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不论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

去上海游玩了好几次,每次都会到外滩走一走,那里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汇集了百年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最终奠定了如今独具魅力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那是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也是当时资本主义的真实写照。

这些古典建筑不仅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更是具有独特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意义。

每次漫步外滩,仔细观摩着一座座充满沧桑的古典建筑,聆听着钟声响起的“东方红,”仿佛穿越了时空。脑海中会闪现很多很多的画面,浮现很多很多的名字,展现很多很多的故事,他们相互交织,彼此成就,组成了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的百年辉煌!

随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年那些洋人建造的摩天大楼已经变成了“小矮人”。许多“世界级”的高楼大厦在黄浦江两岸拔地而起,上海再也不是过去外国列强们横行霸道的天下,黄浦江也再不是洋人的地盘!

外滩是上海的符号,万国建筑的景观更是举世瞩目,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的独特风情!

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老建筑,看似洗尽铅华,却是今天仍可触摸的文化遗产!

「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1844年起「外滩」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184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步其后尘的法国殖民者于1849年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并将这里分别称之为“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直至1943年收复租界后,百年外滩租界史告一段落。

每一幢建筑的背后的都有一个故事……外滩源一号便是这个故事的开端。我们就从中山路33号开始,感受一下这些百年建筑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近距离接触一下岁月时光的留痕!

外滩源

这里是原英国领事馆,建于1849年,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是外滩第一界面现存最早的建筑。距今已有140年的历史。楼高二层,砖木结构。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大楼前有大草坪,环境更现优美。称其为上海建筑界的”老干部”,有过之而无不及。后经重建后带有浓厚的英国文艺复兴风格。

无数的仁人志士曾在这大楼中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它静默的见证了上海滩从无到有、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今的金融中心。时过境迁,但外滩源壹号仍旧屹立不倒。

外滩一号


外滩1号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中央天井,外观带巴洛克装饰。朝向延安东路和外滩的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式立柱,柱头涡卷优美,是点睛之笔。

1917年,壳牌石油旗下「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命名「亚细亚大楼」。解放后成为「上海冶金设计院」所在地,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外滩二号

外滩2号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场所。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引人瞩目。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屋顶两侧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命运多舛,1941年沦为「日军海军武官府」。1956年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又化身「东风饭店」。

2011年,外滩2号百岁生日之际,又经历修整,恢复历史旧貌,变身为低调奢华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浸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回忆。

外滩三号

外滩3号落成于1916年,是叱咤风云的「公和洋行」上海滩开山之作。被《远东时报》誉为「最值得关注的设计进步之一」。

外滩3号起初名为「联保大楼」,位于外滩4号,2001年改建后称「外滩3号」。后英国「有利银行」入驻更名「有利大楼」。1949年后「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使用。


自由复兴式建筑使用当时最先进的钢框骨架。立面三段式设计,底部为贯通二层的落地券窗,主入口两侧竖立巨大的爱奥尼克立柱,其上是布满雕饰的山墙。东北转角顶部有巴洛克式塔亭,结构优雅,线条美丽。

外滩3号是外滩近年首座全面商业改造的建筑,2004年重新开张后成为时尚地标。凝聚艺术、文化、美食与音乐于一体,历史和新潮的交融赋予其难以抵挡的独特魅力!

由于篇幅有限,其他建筑的魅力风情下文继续详写!

我想,如果把外滩比喻成一种乐器,那一定是钢琴,优雅、平衡、包容、丰富,它是感性与理性激情的碰撞,也是古典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