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胡同是南锣鼓巷西侧从南往北数的第四条胡同,明朝时候,称为梓潼庙文昌宫,清朝时称帽儿胡同。胡同呈东西走向,全长585米,宽7米,号称当今京城十大胡同之一。

帽儿胡同东口

帽儿胡同里老宅旧居多,传奇故事多,显赫名人多,如明代将领洪承畴、末代皇后婉容、清末大学士文煜、和敬公主后人辅国公达赉贝子、北洋军阀冯国璋等都曾在此居住过。

文昌庙在帽儿胡同21号,是供奉文昌帝(即文曲星)的地方,文昌帝是神话传说中掌管文运的神仙。文昌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在明朝时,这里被称为梓潼文昌宫。清代嘉庆六年(1801年)曾大修。

据史料记载,每年春秋二季,这里都会进行祭祀。春祭在二月三日,相传这一天是文曲星的生日。直到辛亥革命后,文昌庙才停止祭祀活动。

现在建在文昌庙旧址上的是帽儿胡同小学,《明御制护国文昌帝君庙旧碑》仍立院内。

婉容故居,俗称“娘娘府”

倒座房的外墙上标注:旧宅园

现在的娘娘府早已变成大杂院,只能看到宅院的外面和院门,三间府门已经砌墙变为三间住人的倒座房。在七间南房的后檐墙,开了两个门,就是现在的帽儿胡同的35号、37号。

帽儿胡同37号院门

37号院是末代皇后婉容婚前的住所。婉容被册封为"皇后"后,按礼制其父荣源被封为“三等承恩公”,荣源府升格为承恩公府,作为“后邸”。扩建为西路四进院、东路三进院落。西路正房即为婉容所居。

婉容旧照(图片来自网络)

郭布罗·婉容的祖先是达斡尔族,属正白旗,为清朝屡建殊勋。1906年,婉容就出生在帽儿胡同荣源府,婉容的父亲开明通达,主张男女平等,年幼的婉容在这种家庭教育观下,得以读书习字,弹琴绘画,并在美国教会学校学习。

中间女子为婉容(图片来自网络)

正是因为自身才华横溢,品貌端庄,再加上家世煊赫,婉容被内定成了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

溥仪于婉容(图片来自网络)

据记载,1922年12月1日,迎娶婉容的凤舆出紫禁城,前往帽儿胡同,拉开了末代皇帝溥仪大婚的序幕。这一天,从紫禁城到帽儿胡同的皇后宫邸,沿途观者数万,军警林立,汽车、马车、洋车难以计数。迎亲队伍有步军统领衙门马队、警察厅马队、保安马队、军乐两班,最后是皇后所乘的22抬金顶凤辇和清室随从。

溥仪大婚时,已是民国十一年,清廷仅是名义上的君主。载涛贝勒负责总办大婚典礼,为维护皇家尊严,议定大婚经费为一百万两。为了筹措这笔浩大开支,清室上书,向民国政府追讨历年积欠的“优待费”,答复是“碍难照办”。无奈之际,继而向英国汇丰银行抵押借款,将41箱金银器皿、两大木桶瓷器玉器,用11辆汽车运往东交民巷英国汇丰银行。这些抵押的金银器皿、瓷器玉器,掏空了清朝皇室的家底儿,才算撑起了这最后一场中国皇家婚礼的“脸面”。

婉容旧照(图片来自网络)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和婉容被赶出了皇宫,二人被迫移居天津。随后,婉容与溥仪便成为了日本伪满洲国的傀儡,在寒冷的东北,婉容染上了“大烟瘾”,与溥仪的夫妻关系也是貌合神离。

1946年,婉容在延吉的监狱里,走完了她的一生,有说是"用旧炕席卷着扔在北山上",也有说是"葬于延吉市南山",死后尸骨无存,时年40岁。这位曾经风华绝代的女子,因为踏入宫门,而葬送了本该美好的一生,结局无比凄惨。

婉容旧居西路四进院落中连接正房院落的垂花门

大学士文煜宅邸及花园

文煜的宅邸——帽儿胡同11号

清末武英殿大学士文煜的宅邸在胡同的11号,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布局谨严,在当时京城的私人住宅中,文煜的宅院颇有名气,在现存的私家宅院中也很罕见。

