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三十六坊 前天
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北宋绍圣年间,杨蟠规划三十六坊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时光。
温州三十六坊的名称,个个都有出处,从历史名人到城中胜地,从寄望政通人和到树立榜样,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期三十六坊君介绍的几个坊巷,既有弘扬传统美德的孝廉、孝睦坊,也有引导百姓明义利知取舍的招贤、从善等坊,正如戴栩所说“有不说之教”,让出入之人触名感义,“一睹而三思”。
三十六坊中,有的坊巷名称至今还作为街巷名称在百姓生活中使用,如墨池坊、康乐坊等;也有的坊巷因为时间久远,后人已经很难考证,如遗忠坊和从善坊。
孝廉坊
位置和得名:东起城西街,西至信河街,今黄府巷一带。孝廉坊因孝子仰忻而得名。明代,因有内阁初创时期重臣、大学士黄淮在此居住,更名为黄府巷,并沿用至今。
黄府巷
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武帝时,孝廉成为察举制考试中任用官员的重要科目,人称“举孝廉”。北宋时期,温州出了一位知名的孝子仰忻,事迹还被载入《宋史 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卷《孝义》。
仰忻,字天贶,温州永嘉人(今鹿城区人)。仰忻力学笃行,侍母至孝。五十多岁时其母去世,仰忻执母丧尽孝礼,“躬自负土,庐于墓侧,有慈乌白竹之瑞”。慈乌是乌鸦的一种,相传此鸟能反哺其母,唐代白居易曾写有《慈乌夜啼》诗,其中有“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之句。
绍圣年间,郡守杨蟠为表彰仰忻的孝行,把他所住的地方命名为“孝廉坊”。杨蟠还专门写了一首《赠仰孝子》诗:思亲庐墓隐西山,竹屋萧然月坞间。有道自高尘世外,无心得共野云闲。姓名达远邦符奏,束帛荣沾帝泽颁。不见孝廉人已久,东嘉今喜识曾颜。
后来,宋徽宗在大观元年(1107)设置孝、悌、睦、渊、任、恤、忠、和八种德行选士的“八行科”,以鼓励人们遵守儒家道德规范。八行皆备者,可免试入太学上舍,再经太学官员核实,上报朝廷,立即授官。次年,仰忻被推荐应诏,可惜没多久就去世,特赠将仕郎。
明代,因坊内南侧有小河颇似幞巾,因此河被称为幞头河,孝廉坊被改称巾湖里。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出生于永嘉城厢育材坊(今府学巷,原人民大会堂东南一带)。明洪武元年(1368),阖家迁居巾湖里。黄淮于洪武三十年(1397)中进士,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黄淮塑像,位于茶山南柳村黄淮纪念堂内
宣德二年(1427)黄淮晋身荣禄大夫,因病回温州养病,地方曾提议改巾湖里为荣禄坊,被他婉言谢绝。而孝廉坊因为是黄淮居处,被民间改称黄府巷。据记载,黄府巷原有“奎文亭”、“御书楼”等建筑。明朝永嘉陈谦寿有《题黄文简御书楼》诗云:“一介孤亭御札留,辅臣仅此寄贻谋。独贤几载郎官簿,画栋飞甍驾列侯。”
孝睦坊
位置和得名:东起解放南路,西至仓前坦,今第一桥一带。因曾有“元丰九先生”之一的戴述及弟弟戴迅居住在此,具有孝睦之行而得名。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宋戴述从程子学,居丧哀毁,弟迅等雍睦,绍兴名坊。明清时期,因坊内原有一座位于古城瑞安门内第一座桥,改名为第一桥,并沿用至今。
戴述字明仲,北宋神宗元丰至哲宗元祐(1078-1093)年间在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太学读书访学,“从程子学”,并在元符三年(1100年)考中进士。他与弟弟戴迅(字几仲)合称“大小戴”,门人合刊其文,称《二戴集》。
北宋绍圣二年(1095),杨蟠任温州知州规划三十六坊时,将这里定名为“孝睦坊”,以表彰戴家兄弟孝顺长辈、同胞和睦。
宋时孝睦坊内已有“第一桥”。宋元时期,温州漆器号称全国第一,漆器作坊遍布城区主要街道,其中第一桥就有知名漆器作坊。2005年9月至12月,信河街周宅祠巷工地出土南宋六花瓣式平底漆碟、七花瓣式朱漆碟等二十余件漆器,铭文上就有“辛未温州第一桥金家上牢”等。到了明清时期,第一桥反而成了百姓口中的正式地名。
永嘉县钱业同业公会旧址。公会创办于清咸丰年间, 位于第一桥协济善堂内
