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饮食文化是张家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相沿积久,源远流长,祖祖辈辈传承下来,成为当地人的生活模式之一。

一、张家口饮食文化概述

(一)面食为主的家常饭菜

张家口人的食俗与地理、气候有关。俗话说:“张家口有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其中两件是食物。张家口坝上地区地广天寒,莜麦是高寒作物,适应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具有抗寒、抗旱、耐瘠能力。在较少的水肥条件下,可以制造出较多的营养物质,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莜面好吃养人耐饿。民间有句顺口溜说:“30里莜面,40里糕,10里荞面饿断腰。”就是说吃顿莜面顶事,能走30里不饿。塞北的农民把莜面当作一宝,人们凭着莜面在体内转化的热量,抗击严寒,放牧牛羊,劳作田间。张家口人吃莜面讲究三熟,首先把淘净的莜麦粒放到大锅里炒熟,再磨成面。和莜面时用开水冲熟,推出的莜面窝子要蒸熟。经过三熟,莜面就会散生出一种浓郁诱人的馨香。

莜面窝窝

张家口人做莜面的方法很多,除了把莜面放在磁砖上推成软悠悠、筋颤颤的精薄窝子外,还能搓条儿、挤鱼儿、压饸、捏猫耳朵、打拿糕等,这几种蒸食需配菜食,一般配上熬菜吃,最佳是羊肉口蘑汤。用筷子夹起一个窝子往汤中一蘸,那真是别具风味。莜面还能放点葱花咸盐炒,放点油糖炒炒面,用胡萝卜馅蒸饺子,烙莜面饼,做莜面囤囤、生下鱼、伙伙饭等多种食法。莜面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可降低心脏病的发生率,具有控制Ⅱ型糖尿病的功能和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还有减肥和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

张家口的第二件宝是山药(马铃薯),既可炒丝、焖块、拔丝、炸片和熬菜,还能做很多面食。把山药焖熟后去皮捣烂揉合上莜面可做山药烙饼、山药鱼儿、山药丸子、山药丝子、山药磨擦擦、水晶饺子,还有山药筋筋、山药凉粉、漏鱼等。

历史上张家口人基本上是种什么吃什么。坝下人主食多以谷、黍、豆、高粱、玉米为原料做成饭食,“早晨粥,中午糕,晚上糊糊煮山药”是人们的家常便饭。

坝下大部分地方都能种谷子,品种多数较好,因而加工后的小米也可口。但好中选优,还是蔚县的小米为上乘。这里生产的小米粒大、色黄、味香、黏性大,营养丰富。焖出的米饭色泽金黄、透明发亮、香味扑鼻,嚼起来既黏滑又筋道。熬出的粥好像飘着一层油,米粒悬浮在汤中,久放不沉,食后余香满口。以前,小米粥为产妇或体弱多病者的强身滋补的营养品,连婴儿缺奶,也用米面糊糊哺育。小米混合大米可以做成二米饭,其饭黄白相杂,亦甚好看,较单一种米好吃,有两样米味,又有两样米的丰富营养,当地人有婚丧喜事多以此食作主食成席。小米还经常与红小豆、绿豆、芸豆等搭配熬粥或焖饭,称为豆儿饭,营养更为丰富。

“糕”也是张家口人的重要主食,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黄糕,一种是红糕。黄糕是用黄米做成的,红糕是用黏高粱做成的,现在因为种植结构调整,红糕已很少见,偶然吃到也是稀罕物。黄糕又分两类:一类是将黍子连皮粉碎磨成面做熟的黍子糕,俗称毛糕。过去,蔚县、阳原一带人们都吃毛糕。吃毛糕的方法,穷人一般用淹酸菜汤或熬大菜蘸毛糕吃,较富裕的人家用肉熬粉条、豆腐蘸毛糕吃,吃时还哼着:“毛糕肉菜,不吃不吃又一块。”现在生活好了,毛糕已基本无人问津。另一类是将黍子去皮后磨成面粉蒸熟,因其色黄,而被称为黄糕。黄糕又分为两种:蒸熟后不再加工,不用油炸的叫“面性糕”;用手捏成圆形或饺子状的,里面包上糖馅或菜馅、豆馅,然后用食用油炸了的叫炸糕,用油煎的叫“油扒糕”。张家口的黄糕具有色泽金黄,软和筋道,甘甜可口,解饥耐饿的特点。现在仍然是农民家庭的家常便饭,人们对其情有独钟,甚至有的人还很形象地说,三天不吃黄糕就想得不行了。城乡一般人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迎宾送客、盖房上梁、生孩子满月都要吃糕。当地人认为黄糕不仅好吃,而且能带来一种喜气,吃糕要蒸糕,蒸糕意味着蒸汽,亦即争气。炸糕是圆的,内里是黏的,吃炸糕意味着团团圆圆、年年(黏黏)高(糕)、步步登高,主人和客人都为之而高兴。

