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先生的旅游人生】
我们沿着台豆公路从五台山一路下行,这条路应该是通向五台山核心风景区3条主要道路里最冷僻的一条,一路上很少见到车辆往来。出山谷后来到一小块山间盆地,豆村镇就在这块平地上,在豆村镇折向北行,没多久再转进一条小路,佛光寺便渐渐出现在了眼前。
佛光寺初建于唐代,在唐武宗的会昌灭佛中遭到毁灭,但很快在武宗之后的宣宗时代得到复建,以后经过历代毁建,到民国时大致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它的闻名,要归功于上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先生和他同伴们的辛苦探寻,时隔千百年,在交通不便的深山中把它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1937年6月26日傍晚,在向导的指引下,梁思成、林徽因与同事莫宗江、纪玉堂四人骑驴来到佛光寺前,凭借职业直觉,梁先生本能地觉得佛光寺正殿的历史不简单,是一座比自己以前见过的所有建筑都要古老的大殿,见过殿内的塑像壁画以及房屋架构后,更是认定这是一处唐代古建筑。
事实证明他的直觉完全正确。坐东朝西、三面环山的佛光寺,在现存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它的年代历史仅次于同在山西省的南禅寺和广仁王庙,并且由于佛光寺的建筑体量远超过其它两座,所以它是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殿堂式木结构建筑。
佛光寺的主殿叫东大殿,面阔7间,进深达到4间,远看东大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高厚屋顶和飞檐斗拱。在大殿上方是厚重的屋顶,几乎占到整个建筑二分之一的高度,但这又高又厚的屋顶却并不显得粗重,原因是在建筑的四角设计了巨大的飞檐,在各种精巧斗拱的承托下,屋檐向外急遽伸展,犹如凤凰振翅、生动欲飞。其中它的斗拱尺寸超过明清斗拱尺寸的10倍,飞檐探出建筑主体近4米,梁思成先生形容这是“斗拱雄大、出檐深远”,这种唐代雄浑大气的建筑风格,在后世就再也见不到了。
大殿的大门质朴严谨,因为在殿内门板上发现了唐代的刻字,所以现在推断这些门板是唐代原物,这是我国木结构古建筑中最古老的门板了。
东大殿里的佛像和壁画也是佛光寺的特点。近现代的寺庙,不管大殿面积大小,佛像与罗汉的周围空间都不大。而佛光寺,包括其它在山西看到的古寺,它的大殿把更多空间留给神佛造像,在高台上各种造型人物在规则之下排列得很自由,如同是舞台上的人物群像,很富于戏剧性。
殿中央共有33尊塑像,两侧还有近300座罗汉雕像。中央的塑像除了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其胁侍菩萨和金刚外,另有两座比较特殊。一座是建造大殿时寺院主持者愿诚和尚,另有一座表现的是一位富态的贵家女子。在1937年营造学社整理发掘大殿的时候,林徽因先生登梯爬到大殿的屋顶,在梁上看到了”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题字,再结合殿外经幢上也有宁公遇的字样,于是这位富贵女子的面目就基本被揭开。
佛殿主,指这座大殿的主人,因为后面有“供送”一词,可以理解为出资修建大殿的施主,被授予这个大殿主人这样一个荣誉称号。上都,指的是当时的唐朝国都长安,整句意思大概是说:来自于长安的富贵女信徒宁公遇出资修建了这样一座大殿。宁公遇的生平事迹在历史资料里没有其它记载,有研究者认为她的身份其实是唐朝公主,与她是官员妻子的说法一样,这些推论都存在可能性,又都需要新的证据来证实。
梁上留有历代文字
在我们游览佛光寺的同时,遇见了一队来自省内的旅游团队,P小姐与他们攀谈后得知他们是正在培训业务知识的旅游行业人员。带队的一名男老师讲解东大殿的建筑知识,话语亲切、条理清晰,充满着对古建筑研究的热情。后来在网上看到天津大学丁垚先生讲解佛光寺的视频,两人举止语气非常相似,觉得当时遇到的可能就是丁先生,游览古寺,能听到专家的细致讲解,也算是很有幸了。
山西,黄河围绕、群山屏蔽的高原地理环境,和干燥少雨的气候特征,为中国保留下来众多的珍贵古文化遗迹,而中国营造学社对山西古建筑的发掘,更是为现代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向民族古文化的大门。当时权威的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经找不到唐代及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梁先生和他的同事们不顾辛劳、排除艰险,4次考察山西古建筑,终于打破了外国学者的无端断言,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写下了自豪精彩的浓重一笔。
离开佛光寺后梁先生一行回到豆村,接着又上五台山台怀镇考察,就在这个时候,卢沟桥枪声响起了,作为4次山西考察的最后一次,就在这样的紧迫形势下匆匆结束。如今我们有幸遇到和平年代,能自由地去往神州各地看到想看的景物,我们应该感谢为这个时代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感谢即使在困难环境里也坚持信仰、在事业道路上勇敢追求的人们,他们为我们展现出璀璨的古文化,为我们营造出了幸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