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啦!!!

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红色之旅”吧~

打卡安徽的红色旅游景点

一起追忆峥嵘岁月

感受红色力量!

第八站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地址: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和谐路与友谊大道交叉路口往东约130米

开放时间:8:00—17:00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布展面积4900平方米,呈现了大包干的整个历史,回顾了从大包干到全国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程,馆内分为主展厅、多功能厅、附展厅、餐厅等,主展厅由《决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组成,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部分珍贵图片和史料属首次公开。

红手印开启农村改革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那时的凤阳县小岗村,是出了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条件十分艰苦。

1978年冬的一个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凑在一起,讨论并形成统一意见:“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一纸虽薄,却重千钧。契约的内容寥寥数字,却震撼人心。

“当年按红手印搞大包干,就是想能吃上一顿饱饭。”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这样说。正是由于小岗人解放思想、敢于“贴着身家性命干”,在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迎来了大丰收,村民不仅吃饱了肚子,还给国家和集体上缴了粮食,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18位小岗村村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

宛如平地一声惊雷,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拉开,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次年,小岗村便迎来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18枚红手印催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这个火热的夏天

让我们一起去打卡红色地图

共赴一场“红色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