张家口的一些地方食俗还与当地贫富程度和节俭风尚有关。蔚县、阳原、怀安等县素有“糊糊川”、“糊糊县”之称,喝糊糊是当地地瘠民贫自然养成的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他们自古就节俭惯了,无论歉年丰年,都是省吃俭用过日子,以防荒年。过去,糊糊是用谷子或小米炒熟磨面熬成的面糊,可单食,也可与山药一同煮食。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人们的优良传统没有改变,对糊糊的感情仍然如故,并对糊糊进行深加工,开发了系列糊糊面,有小米的、豆面的、咸味的、甜味的,进入了超市,上了宾馆、饭店的餐桌。

(二)北方特点的烹饪技术

过去,张家口流传着“刀口不挑,味道拿腰”的俗语,就是说这里的人们吃菜不要求刀工多么细,丁丝片切得好不好不要紧,只要味道好就行。另一方面也说明这里人爱吃熬菜,认为菜切得再好,一熬就没形了。所以就不讲究刀工。张家口人吃熬菜也受山西人的食俗影响,爱吃麻油熬菜,即山西人说的烩烩菜,熬菜用葱、姜、花椒炝锅,或熬熟后浇花椒油,俗称“上灯油”。民间喜食熬菜,有“山药熬茄子,香死老爷子”的谚语。一般熬菜是白菜熬粉条、山药熬豆腐、扁豆熬西胡芦、萝卜熬山药以及猪肉、粉条、白菜大烩菜等。

张家口城镇菜肴以京菜为主,融汇北方满、蒙、汉等菜肴发展而来。同时也有山西菜喜酸、好吃面食的特点,如醋溜、醋烹类菜、刀削面、拨鱼子、抻面等。过去,张家口的饭馆主要分三路馆子:

一路馆子:以烹调各种菜肴为主,多为山西馆和京味馆。

二路馆子:以经营面食为主,有山西馆、保定馆、天津馆。

三路馆子:以经营面条、烧饼和面食小吃为主,多为地方饭馆。

圪渣饼

自古以来,张家口居住过许多少数民族,留下了不同的饮食习惯。有蒙古人的手把肉、涮羊肉、烤全羊、喝奶茶、吃炒米、嚼奶皮的传统食俗;有回族的炸、烙、煎、烤、蒸以及咸、甜、脆、软的手艺和爆肚小吃;还有当地人烹调口蘑、蕨菜等山珍野菜的食俗。张家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荒年,在民间形成了挖野菜、捋榆钱儿、摘柳芽、掐茴茴菜、采蘑菇、采蕨菜、采麻生菜、搂发菜、拣地皮菜、磨榆皮面等度荒年饮食习俗,形成了塞外人民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张家口的传统风味小吃因受京、晋的影响,种类很多,大路的食品有烧饼、油条、小米煎饼、黄米面切糕、红米面炸糕、豆面糕、糖麻叶、鸡奎、麻花、红糖饼、刀削面、拨鱼子、荞面饸、八宝饭等。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张家口的特点是百里不同食,坝上和坝下人对食物的吃法就有很大变化。就拿吃玉米面来说,有的地方爱蒸窝头、贴饼子,有的地方爱打糊糊、漏鱼儿。吃猪肉,坝上人好大锅炖,而坝下怀安县人则在炖熟的基础上再加一道“熏”的工序。怀安县的面食也很有特点,当地人有一句俗语:“怀安的饼子拿棍敲”,就是说用擀面棒一敲,饼子就酥成多层。烙这种饼子要和软面,放油多,多卷层,这样就会烙出层薄酥软的饼子了。这里还有像手镯一样的囫囵干馍——当地人称为“干卷子”,像骆驼鞍子一样的“鞍鞍卷子”、像薄玉一样的“丰糕片”、像金丝一样盘绕的“一窝丝”,都是味香酥口,老幼皆宜。

