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宫在北京复兴门内北顺城街13、15号,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山门的石门额上书“古刹火神庙 ”。山门内西为火神殿3间,北为文昌殿3间,南为吕祖阁3间,火神殿后有娘娘殿3间, 这是一座现今保存较好的小型道教宫观,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吕祖宫目前的主要建筑有钟楼、鼓楼、前殿3间、中殿3间、后殿5间及东西配殿各5间,旁边为北京市道教协会。

吕祖宫大门朝西,一进南院左手是一幢二层小楼,每层不过三间十来平方米的小屋,一层原来住着三家老北京,楼上住的则是修身养性的出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楼下的入世者和楼上的出世者都相安无事 ,最后一户人家最近几年才搬走。

其实走进吕祖宫并没有出尘的感觉,矮矮的围墙压根儿挡不住紧邻的金融街平地高楼的红尘,在吕祖宫的小院里几乎不用抬头,就可以看到那些现代化华厦的气派。那都是名字令人窒息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公司,因此金融街还有个傲人的诨号——北京的华尔街。论资历,北京的华尔街自然不能和纽约的那条相比,但街口的吕祖宫明代就在这里落户了,中国人传统的信仰比现代的金融资本要有更厚实的历史履历。

源远流长,原是全真派分支

吕祖宫供奉的是道教纯阳祖师吕喦,就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洞宾本来是唐末书生,在道家传说中,吕洞宾参加进士考试落第,路遇钟离权给他一个枕头,吕洞宾枕着睡着后,梦见中了进士在朝廷为官31年,身居显要、权位煊赫。后来被贬谪外放,路上风雪交加、人马劳顿,吕洞宾正在叹息荣枯无常,忽然梦就醒了,这时睡觉前煮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熟。吕洞宾因此看破世情,追随钟离权出家修行得道。随着朝代演化更替,吕洞宾成为民间传说中最有人气的人物之一。

吕祖宫最早是建于明代的“火神庙 ”,清朝咸丰年间,道教居士叶合仁出资将火神庙重修为眼下的吕祖宫。据说当年这里香火鼎盛,尤其是在吕洞宾诞辰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更是十方信徒汇聚之地。

现在的吕祖宫是清代建筑,由于结构保存完好,重修的时候基本只粉刷了油漆。当年供奉的塑像早已不在,如今大殿的塑像是后来重做的了。吕洞宾左右端坐的,是财神赵公明和一代药王孙思邈。

吕祖宫在道教中属于全真龙门派。王重阳是全真派的开山祖师,而龙门这一宗就是丘处机所创。

今日道士依然有严谨教规

吕祖宫既不出名又不扎眼,然而竟然也有高鼻梁的老外摸到这里,进门就用英语问谁能说英语。见在场的几位出家人没人能应答,老外拿着相机就在大殿里摁快门。按理通常文物单位都谢绝游客在室内拍照,但几位道人只是微微笑着并不阻止,一问之下的回答是: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

这大约是出家人的与人为善了,远望过去他们似乎属于另一个世界。万卷书没读过,万里路是走过了。问他们去留都是因何起止,回答说:看机缘吧。很有些了无牵挂的逍遥姿态。

不过全真派教规严谨,不论在哪个道观修行,每天饮食起居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早晚两遍功课更是雷打不动。除了参加教内的活动,道人们平时极少出门,有空闲时间就以琴棋书画清心静气。挨着二环路的车马喧哗声,能清静下来好像不容易,而道人们只是淡淡地说:早晚上下班高峰略有点闹,其他时候也不觉得。

除了依旧保持汉代风貌的发髻和服饰,这份平心静气确实也和常人颇不相同。但修道也不是全不问世事,电视、报纸现在也是出家人了解世界的方式,道人们每年也有假期回家探望父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出家就完全斩断俗缘。

可能而今少见道家人物,道人们常常会被人问是干什么的,这个打扮是不是少数民族 ,有时候被问得不知从何答起。实在问得急了,也只能笑笑作罢。说话间一位出家人的手机响了,接起来一听,原来是对方拨错了号码,还一个劲嚷嚷着问:“那你是谁啊? ”出家人并不说对方打错了,只是客客气气地说:“我是道士。 ”

如此平淡的三言两句,已经透出了与隔壁闹闹红尘不同的修行气质。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坐落在二环内、金融街上的吕祖宫,大概也正是这样一个修行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