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位于桂东北的兴安县,是一处比肩长城的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它是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初名离水,唐代以后始称灵渠,又称零渠、澪渠、秦凿渠和陡河,民国以后又称湘桂运河和兴安运河。

灵渠渠首工程位于兴安县城东南郊,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率领士兵开凿而成。

灵渠建成之后,沟通湘江和漓江,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对秦始皇统一岭南,促进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原华夏民族与岭南百越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的先后修通,它的航运功能才逐渐退化,成为一处灌溉工程和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至今灌溉着6.5万亩良田。

1942年,灵渠开始被辟为风景区。1988年灵渠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 AAAA 旅游风景区,现已成为桂林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大桂林旅游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灵渠分别于2006 年、2012 年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被列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8年8月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1年荣获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集文物收藏、价值研究、社会教育、展示和宣传灵渠文化于一体的灵渠博物院,是一座综合性历史文化机构。其坐落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双灵路1号,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包括序厅、展厅、藏品区以及办公区,其中展厅含5个常设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

灵渠博物院依托“灵渠文化陈列”“古邑春秋”两个专题展,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兴安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灵渠及其灿烂文化,多维度展现了灵渠在促进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融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2021年,该基地被命名为“桂林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是桂林市首批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之一。同年,被自治区命名为第四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