张家口人还因受气候和内蒙古的影响,爱喝白酒,饭菜讲究色重、口重,吃肉好肥腻。这是因为人们在体内需要增加热量,增强抗寒能力。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这种食俗也随之改变,吃菜讲究肉瘦、清淡、口轻、色香味形俱全。

二、张家口的名品小吃

张家口名品小吃品类繁多,历史悠久,特色突出。从美丽富饶的桑干河畔到水草丰盛的坝上草原,到处都有当地人百吃不厌、外地人稀罕的名品小吃。这里重点介绍几种。

宣化葡萄,据史料记载其栽培历史已有1000多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白牛奶葡萄,因其果粒状似奶牛乳头而得名,其穗大粒硕,色泽绿中泛乳白,如碧玉晶莹耀眼,脆嫩欲滴,皮薄肉腴汁丰,味道清甜爽口,令人百吃不厌。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剥皮切片,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赞誉,可烹制拔丝葡萄、糖溜葡萄等,使之成为宴席上的高档佳肴。白牛奶葡萄营养价值很高。据化验,除含有容易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外,还含有蛋白质、钾、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十多种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1905年,宣化白牛奶葡萄曾在巴拿马国际特产展览会上获得“荣誉奖”,成为驰名中外的名优特产。如今宣化白牛奶葡萄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桑干河两岸,怀来县暖泉的白葡萄、龙眼葡萄都上了国宴。

口蘑,是生产于张家口以北草原上的各种野生蘑菇,经张家口加工精制后,专称为“口蘑”,已有300多年的加工历史。口蘑味道馨香,营养丰富,有“食用菌之王”的美称,是闻名全国的特产。口蘑的种类颇多,主要有白大蘑、杵中蘑、珍珠蘑、镜子面蘑、青腿蘑、茸子蘑等十多种。其中最为名贵的是白蘑,其菌盖(俗称伞)洁白,褶细盖大,肉厚柄短,气味极为清香。经过加工的成品蘑,形如伞状,个大肉肥,色香味俱佳,可清炖、红烧、吊汤食用,尤其是烧炖好的口蘑菜汤,使满屋清香,扑鼻入腑,食欲倍增。口蘑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十分丰富。据化验,口蘑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还含有钾、磷、钙、铁等矿物质和氨基酸及大量维生素,被誉为“高级蔬菜”、“健康食品”。口蘑菜肴除了肉炒、白扒之外,还能和海参、鱼肚、鲍鱼、鱼翅、肉蛋、青菜配伍,做成“乌龙珍珠蘑”、“梅花龙眼蘑”、“莲花蘑”、“彩蛋青腿蘑”、“素烧四宝”、“烧南北”、“原贝珍珠蘑”、“凤翅白蘑”、“金钱鸡蓉蘑”、“口蘑鸡”、“口蘑鲍翅羹”等佳肴。近几年,张家口饭店行业的厨师们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精心研究,创造了口蘑系列食品“口蘑宴”,成为当地高档宴席的珍品。

蕨菜,是一种野生植物,主要生长于山林灌木丛生的阴坡和潮湿谷地。张家口市崇礼、赤城、沽源等县均有出产。经盐渍加工的蕨菜,能长期贮存,颜色始终嫩绿鲜艳,不变味道,也可密封制成罐头。据化验分析,蕨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麦角、甾醇、胆碱、甙类等营养素,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山野菜。蕨菜食用方法很多,能肉炒、滑溜、软炸、海米炝、蒜泥拌等,菜质嫩而润滑、细腻无筋、清爽脆绿、味道馨香。

