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1961建市,当时主要的行政区域大体是原来峄县的范围内,滕县于1979年划归枣庄市,即使这样,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撤地设市,省辖市的数量也在增加,作为最早的四个省辖市之一的枣庄市,枣庄市的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在这些新的省辖市中仍然是最小的,直到莱芜市成为省辖市以后,枣庄才摆脱了最小的省辖市。


枣庄市的土地上,纯山区主要集中在滕县的东部和当时的齐村区西北部,14个乡镇内,这些山区的乡镇中,有行政区532个,自然村813个,约1017.8平方公里,这些乡镇中,一是自然条件差。山头林立,山岭连绵,交通闭塞,人均只有0.8亩土地。这些土地有的还是挂在半山坡,大雨一过,土都被洪水冲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辛辛苦苦一整年,一场暴雨土不见,就只剩下石薄联。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建了大、中、小型59座水库,山区被洪水冲刷的机会少了,但是水库淹没了3.53万亩土地,使库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大为减少,建水库前人均粮田1.75亩,建水库后只有0.35亩。这些山岭薄地,守着水库没水浇地,怕旱怕涝,常常因干旱,土地绝产。


山区基础设施差。连绵的群山,道路隔绝。有时,半小时的路程,绕道而行,来回得一天。14处乡镇,只有66公里的柏油路,有45个村不通电。


这些原因也造成了群众生活极度困难。14处乡镇有的年收入只有20多元,最多的40多元,有五分之一的户,年收入不足百元。有28万人吃不上饭,15万人没水喝,有的户一年吃不上一斤酱油。有的户没有床,几代人常年睡在石板上,枕头和石板上磨出很深、光亮的人身印子。群众缺吃少穿,逃荒要饭。山区群众行路难、吃粮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文化生活难、男青年找对象难。冯卯乡有75%的男青年找不上对象。马山顶村除一名换亲外,28年没娶过一个媳妇。群众说:“只见国女下山去,不见媳妇上山来。”



与此相反的是,滕县,滕县有170多万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半部,这里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各项事业竞相发展,是当时的全国、全省、全市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同志就曾到此视察、指导工作。


东部的8处山区乡镇区拖了后腿,这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这些难点问题,引起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的重视和关注。他们拍心自问,思考着,怎么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山区群众的这些困难和急盼!


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在借鉴了其它县市的经验后,认为把纯山区的乡镇划到一个县级单位,强化领导、推动山区开发、建设是一条非常好的办法。


于是报经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批准,于1983年11月5日,枣庄撤销了齐村区,经山组建山亭区,山亭区辖原齐村区的六个公社:西集、北庄、东凫山、张庄、付庄、半湖和滕县东北部的山亭、店子、冯卯、辛庄、辛召、徐庄、山亭、桑村、城头8个公社的532个行政村、813个自然村,共45万人口,1017.8平方公里划归枣庄市山亭区。齐村区其余十个公社划归市中区管辖。

山亭区政府驻地在山亭公社。


新组建的山亭区,是沂蒙山区老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全省的重点扶贫区县。在38年时间里,山亭早已脱掉贫困区的帽子,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山亭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宗国豪情满怀:“十四五”期间,山亭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1466”工作思路,构建“7+3”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区、乡村振兴样板区、生态建设先行区、文旅康养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