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被人们认为是上世纪最具争议的实验。这项实验的内幕及结果被公之于众后,引起一时轰动,也引发了人们对隐藏在人性深处的,关于善与恶的思考。

这项实验是在大名鼎鼎的菲利普·津巴多博士的主持下进行的,津巴多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也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人性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差异,以及环境和权力的变化所带给人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带给了人们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也让津巴多一时成为了众矢之的。

(菲利普·津巴多旧照)

那么,斯坦福监狱实验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71年夏天,津巴多的心理学研究团队,着手开始了这项实验的准备工作。

他们先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里,模拟建造了一座小型监狱,审讯室、监舍、探监室、放风场所、铁丝网、探照灯、监控设备等一应俱全。

然后,津巴多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征集志愿者的告示,承诺给与参加试验的志愿者,每日15美元的高额报酬,并明确告知参与时间为两周。

津巴多团队一共接到了70个大学生志愿者的申请。经过严格的筛选,剔除了那些有身体残疾、心理问题、犯罪或吸毒前科的人后,津巴多留下了其中的24人。

津巴多将选中的24人通过随机的方式分成了两组,每组9名狱警,9名罪犯和各组3名替补成员。在分组完成后,志愿者们意犹未尽地各自回到家里。

第二天早上,凡是饰演“囚犯”角色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呼啸而来的警车“逮捕”了,送到了监狱里。通过照相、录入指纹、扒光衣服、消毒处理、戴上脚镣手铐后,被投入了监舍。

狱警们则身着警服,手持警棍和警哨,带着墨镜,为每一位囚犯发放编号。至此以后,囚犯们的身份就被一个个数字所代替了。

实验开始的当天晚上,津巴多为了让志愿者们尽快融入角色,在凌晨两点,组织狱警粗暴地叫醒了囚犯们。除了让他们不间断的重复自己的号码外,还罚做俯卧撑,被狱警大声呵斥,肆意辱骂等。

(实验中的角色,图取其意)

当初刚进来时,大家都接受自己的角色,配合做事。

但是,第二天清晨,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囚犯们开始反抗,不但集体拒绝执行命令,还嘲笑狱警。甚至个别囚犯,还和狱警还发生了肢体接触。

狱警们想出了一个镇压的对策,决定将囚犯们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这一做法,不但激化了囚犯和狱警的矛盾,还分化了囚犯联盟阵线,削弱了他们的力量。

紧接着,狱警们开始了对囚犯们的虐待。

他们对囚犯随意辱骂,禁止上厕所,只能拉在监舍里的便桶里,导致囚室臭气熏天。狱警们还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光囚犯身上的衣服让他们跳舞,命令囚犯徒手清洗马桶,甚至将囚犯们四肢捆绑,做各种奇怪而搞笑的动作,用以取乐。

至此,狱警的扮演者们已全部进入了角色,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对囚犯进行身心的虐待。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津巴多本人似乎也沉醉其中,逍遥快活地履行着典狱长的职责。

终于,有人不堪忍受折磨,要求退出。一个编号为6812的囚犯啼哭着,反复要求终止实验,但津巴多却认为他是伪装出来的,还和他进行了多次沟通。在确认6812已接近崩溃后,津巴多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离开了监狱。

实验进入到了第四天,津巴多允许家属进来探监。但整个探监过程完全按照真正监狱的模式进行,不但严格控制时间,还有专人监视。

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囚犯也对家属提出了放弃的想法,但家属们都认为是实验者吃不了苦头,鼓励他们坚持下来,并没有家属对津巴多的做法提出异议。

​(被虐待的囚犯,图取其意)

这一天,津巴多还开放了监舍,接待了近50人的参观队伍,也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实验到了第5天,狱卒们显得更加专横跋扈。他们捉弄囚犯,镇压暴动,随意使用暴力,终于酿成了流血事件。而这时的囚犯们则表现得逆来顺受,出现了严重郁抑,情绪失控乃至思维紊乱的现象。

津巴多甚至发现,平常温文尔雅的大学生,在穿上狱警的制服之后,就变得咄咄逼人专横残忍。而平常个性尖锐,性格火爆的学生,在进入囚犯的角色后,反而消极屈服丧失了自我。

直到一位大学教授斯蒂娜的出现,才发现了实验者们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她大声地提醒津巴多,这些人都是你的学生,并非什么囚犯或看守。

津巴多终于醒了过来,叫停了实验,原本计划14天的实验,在第6天被停止了。

其后,津巴多对参与者都进行了心理干预和治疗,以确保这些人从阴影中走出来。

6天的实验虽然短暂,但津巴多在后来,还是根据实验过程写了一本名叫《路法西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的书。

直到现在,津巴多每每想起这项实验,仍然心有余悸。

(参考资料:《斯坦福监狱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