地皮菜,别名地耳,形似木耳,而较木耳薄,生于潮湿的砂石土壤表面,混杂在杂草丛中。在雨后或小雨时采收,湿润时呈墨绿色,干燥后卷缩呈灰黑色,有特殊香味,口感好,润而不滞,滑而不腻,是非常好的菜料,营养价值也很高。地皮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鸡蛋、木耳,总氨基酸高于木耳、猴头蘑,所含维生素是紫菜含量的19倍,也是补钙的好食品。地皮菜可凉拌、热炒,做菜、做馅。如拌地皮菜豆腐筋,炒地皮菜熏肉韭菜杆,地皮菜懒豆腐馅莜面饺子等菜肴,食后异香扑鼻、齿间留香。

大杏扁是杏仁的一种,因其品种独特、仁果饱满、又大又扁而得名,张家口蔚县是国家杏扁生产基地,年产量可达几百万公斤。以“华蔚”商标注册的杏扁脱衣白仁获得北京1999年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现已开发了12个品种杏扁熟食畅销国内市场,有开口杏核、巧克力杏仁、盐渍杏仁等。上述杏扁食品各有各的味道,有咸的、有甜的、有原味的,也有怪味的……杏仁入肴既可炸食、拌食,又可单成菜或配菜。如炸杏扁、拌杏仁黄豆、糖蘸杏仁、杏仁豆腐等。

鹦哥绿豆,主要产于宣化、阳原一带。这种绿豆粒大颗匀,深绿有光,酷似鹦鹉羽毛的颜色,故在国际市场上有“鹦哥绿豆”之美名,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与牛奶葡萄、口蘑齐名。绿豆在粮食作物里,用途广泛,特别是鹦哥绿豆具有豆味浓香、好煮易烂、含淀粉率高的特点,可熬粥、制馅,也可制成粉丝、糕点等。

蔚县传统的“八大碗”有五色相间的“丝肉杂烩”,有素淡清香的“银丝肚”,有肥而不腻的“酥蒸肉”,有油炸的“红烧丸子”,有清爽可口的“清蒸丸子”,有肥瘦相辅的“洋煎鸡”,有鲜嫩别致的“块子杂烩”,有外荤里素的“虎皮丸子”。蔚县“八大碗”烹饪精细,风味别致,一碗一种颜色,味道各有千秋,色、香、味、形俱佳,而且醇厚、实惠,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谈吃论喝,不能不提到在张家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就是怀安县。这里有很著名的三道风味小吃:一是柴沟堡熏肉。柴沟堡熏肉历史悠久,它创始于清代康乾盛世,成名于光绪年间。相传当时柴沟堡有个叫郭玺的厨师,天生聪明好学、自强不息,他在继承前人熏肉技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创出了与众不同的熏肉。他制作的熏肉柏香馥郁、熏味馋人、色泽红亮、皮烂肉嫩、味道醇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久存不腐,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柴沟堡熏肉名驰省内外,以之分赠亲友,无不交口称赞。据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外逃时路经柴沟堡进膳,对柴沟堡熏肉颇为赞赏。此后即被慈禧点为贡品。柴沟堡熏肉随着尘世变幻,品种越来越多,有猪肉系列、鸡兔系列、下水系列、禽蛋系列……并且有了真空包装,更便于保存和携带。柴沟堡熏肉,色香味俱佳,佐酒增醇,下饭添香,宴赠两宜,因而名扬塞外。

“一窝丝”烙饼

二是马市口“一窝丝”烙饼。“一窝丝”烙饼起源于怀安县渡口堡乡马市口村。这种烙饼色泽金黄,味美可口,以它独特的风味驰名省内外。马市口地处冀、晋、蒙三省的交界处,是个“鸡叫听三省”的地方。明朝时设马市,商贾云集,直到解放初期还有大小客店几十家。清光绪年间,马市口村郭家客店来了一位姓陈的外地打工人,此人会用白面、麻油做成一尺长的拉面,然后取其一根盘在一起擀成饼,放在锅里加麻油烙熟,提起一条线,放下一张饼。传说,陈师傅在灶前烙饼,客人在坑上等着吃饭,他想露露手艺,就将饼子的一头提住,把饼扔向坑上,让客人尝尝熟了没有,客人撕下一节,放在嘴里一尝,说声“熟了”随着将手松开,抻展的面条立刻又卷在一起,形成一窝丝状。从此,人们就把此饼叫做“一窝丝”。陈大师傅的这一绝技,使郭家客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郭家老掌柜是个聪明人,眼看陈师傅老了,早晚要离开郭家,为了不使这一手艺失传,便亲自动手学做,并在掌握要领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成为“一窝丝”烙饼的第二代传人。以后代代相传,掌握这种制饼技艺的郭家人越来越多,并在马市口形成一绝。