气派的广亮大门及上马石

门墩的鼓面雕有麒麟卧松图案

文煜的宅子是一处由五座院落并联而成的大宅子,东、西两路还各有一个花园。门前有上马石,门楼内有两个保存完好且雕刻精美的抱鼓形门墩儿。

东园即是“可园”,是座仿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的大花园,系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据说,花园南北长不过100米,东西宽不过30米。园虽小,但极可人意,故名"可园"。前园疏朗,后园幽曲。据说进入“可园”南门,可见翠竹掩映的假山、曲曲弯弯的小径,山洞横石上刻着"通幽"二字。过山洞,豁然开朗,满园花草,可谓曲径通幽。只可惜现在不对外开放。

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故居

文煜宅中的11号和13号是个长方形的大四合院,彼此相连。清政府被推翻后,失去经济来源的文煜后人日益败落,只能靠变卖家产为生。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的冯国璋(相声演员冯巩的曾祖父)代理大总统之职,1918年文煜后人将这两所宅子卖给了冯国璋。

1918年冯国璋下台后,就困居在帽儿胡同。1919年12月28日,因伤寒不治,冯国璋在帽儿胡同去世。经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批准,为冯举行了国葬,全国下半旗哀悼三天,在北京公祭一个月,后移灵至故乡河北河间安葬。

冯国璋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宅子的一部分出租给了朱家溍的父亲朱文钧。1922年至1929年,朱家溍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朱家溍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25世孙,当代著名学者、考古专家、清史专家、戏曲研究专家。其父朱文钧早年留学英国,是故宫博物院创始人;而他本人,则被喻为"文物界的国宝",在文物收藏与鉴定方面的造诣堪与张伯驹比肩。

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秘密电台隐蔽地

帽儿胡同2号

这里曾经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秘密电台隐蔽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在刘仁领导下,向北平城内派遣人员,设立秘密电台,其中一部就设在帽儿胡同2号。当年,地下电台工作纪律非常严格,报务员、译电员和交通员的工作严格分开,双方不接触。报务员只负责收发电报。译电员负责将电报译成密码,或把密码译成电文。电报一律密写,交通员既不知道内容,也不知道电台在哪。取送电报都在胡同里进行。

当时刘仁同志还为地下电台工作人员制定了严格的纪律:1. 一律停止组织生活;2. 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许和亲友往来;3. 不允许到公共场所活动,不许上影剧院;4. 不许读进步书籍;5.安分守己,深居简出。

达贝子府

达贝子是清代乾隆皇帝之女和敬公主的后人达赉,原居住于现张自忠路7号的和敬公主府。1923年,达赉将该府以15万大洋的价格卖给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自己迁居到帽儿胡同6号来了。达贝子去世后,其子多尔吉袭爵。

现在这座贵族宅邸已为私人住宅,不对外开放。只剩大门上气派的四个门簪、精美的彩绘依稀证明着它曾经显赫一时的身份。

清代四合院遗存

帽儿胡同5号四合院

5号院靠近胡同东口,为广亮大门。墙上的说明牌写到:此宅院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现存建筑面积近900平方米,院内有垂花门、过厅、正房、厢房、后罩房等,并环以游廊。

朱门黛瓦,走马板上绘有精美彩绘

去过几次帽儿胡同,这所清代四合院的大门总是关闭,估计现在八成也是私宅。

对面街道上还存有一座宽大的青砖照壁墙,从清水脊、蝎子尾上可以看出清代的建筑风格

走在这条胡同里,多处老宅变成了大杂院,一些老砖瓦上长出了杂草

末代皇帝无比隆重地从这条胡同里接走了他的16岁新娘,这个在帽儿胡同里出生长大的婉容,即便不幸成了"末代皇后",但也曾光耀了她的门庭。时隔近一个世纪,她的娘家旧宅依然是这个胡同里的亮点。

咱北京胡同的院子里,总有那么一棵不知活了多少岁的老树,或是枣树,或是柏树,或是槐,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摇着蒲扇的老人们坐在树荫儿下扯着家长里短儿,孩子在院门口追逐嬉戏,也许这就是咱老北京人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