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昌熊明

视频加载中...


引 子

江西老表一是会养猪,二是会读书。数千年的耕读传家造就了灿烂辉煌的江西书院文化,从唐朝兴起的书院文化,到宋朝、元、明、清,经久不衰,成就了“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的江西文化。

湮没在光阴岁月里的凌云书院

殷氏五十四世孙庭松(奋进)端出殷氏宗谱翻找岁月留痕

却说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虎山村有一殷姓村庄,村里族谱记载,明代虎山村就有“虎山八景”,其中之一景名为“凌云书院”。有诗为证:凌云静室可安居,景象超然果不虚。天外风来香翰墨,山头雨过润琴书。水流花放何多趣,鱼跃鸢飞尽自如。开荡心胸名得就,琢磨在此力无余。


凌云书院始建于明朝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但终究还是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凌云书院的复兴

却说虎山村殷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又诞生了一位才子,学名奋进。他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做法官,勤政为民,以擅长书法而饮誉书坛。

殷奋进有感于祖先创立的凌云书院在现实中难觅踪迹,遗址无存,他痛心疾首之余,开始重修凌云书院,传承祖先的文脉,为振兴乡村文化尽绵薄之力。

殷奋进因地制宜,将村里自家的庭院、老宅加以休整,将村里已坍塌的明清古建筑废弃的砖瓦回收,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变废为宝,让古物焕发新的生机。

庭院深深乾坤大

一道古代青砖砌成的院墙,墙上长着苔藓,嫩绿得青翠欲滴,叫人心生爱怜。围墙上黑底白字一块大匾,上书:凌云书画院。

院门口台阶也是古砖砌成,含蓄内敛,气无烟火。左侧木质门墙上镶着一块徽州砖雕铭牌:凌云书院1555年创建。大门右侧亦有一块徽州砖雕,上面刻着:虎山村23号。乾隆二十年重建。二0一八年再次重建。

拱形门上一块横匾,写的是“凌云书院”四个大字。拾级而上,大门槛上镶有一根神木,其上钉有五枚货真价实清代铜钱,分别是康熙、乾隆等年号的通宝。取民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趋吉避凶消灾镇邪之意。

农村里最寻常的黑色土瓦片,设计师因势赋形,将瓦片在庭院门槛内依次排列,围成一道规整而古拙的圆圈。圈内填有各色鹅卵石,质朴,憨拙。圆圈中央铺上几块红砖、青砖构成,呈外圆内方的铜钱造型,象征着财源滚滚。

院内一角,一口养着浮萍的大缸,引人注目。这是一口明代的大缸,足有一米多高,直径总在一米左右。大缸外壁雕龙画凤,在群山万壑之上,还刻浮雕着两批相互回眸张望的天马四体腾空,鬃毛飞扬,马尾自然蜿蜒飞扬,神情欢快,御风而行,动感十足,令人叹为观止。

最奇那株千年古树,从旧宅移栽过来,据说还有个故事——挖土机配合着村民,将盘根错节的树蔸与渣土发掘完成后,接下来准备用吊机将这株并非参天大树的古树吊到货车上——

古树直直的吊上货车去之后,却无法将古树放倒运走。有细心的村民发现树冠的绿叶丛中盘着一条长长的青蛇。那青蛇也怪,任凭村民大呼小叫,百般驱赶,那长虫兀自慵懒的盘在树上不动。殷氏族人急中生智,请来法师,齐诵佛号,在抑扬顿挫的佛号声中,那条长虫滑下树来,亦不扰民,径自钻入草丛灌木中飘然而去。围观村民,莫不惊讶。一时轰动,成为传奇。

庭院,是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国人与天地对话的场所,是精神脉搏跳动与呼吸的地方,庭院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血脉相连。 凌云书院将不算太大的庭院加以改造,以古砖铺地为主,卵石、瓦片相和,泛着古意,不温不燥,置身于此,自在安然。

庭院墙边,栽种着不少花木,掘有荷塘、莲池,赏心悦目。在滚滚红尘中奔波劳碌的人,能在凌云书院的院子里坐坐,那也是一种前世是修来的福气。

书院各层空间,布置得充满书卷气,陶博吾、杨农生等名家字画作品点缀期间,茶室里居然还有黄庭坚手书碑刻拓片,那风樯阵马的洒脱无羁的书风,带给人心一种纵意自如的浪漫情调,抚慰着每一个前来书院的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