民国时期,第一桥一带商业氛围浓郁,设有钱业公所、纸业公所等。1923年,怡大棉布号经理曹桂生邀集叶孟平、翁来科等人,合伙于第一桥下林宅祠堂创设鹿城布厂,雇佣男女工人一度多达400人。鹿城布厂后迁至蛟翔巷。1939年4月,鹿城布厂改为富华染织股份有限公司,王纯侯任经理,是当时温州棉织业规模最大的一家。1951年10月,富华染织厂成为浙江省内首家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1957年改为国营温州棉织一厂。
1943年2月成立,位于第一桥的中央银行温州分行旧址。
遗忠坊
位置和得名:宋时的遗忠坊,今已不可考。南宋戴栩《重建三十六坊记》中,将遗忠、遗爱同列,有学者认为或许遗忠坊是“道爱坊”。道爱坊与德政坊同为宋坊,分处古时永嘉县署前后,词意都是标榜官府政事;“道爱”与“遗爱”都有仁爱之意,因此大部分温州地方文献中,往往将道爱坊列为三十六坊之一。三十六坊君在此也采用道爱坊一说。
道爱坊东起华盖山麓,西至解放北路,今县前头一带。清时因有县衙在此,改称县前头。民国时期此处曾分两段,西段称县前头,东段名大沙巷;新中国成立后,两段合并通称县前头至今。
县前头
东汉顺帝时,始设永宁县,县治在瓯江北。东晋设永嘉郡,建郡城于瓯江南岸,同时将永宁县治移至华盖山西,“在州治东一百余步”,即今县前头位置。
温州华盖山及东城墙外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始立永嘉县。永嘉县治就设在府治东南边的道爱坊。辛亥革命后温州废府,永嘉县治迁往原温州府治,此处成为永嘉县审判厅(后改称法院)所在地。温州有句俚语“肯弗肯,县前头相等”,说的就是旧时老百姓要打官司,就相约到此对簿公堂。
县前头135号是新四军驻温采购办事处旧址。抗战初期,我国沿海港口主要城市相继沦陷,而温州与上海、香港等地仍有通航,海上运输一度十分繁荣。
新四军驻温采购办事处旧址
1938年7月,新四军驻温州采购办事处成立。同时,中共江苏省委难民委员会以上海红十字总会的名义,在温州釆购办事处内附设办事机构。他们与中共浙江省委领导的温州、平阳、丽水等地新四军办事机构互相配合,将首批抵温的700多名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以“难民开荒”的名义送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同时经过温州转运上海等地釆购的大量军需物资,以及南洋爱国华侨资助、捐赠的医药用品、军械等,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和华中根据地。当时,中共中央曾来电表扬:“能在日寇包围的情况下,从租界中送出大批‘难民’支援新四军,这是成功的壮举!”这中间有温州采购办事处的一份成绩。
对老温州来说,县前头最有名的还有那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县前头汤圆店”。温州人喜欢讨口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温州人订婚都会去县前头汤圆店购置汤圆票分送给亲友,告知一对新人已“喜订良缘”;人们因某事引起纠纷有不解之处,调解人也会让双方去县前头汤圆店里坐下来吃碗汤圆,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以示重归于好“见见缘分”。
县前头汤圆
遗爱坊
位置和得名:东起仓后,西至信河街,今岑山寺巷一带。俗名仁山,以宋儒有仁号(者)居此。杨蟠或是根据此将这里命名为遗爱坊,以示留仁爱于后世,或留于后世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杨蟠离开温州后,《去郡后作》中也写到:“为官一十政,宦游五十秋。平生忆何处?最忆是温州。……不敢言遗爱,惟应念旧游。凭君将此句,寄写谢公楼。”
明洪武初,郡守汤逊以仁济庙在此,改名仁济坊。明清两代,以巷内有小九山之一的岑山,被称为岑山巷。清末又因建有一座岑山寺,又更名为岑山寺巷,并沿用至今。
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当时永嘉县(今鹿城区)城区内共有桥座120座,东遗爱坊桥在城内岑山前巷。
温州人更熟悉的是边上的周宅祠巷,俗称“岑山后巷”,巷弄的得名与明代温州唯一的文状元周旋有关。周旋(1397—1454),字仲规,号畏庵,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周旋在明正统元年(1436)高中状元,后官至左春坊庶子。周宅祠巷曾是周旋后裔建宅聚居之所,到了清代,周氏将家宅改为宗祠,巷子因而得名。
遗爱坊一带曾是古城三十六坊的繁华之地。正如前文提及,2005年9月至12月,周宅祠巷工地曾出土20余件宋代温州漆器,见证温州是宋代漆器生产中心。
招贤坊