怀安豆腐皮

三是怀安豆腐皮。张家口盛产大豆(本地人称为黄豆),豆制品是张家口人民特别钟爱的食品,是饭桌上常见的佳肴。张家口人善做豆制品,尤以怀安豆腐皮最著名。怀安城制做的豆腐皮薄如纸张,筋似皮条,颜色乳黄,豆香浓郁,非常可口。豆腐皮好吃,然而一张张豆腐皮的制作,却是不容易的,要经过筛选、浸泡、磨浆、烧坯、滤渣、点浆、压片、扯皮、煮皮等十多道工序。刚从豆腐皮布上扯下来的豆腐皮白生生、筋颤颤,光滑如手帕一般,用手揉成团,再展开不掉角,不裂缝,堪称一绝。

坝上佳肴——手把羊肉。每值金风送爽的秋天,辽阔无垠、富饶美丽的坝上草原,也就进入了牛羊膘肥体壮的黄金季节。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到张家口坝上做客,除了会品尝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口蘑汤蘸莜面外,兴许还会吃到另一种佳肴——手把羊肉。

手把羊肉,有的地方也称手抓羊肉,是我国蒙、藏、哈萨克等10多个少数民族喜欢的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张家口坝上属于内蒙古高原,畜牧业比较发达。因此,手把肉也是这里汉蒙群众喜食的佳肴。

手把肉,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把着吃,因为食用前,整个羊肉并不剔骨,而是剁作大块,每块肉上都带骨,煮熟后即可把骨而食。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手把肉的吃法也不同。有的地方是把做好的大块羊肉放在木盘子里,用刀切割成小块,蘸着作料吃。有些地区的牧民只是在肉上撒些食盐。

张家口坝上的手把肉在制作时,一般都是把带骨的肉块放在锅里,再放上大料、花椒、小茴香、桂皮、葱、姜、盐、酒等调料,煮熟后食用。比较讲究的吃法,则是手把着肉,蘸着各种作料调成的汁食用。

张家口名品小吃除了上述的几种主要的品牌外,其他的土特食品还有很多。如山城的煎饼、碗砣子;蔚县的荞面饸、豆腐筋;万全的绿豆圪渣、水萝卜;阳原的圪渣饼、腐驴肉;怀来官厅的炸小虾、熬嘎鱼;尚义的狗肉、无泥沙蘑菇;万全的香瓜、柳沟杏;阳原的大甜椒、供佛杏;王家寨的久保桃、西八里的大蒜、崇礼的大蚕豆;等等,数不胜数。

三、张家口名酒览胜

沙城老窖:怀来县沙城长城酿酒公司出品。

旧时,制酒要用缸来盛装原料发酵,所以张家口人把制酒厂称为缸房。张家口盛产高粱和小米,所以制酒业很兴旺,几乎每个县镇都有大大小小的缸房。但最著名的是怀来县的“沙酒”。早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沙城镇龙潭优良的天然泉水酿出的“沙酒”就受到皇帝的推崇。怀来县志记载:“康熙三十五年,上率诸王大臣亲统八旗满汉官兵出塞,讨平噶尔丹,幸怀来城外行宫。是年九月,驾发自京出张家口,经怀来县沙城见烧春锅内流珠细泻,亲承以器取笑曰:‘酒甚佳’,亟命侍卫驰进太后,从此都称沙酒云云”。康熙皇帝还曾为沙酒吟诗,由此更为远近驰名,除畅销京都和全国各地外,蒙、汉商人驼队外运,还远销到库伦(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极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长城干红、白葡萄酒

