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克索,是古埃及帝国的千年之都。 在卢克索,最好看的就是阿蒙-莱神庙。而卢克索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就是宫殿之城。
阿蒙-莱神庙始建于始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十七王朝,在此后的一千三百多年不断增修扩建,共有十座巍峨的门楼、三座雄伟的大殿。
阿蒙-莱神庙的石柱大厅最为著名,有134根石柱,分成16排。中央两排的柱子最为高大,其直径达3.57米,6个人才能抱的巨柱,高21米,重达12吨。上面承托着长9.21米,重达65吨的大梁。这些石柱历经三千多年无一倾倒,令人赞叹
艾米诺菲斯三世为祭奉太阳神阿蒙、他的妃子及儿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到第十八王朝后期扩建,形成现今留存下来的规模。埃及人常说:“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
主神殿内有16排共134根高大的石柱。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光线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
有一条两旁蹲坐着上百狮身人面像的大道通向东北方向,朝拜的人必须沿着这条大道来到前院。
前院是一座巨大的大门,塔门高65米。在古代这里有拉美西斯二世的两尊坐像、四尊立像和两根方尖塔。
今天这些像中只剩下了两尊坐像、一尊立像和一根方尖塔。1836年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将一根方尖塔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今天这根卢克索方尖塔位于巴黎协和广场。作为交换穆罕默德·阿里为开罗的一座清真寺获得了一座钟塔。
在近700年的时间里,法老们就从这颗“上埃及的珍珠”发号施令,使古埃及的政治和经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领土南接苏丹、北达叙利亚,成为北非、西亚的第一强国。此间法老们不断扩展他们的版图,并建造了无数的神庙与庞大的墓群。公元前88年被毁。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埃及的历代国王和权贵在此大兴土木,建造了宫殿和神庙,据说,这段建造时期堪称埃及建筑艺术的高峰,神庙将埃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点,太阳与尼罗河代表着埃及这个古老民族对生与死的全部思考,尼罗河给予了他们生命的源泉,也孕育了世代不衰的灿烂文明。
2019年12月20日
草于东营
这是阿蒙-莱神庙的第一道大门。
这个法老雕塑好像是赝品,完整程度与周围反差很大。
分立在大门两则的法老。
1836年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将一根方尖塔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今天这根卢克索方尖塔位于巴黎协和广场。
前院是一座巨大的大门,塔门高65米。在古代这里有拉美西斯二世的两尊坐像、四尊立像和两根方尖塔。
立柱上有大量的壁画和刻文,记录着埃及4000年前的辉煌。
内有134根要6个人才能抱的巨柱,每根21米高,顶上据说能站百来个人。最为粗大,重达12吨。这些石柱历经三千多年无一倾倒,令人赞叹。
作为交换穆罕默德·阿里为开罗的一座清真寺获得了一座钟塔。 就放在这座教堂里。
很多法老的雕塑都损坏了,但奇怪的是柱子没有一根倒塌的。不能不说一种奇迹。
这是庙内最完整的一尊法老雕塑。法老头戴“内迈斯”式帽,前额上竖立着女神乌阿杰特的化身——眼镜蛇,护佑着法老。红冠是下埃及的象征,白冠是上埃及的象征;两种王冠合并便产生了双冠王,是两个王国统一的形象。
拉美西斯二世的两尊坐像。
这是柱顶的景致。
不完整的壁画,反映着古埃及人的生活。
散落在神庙角落里的已损坏的石雕。 虽
内有134根要6个人才能抱的巨柱,每根21米高,顶上据说能站百来个人。最为粗大,重达12吨。
一种非常原生态的存在石柱。
内有134根要6个人才能抱的巨柱,每根21米高,顶上据说能站百来个人。最为粗大,重达12吨。
这种柱子叫纸莎草捆柱,另一种是光滑的柱子。庙内所有的柱子都是这两种柱子组成。
通往另一个殿的通道。
非常精美的纸莎草花蕾柱头。
这是一组含苞欲放的纸莎草花蕾的柱子。
这是拉美西斯二世的两尊坐像局部照,不仅巨大,而且相当精美、细腻、准确。弯曲时的膝盖骨表现相当到位。
这是一条2500米长,两旁蹲坐着上百狮身人面像的大道通,朝拜的人必须沿着这条大道来到前院。
神秘、安详、微笑的一尊人面狮身像。
站在这尊雕塑前,立马想起了维纳斯的微笑。鄙人觉得比维纳斯微笑更耐人回味、遐想万千。这是我从几百个石雕里挑出来拍照的,为此差一点被管理人员罚款。因为这里是不让游客随便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