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昭站乘坐1路公交车终点站(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后,转乘44路公交前往昭君墓(昭君博物馆)参观。
上午10点30分在昭君墓(昭君博物馆)站下车参观。
下车后发现原来的景区大门上着锁,只得前行30米左右,来到正在施工的大门口,看大门的门卫说是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现在景区正在施工,不让进去参观。没办法只得在门口拍几张施工中的景区照片吧了。
这是施工中的昭君博物馆
匈奴文化馆
远眺昭君墓冢
昭君墓旁公路景色
回到家中写游记时,经查阅有关资料及网络图片,对昭君墓景区有所进一步了解,现附于后,以供欣赏。
昭君姓王名嫱,西汉南郡秭归宝坪(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做了一名没有品级的待诏。由于她得罪了宫廷中的画匠,导致呈给皇帝观看的画像没有能够真实反映出她的美貌,于是一直被埋没在了后宫。直到公元前33年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亲,她毛遂自荐做出嫁给单于的决定,由此引出了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
昭君墓前的“石像生”有牛、羊、马、驼、鹿、虎等12对共24只,它们对称排列,雄壮生动。它们具有守护、辟邪、吉祥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汉代墓葬的传统仪规,又反映了当时北方的民族特色。
“青冢牌坊”是按照传统的“三间四柱冲天式”构建而成,中间的大间被称为明间,旁边的两小肩间被称为“次间”。牌坊正中镌刻着内蒙第一任主席乌兰夫所题的“青冢”二字,其含义是“青色的坟墓”。传说每年深秋,各处草木枯黄的时候,惟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所以被称为“青冢”。
牌坊后面的“和亲铜像”生动再现了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并肩联辔而行的历史性场面:两匹马似回眸低语、似侧耳倾听;相依相偎、情意绵绵,从而使整个雕像浑然一体,婉转地表达出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夫妻间相依相随的新婚恋情。
这座雕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和亲铜像”高3.95米、重5吨,与30年前一样,被视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觐见汉元帝,求婚和亲。“昭君出塞”充当了和亲使者,结束了汉匈长期的纷争,使和平局面达60年之久,成为民族和平友好的象征。
“和亲铜像”之后是呼和浩特古八景之一的“青冢拥黛”。高33米、占地20亩的大土丘就是昭君墓了,每到深秋,唯独墓丘上草青如茵,故称“青冢”。
踏阶上行,就可以见到两座墓亭,里面分别耸立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墓碑——王昭君之墓。
从右边石阶继续上行,一座六角碑亭坐落在方形平顶的墓顶。石碑正面刻有昭君像,右上书有“王嫱昭君像”五字;
石碑的背面书有“大德”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