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日前启动赛后建设,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开始向会展中心变身,预计2024年年底建成后将作为中国主场外交活动及高级别国际会展重要承办地,助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永临结合”减少赛后大拆大改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并不是专门为冬奥会建设的一个场馆,其主要定位是作为大型会展中心服务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北京北辰会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霖说。

项目建筑方案由法国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包赞巴克设计,李晓霖说,建筑设计理念为“鲲鹏展翅”,外观造型端庄大气,彰显了大国形象,符合作为我国主场外交场所的气质。

为遵循节俭、可持续的办奥理念,北京冬奥会充分“借用”城市基础设施,并在奥运史上首次将国际广播中心(IBC)和主新闻中心(MPC)合并为主媒体中心(MMC),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一座建筑承担两个场馆的功能。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41.9万平方米,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期间,主媒体中心使用了23万平方米。“我们结合赛时和赛后不同功能,采取‘永临结合’的方式,尽量用赛后永久的建筑空间和机电系统满足北京冬奥会赛时临时使用需求,这样减少了重复投资,避免了赛后大拆大改。”李晓霖说。

作为建筑主体的会展中心空间高大,首层展厅赛时可提供净高达9米,适合搭建转播设施,李晓霖说:“我们把赛后展厅作为国际广播中心(IBC),而主新闻中心(MPC)里主要是平面媒体,不需要高大空间,我们就提供了一些小展厅和会议室满足文字和摄影记者工作需求”。

保留赛时智慧设备和管理平台

2022年3月31日,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启动赛后建设。在冬奥会举办前,建筑主体结构、外幕墙及赛时机电系统均已完工,为何还要继续建设?李晓霖解释说,工程在建设中途承担了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使用任务,“我们只是把包括外幕墙在内的主体建筑和赛时机电系统建成了,再经过一些初装修及景观布置满足赛时使用需求,然而整个项目并未完全竣工。”

建设中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北辰会展投资公司供图

李晓霖表示,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投资建设运营方北京北辰会展投资有限公司在冬奥会举办前便把场馆赛后改造和施工计划安排妥当,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结束后立即转入赛后建设阶段,让场馆尽早投入运营。

赛后建设内容包括场馆改造及内部装饰装修。目前施工团队正对赛时区域开启全方位转换和改造,拆除专供赛时保障的部分水管、风管、桥架、电线、电缆、设备及临时钢结构。同时按照超大型会展综合体使用功能,对拆除区域重新铺设机电管线,改建安装机电设备。由于先期采取“永临结合”方案规划建设,因而赛后拆装量并不大,预计5月底拆除完毕,届时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赛后改造和装饰装修将全面展开,工程竣工后具备使用条件。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还筹划建设智慧场馆系统,采取分期建设模式,运用人工智能AI、5G通讯、云计算、大数据、AR和VR等前沿技术打造智慧会展。远期实现“会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模式,支撑智慧商业化运营和持续服务创新。同时探索会展创新数字化运营模式,实现“一次建设、重复利用”。

冬奥会举办期间,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打造了智慧冬奥场景,其中智慧餐厅使用机器人提供无接触送餐,成为媒体记者网红打卡地。赛后,餐厅能否继续保留?李晓霖表示,冬奥会期间提供的智慧设备、智慧管理平台都将保留。智慧餐厅位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地下一层,使用的是赛后餐饮的部分空间功能。赛时媒体记者峰值用餐人数多,餐厅面积较大;赛后考虑人流量情况,会相应缩减餐厅规模,目前根据赛后运营需求还在重新规划中。

未来承接国际交往活动

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国家会议中心一期与二期仅一路之隔。李晓霖介绍,在功能定位上,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更加突出国际交往功能,采取平战结合方式,“战时”主要承接国务政务活动,平时则开展日常经营。北辰会投公司充分借鉴了国家会议中心一期运营经验,在二期采取多种提升举措,如增加建筑规模,更多引入科技。此外,二期更加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满足国务政务活动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企业日常经营需要。

作为北京冬奥会遗产之一,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赛后用途为会展中心,主要用于我国主场外交活动及大型高能级国际会议展览。

李晓霖表示,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建成后将携手一期形成总规模超130万平方米的世界顶级会展综合体,成为既能满足国务政务外交活动需求,又能满足大型国际交往活动和高端国际商务会展活动需求的高品质国际会客厅,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