鸭浮舟,传说中的事情成了现实吗?

科学家无法解释其中的缘由,而神话故事显然过分虚构,连点依据都没有。一定是没有抓住关键,才让整件事充满疑团。

三、学生道破真相

真相不会一直被隐藏,而是在反复印证中浮出水面。虽然科学家们没有找到答案,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研究。慢慢的其他行业的爱好者也参与其中,或许这是一场漫长的路,但生活不就是在未知的环境下上下求索吗。

2006年,宁陕中学的学生蒋琦、易优蓝、齐笑兵来到城关镇外的城隍庙。这座“浮”在水面上的建筑,越看越好奇。他们也听说过这出的传说,甚至还专门找镇子里的人打听,确认了这座建筑的神奇之处,不禁想弄清楚其中的关窍。

三人并不是科学家,没有可靠的实验室以供模拟,但这次“金鸭浮舟”传说或许是个不错的话题。当时他们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传说跟科技刚好是相对的,研究传说不正是科技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嘛。

三人一开始的想法跟科学家一样,率先被沙洲的形状吸引,并考虑到沙洲在泄洪中的所用。他们借来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最终跟科学家的结论一致,泄洪的关键并不是沙洲。后来他们研究当地地势,又发现了不远处像犀牛的大石头,每发现一处,都让他们心生振奋,发现猜想错误后不禁心情低落。

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并不多,经历的挫折也少,他们总有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却缺少科学家那种缜密的心思。

在所有问题都排除后,研究陷入滞涩期,金鸭浮舟的线索断了。

眼看科技创新比赛的日子越来越近,三人只好查阅资料,期望能在水中找到答案。他们翻阅了很多历史典籍跟水文资料,心中慢慢产生了一个疑惑:水里这么多石头,会不会影响水的冲击力?

在水文领域中,含沙量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既然含沙量会影响到河流,成堆的石头就一点作用都没有吗?

他们马上带着疑问咨询老师,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三个人来到城隍庙前,看着水里大大小小的石头,中心满是期待。

这些石头有的沉在水里,有的露出水面,没有排列规则,全靠河水搬运到这里,好像一团散沙似的,乍一看还真不好做模拟实验,如果随便摆放石头,得出的结果可能跟事实相去甚远。

当他们再去城关镇观察这些石头时,还真让他们发现了重要信息。

这些看似杂乱排放的石头中,露出水面的是较大的石头,而藏在水中的部分更大。也就是说,这些大石头好像生了根似的蹲在水里,即使遇到大型洪涝灾害,也很难把他们吹走。

这个发现让他们有了更大胆的猜测,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印证。

三个学生爬上犀牛石,发现这块石头的形状跟其他大石头一样,所以在漫长的岁月里并没有被吹走。如果说少部分大石头头重脚轻倒没什么,所有石头都这造型,不免让人觉得蹊跷。

三人对视良久,觉得这些石头是老祖宗故意放在这里的,正是这些石头,帮城隍庙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大如浩劫的水灾。

为了印证这个想法的真实性,他们又借到实验室,再次模拟场景。当水流经过沙洲时,最大的犀牛是承担了一部分力量,船形的沙洲卸去一部分力量,而露出水面的石头还没有发挥作用。

他们加大流速,犀牛石附近出现明显水浪,而露出水面的石头则负责把水浪切成更小的力量。石头越多,力量越分散,对沙洲的冲击越小,城隍庙就不会受到水流的侵蚀了。看到猜想初步成功,大家不禁心中一喜,看来金鸭浮舟的传说要有新的解释了。为了模拟出更大的水灾,他们继续开大流量。这时候没有露出水面的细小石子被吹得倒卷而去,而大一些的仍然起到分流的作用。如此来看,真相大概就是如此了。

他们把猜想告诉老师,并转述给专家,用书面报告的形式记录好实验过程。这个发现揭开了大家的疑惑,也攻破了迷信的外衣,大部分让你不会想到,连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这么被三个高中生搞定了。

专家收到报告,感觉学生们的推断很合理,但是他们的实验环境略显粗糙,有些细节还需要反复验证。

专家测量了城隍庙上下200米范围的比降、过水面积,并测算出相关流量,转而回去搭建模型,验证学生们的推断。

以5.3m³/s的水流冲击沙洲,按照比例计算,沙洲两侧跟上游相比,比降低了3.94%,过水面积增大了,而水的流速减小了,从一开始的5.3降低到4,也就是说水流到这里忽然减弱了。

专家继续测算水流动能,发现沙洲两侧水流动能比上游低43.04%,这个差距特别大,相当于别人用10斤的力打你,但是你只受到了4.3斤的打击力。回过头来看,城隍庙经历的47次洪涝灾害,其力道都是打了4折的,洪水到了城隍庙附近,已经不太算灾害了。

这个发现绝对震撼,如果这一切都是古人精心布置的,那可太精妙了。仅仅一个村子的城隍庙就能布置这么精细,古代治水的普及率太高了。

如果明白祖先的繁衍史,其实也不难理解他们对洪涝的理解程度。都说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因为从远古时期,人们就依河而居,如果没有水,身体机能便不能正常运转。水是生命之源,同样也是灾祸的根本。

河本是自然之物,当然也多变无常,尤其是多雨季节,很容易发洪涝灾害。轻则田地淹没,重则大堤决口,房屋倒坍。只有治水,才能保障我们享受生命之源的同时远离危险。

在神话故事中,大禹治水大概是最成功的治水案例。而后世中,都江堰则是将治水理念拔升到了新高度。

都江堰的治水理念是变堵为疏,其主要手段是把整股水流疏散成很多小支流,并在小支流中注入大量砂石减缓水流。如此即使发生洪涝灾害,大股水流会切成很多部分,力量分散,冲击力自然变小,而小股水流又通过铺满砂石的河道,力量再次变小,大洪涝变小,小洪涝可能颠来颠去消失不见,最终无法形成威胁。

困扰了人们良久的问题终于真相大白,或许关于金鸭浮舟的美好传说还会流传,但其神秘的外衣之下,我们需要明白真相是什么。在城隍庙一事中,处处透露着祖先的智慧。水无色无味,但有形有质,它能载舟,也能覆舟。面对危险,祖先又教我们变堵为疏,层层过滤,可真是一种物质,道尽世间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