位置和得名:南起县后巷,向北转西至解放北路,今招贤巷一带。招贤,意即招揽贤人。地方志记载,“宋隐士周侃居此,郡为立坊”。原来,北宋时期,有一位隐士周侃居住在此,以行义著闻。宋真宗得知后意欲招贤起用,他辞谢不赴。杨蟠因此立招贤坊以示旌表。
清代改称招贤巷;民国时期分称招贤巷和滴水巷。新中国成立后,此巷东端向北延至县后巷并连接滴水巷,统称招贤巷。
从善坊
位置和得名:从善坊也是三十六坊中,与遗忠坊一样有待考证的坊巷。一般学者认为应是庆贤坊,与招贤坊同列;后演变为庆年坊。从明代弘治、嘉靖、万历年间地方志中,可知周边先后有兴善坊、庆善坊、庆年坊等,温州话中“善”与“贤”同音,或是地名的演变过程,三十六坊君在此也采用庆贤坊一说。
庆年坊
庆贤坊东起信河街,向西转南至丁字桥巷,又岔巷转北至应道观巷,旧称鲍提举巷。宋林季仲《祭鲍提举母文》:“鲍于吾乡雅为著姓,夫人有子,实袭余庆,位列多贤,或参国政。”或许是因为鲍提举居此之故,杨蟠将其定名为庆贤坊。明代后,以喜庆丰年之兆又改称庆年坊,并沿用至今。
南宋名臣蔡幼学晚年曾居住在此坊。蔡幼学(1154—1217),字行之,瑞安新城里(今莘塍)人,被誉为永嘉学派的中流砥柱,官至兵部尚书。
蔡幼学纪念馆揭幕
蔡幼学自幼勤勉好学,以文鸣于时,曾师从著名思想家陈傅良、永嘉大儒郑伯熊,是郑伯熊之弟郑伯英的女婿。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18岁的蔡幼学与老师陈傅良同赴京试,师生双双得中进士。更值得夸耀的是,蔡幼学还拿了第一名“会元”,被赞“文过其师”。
应道观巷因坊中的“应道观”得名。应道观始建于唐朝,北宋末年著名道士林灵素曾修真于此。林灵素,字通叟,本名灵噩,又字岁昌,永嘉(今温州鹿城)人。政和六年(1116)被推荐给宋徽宗(1082-1135),深得宠信,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玄妙先生、加封金门羽客。宣和元年(1119)被斥还故里。
简讼坊
位置和得名:今“大简巷”、“小简巷”一带。明、清称为“简巷”,晚清分称“大简巷”、“小简巷”。
相传宋初朝廷政事频繁,官吏猛增、人浮于事,温州一位有识之士投书官府,建议“靳以简讼”,此举引起朝廷重视。后来杨蟠在定坊名时便袭此之义,定名为简讼坊。简讼寄托了“政简讼清”的愿望。
明代,简讼坊建有纪念名臣章纶的祠堂。章纶(1413—1483),字大经,号葵心,又号戆夫,乐清仙溪南閤村人,明正统四年(1439)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章纶是京剧“三娘教子”的故事原型,一生刚正不阿,去世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谥“恭毅”。章纶平生著述甚丰,治家有方,后人名官辈出,被称为“明代南閤文化现象”。
乐清南閤第一座牌楼“会魁”,为章纶而立
清光绪三十年(1904),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和约翰·定理,商请友人亨利·白累德来温捐办医院。后在郡城大简巷择址兴建一所拥有150张病床和配套设施的西医医院,1906年取名白累德医院并正式对外开诊。1953年,白累德医院改名为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今温州市中心医院前身)。
平市坊
位置和得名:东起解放北路,向西转北又向东,再至解放北路,今万岁里一带。根据地方志记载,汉代永宁县的城濠在此,有埭通四运。唐代这里有一个供人们调换货物的集市场所,因此杨蟠在此定坊时,袭其掌故定名为平市坊,寓意集市买卖公平、市价稳定。《周礼·地官·司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渡从海路来到温州,二月移跸温州城内,自拱北门入,百官父老姓拜伏道旁,高宗立埭头接受迎拜。后因此将平市坊更名为万岁埭。清代因方言谐音改名为万岁里,并沿用至今。
宋高宗赵构在江心屿留下的“清辉”御笔
1928年农历十一月,当时正驻锡温州的弘一大师(李叔同),曾为万岁里叶震昌客栈门前的一副对联惊叹。弘一路过万岁里客栈前,看到一副嵌名对联:震川文派朋樽盛;昌谷诗题旅壁多。他写信给友人永嘉秀才刘肃平,赞叹“曩过万岁里巷,获诵‘震川文派’一联,雅思渊才,叹为希有”。
1928年阴历十一月弘一致刘肃平信(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藏)
参考资料:
明弘治《温州府志》、明万历《温州府志》、明嘉靖《永嘉县志》
《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著
《鹿城老街坊》 王丹主编
编辑:汤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