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学校教育制度的书院,萌芽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宋代创建的书院高达700多所,分布在今天全国18个省、区、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河南的应天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与河南的嵩阳书院。

书院之首与宋朝龙兴之地

居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商丘,商朝兴起之地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诞生了“中华圣人文化圈”,在商丘附近有老子、庄子、墨子和惠子等先贤的故里,孔子祖籍地也位于商丘。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古城的南湖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936年—947年),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当时乐于教育的商丘人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创办了睢阳学舍,聚众讲学,它就是应天书院的前身。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一批后来都成为朝廷内阁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曾为书院学生的曹诚,对戚同文十分敬仰,捐献巨资恢复了书院办学。

应天书院成为四大书院之首,与商丘是赵宋王朝的发迹之地关系密切。商丘古城的前身宋州,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地方,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将国号定位“宋”。宋景德三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升应天府为南京,成为北宋除开封作为东京首都外,另外三个陪都(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之一。商丘的地位不断提升,位于商丘的应天书院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从睢阳学社、应天书院、南京书院到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是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在宋朝,应天府书院是一所超级牛的名校,宋初应天书院书院人才几乎垄断了宋朝的科举,宋太祖朝共开15科,录取进士仅187人,而应天书院却出现了七榜五十六人的科举神话,涌现了父子状元、兄弟状元、一榜双魁、一榜三兄弟等令人惊叹的传奇。应天书院不仅培养了范仲淹,还培养了梅尧臣 、苏舜钦、欧阳修、富弼、韩琦和王安石等大批名臣鸿儒,可谓宋代朝廷人才的半壁江山。

应天书院与范仲淹

应天书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除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到朝廷青睐和资源倾斜之外,与两个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是晏殊,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

网图

以含蓄婉丽风格的词著闻名于世的晏殊,同时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曾经身居宋仁宗时期的宰相高位,因违反太后旨意,1027年被贬斥到应天府当知府,在此期间,晏殊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广纳贤能,当世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了重用。应天书院先后有主盟北宋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曾巩等人、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等,皆毕业于应天府书院。

网图

而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渊源就更加深了,范仲淹的一生中,有两段经历与应天书院有密切的关系,第一次是作为学生,在应天书院学习了五年;第二次是作为书院的管理者,在应天书院度过了三年的服丧期。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范仲淹出生在徐州,两岁时家中突逢巨变 ,父亲因病去世,无所依靠的母亲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入了山东长山的朱门,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在得知自己身世之后,离开了长山,他知道自己寄人篱下一无所有,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一条路,于是他来到著名的应天书院读书学习。

在求学期间,范仲淹“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刻苦学习,在书院学习期间,范仲淹曾经写下《睢阳学舍抒怀》一诗,表达了他清贫中保持积极进取之心,自谦又自信的品格。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的范仲淹,离开苦读5年的应天府书院,开始了他的第一轮官宦生涯。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范仲淹上书朝廷,奏请恢复范姓。得到朝廷许可后,他又因为敬佩南朝文学家江淹的文章,而给自己取名叫“仲淹”,字“希文”。

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在外当官11年后,范仲淹 38岁时母亲去世,范仲淹遵制去职服丧,居住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这时晏殊被皇帝罢免枢密副使,出任应天府知府,于是范仲淹被慧眼爱才的晏殊聘请为府学主管,直至服丧三年期满。

晏殊果然没有看错人,范仲淹主管该书院的过程中,住在学院里,训导督促学生有法度,不但严格管理书院,更加以身作则,勤劳恭谨。他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他把自己在应天书院饱受先贤们千年沉淀下来的思想熏陶,形成了先忧后乐的思想体制,并且又把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反馈给院的学子们,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毛泽东也曾经评价说:中国历史上有三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一种是“办事兼传教”之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办事兼传教”的境界,一是曾国藩,一是范仲淹。

千年书院的重生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遭靖康之变,金兵南下,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于应天府,不久迁往临安(今杭州),战乱中应天书院毁于兵火,荒废了近250年。其后应天书院屡建屡废,名称也不断更改。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黄河泛滥,商丘古城南门外湖区淤积地下,应天书院也随之被埋入湖中。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2001年10月,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在视察商丘古城时指示:“应天书院的影响太大了,应该尽快把应天书院复建起来。”遵照李克强的指示,为充分挖掘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经商丘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应天书院修复项目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4年2月,应天府书院修复工程一期工程建设启动,在南湖畔原址上重建的应天书院由河南大学设计,按历史文献记载恢复原貌,经过三年几期工程的建设,占地52亩、总建筑面积4116.8平方米的应天书院全面竣工,书院内主要景点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2007年10月1日,修复后应天府府书院正式对游客开放,而2009年,重生的应天书院迎来了千年华诞。

应天府书院从五代的后晋建立至今千年,在全国影响深远,尤其是伴随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对于北宋的政权巩固、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书院大门对联所撰:“应天始兴学书院冠华夏,学子频中第俊才擎宋廷。”应天书院的办学理念,不但影响千年,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