康熙年间,沙城专营和兼营的缸房发展到50余家,产品统称沙酒,持续300余年。1949年我国政府对酒实行专烧专卖。沙城酒厂接收了几家缸房,在此基础上建厂。1956年河北省政府提出,“恢复地方名牌与土特产品生产”,经过总结前人经验使沙酒复苏,其商标经国家批准注册,改为龙潭大曲,取名有念念不忘龙潭水之意。此后,沙城生产之酒多次荣获国家、国际奖章。后在沙城酒厂的基础上成立沙城长城酿酒公司,并生产白酒系列产品,如龙潭大曲、沙城老窖、沙城王、酒魂……

长城干白葡萄酒:怀来沙城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出品

涿怀盆地,南北群山起伏,中部百里平川,是桑干河、洋河由西向东冲积成的宽谷,为土壤肥沃的河谷盆地。这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区域小气候,对葡萄生长极为有利,故这里成了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专家们认为,这里是中国内地最理想的葡萄种植地之一,可产优质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称之为中国的“波尔多”。就是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最早干白葡萄酒——长城牌干白葡萄酒。1976年开始研制历时八年,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同年在英国伦敦第十四届国际评酒会上获奖。

长城牌干白葡萄酒是以怀涿盆地盛产的优质龙眼葡萄为原料,经破碎、果汁分离澄清,添加优质葡萄酒酵母,控温发酵,无菌过滤冷装瓶等先进酿造工艺,采用国际先进酿酒设备精酿而成的低酒度、微糖度干型白葡萄酒。因其含糖量低,仅0.5%,所以称之为“干白”。产品色泽微黄带绿,酒体清亮透明、果香怡人、酒香浓郁、美如鲜果,口感柔和细致、圆润、顺喉爽适,是一种风格独特的不甜型(干)佐餐葡萄酒,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心脑血管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现在,长城干白的市场覆盖面已遍及全国32个省市区,产品远销英、德、法、日等2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占全国白葡萄酒出口总量的40%以上,被指定为国宴用酒、外事礼宾用酒,也是各地大饭店的必备酒种。如今,在各大城市,饮用干白酒已成时尚。迄今,长城干白葡萄酒先后获得8次国家金奖,11次国际评酒会金奖、银奖,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它还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1997年被列为“河北省四大名饮”,2002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继长城干白之后,1990年在这里又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香槟起泡葡萄酒,形成了包括长城干红、干桃红、甜红、甜白等在内的7个系列33个品种的优质葡萄酒。

长城系列葡萄酒的生产,极大地带动了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目前,怀来县已成立了家和、容辰、马丁斯帕多内等10家葡萄酒生产企业,沙城产区葡萄酒已被纳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葡萄酒之乡”。

钟楼牌啤酒:宣化啤酒厂出品。

宣化啤酒厂1949年建厂,1959年投产啤酒,是河北省生产啤酒最早的厂家,现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年生产能力25万吨。该厂采用德国先进技术,从德国、美国、法国引进的先进设备及完善的质量检测控制网络。现生产4个系列60个品种,高、中、低、极品四个档次,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主要产品有钟楼牌啤酒、马斯牌啤酒、宣化牌啤酒、中彩牌啤酒。四个品种中又分为普通啤酒、特制啤酒、干啤酒、冰啤酒、全麦啤酒、极品啤酒。产品畅销京、津、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出口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该厂生产的钟楼牌啤酒,色泽淡黄、清澈透明、泡沫洁白、细腻而持久,具有浓郁的酒花麦芽清香及酒花特有的苦味,饮时清爽可口。在国际国内评比中,屡获金奖。1988年、1989年连续两次获行评金奖;1992年又获国际博览会金奖;1993年再获国际饮品展金窗奖,产品被河北省命名为名牌产品,免检产品;1995年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国家方圆质量认证,荣获1995全国啤酒行业优质产品奖。

张家口老窖:涿鹿酒厂出品。

涿鹿酒厂生产的涿鹿二锅头、涿鹿老窖早已驰名塞外,尤其近年生产的“张家口老窖”一至五星系列酒更是声名远播,成为张家口人招待宾客的佳酿。其特点是:开瓶时香气扑鼻,饮后口内余香不尽,味醇而入喉净爽,多味谐调恰到好处,具有独特的风味。

纵观张家口的饮食习俗,有着浓郁的地域性,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