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头条号:AS国际建筑与空间,私信回复“资料”,即可免费获得大于10G的SU模型图

斯大林七姐妹”是八九十年代在俄罗斯的英国移民给莫斯科的摩天大楼(在俄语里被称为Vysotki,意为高层塔楼)起的名字。相比较于他们原本的名字,他们更喜欢给这些著名的地点一些有魅力的英文名字。

这些建筑是在斯大林时代的晚期(1947-1953)建造的,这些建筑风格是俄罗斯巴洛克和哥特式的结合体,并参考了一些美国摩天楼的设计。

▲斯大林七姐妹(请恕我已经分辨不出来了)

第一个苏联的摩天大楼项目,苏维埃宫的建造被纳粹德国1941年的入侵打断了,那时他的钢结构被拆除,用来加固莫斯科的环形防御工事,整个项目都被废弃了。

至今仍旧存活在图纸之中的苏维埃宫

1947年到1956年间,Boris Iofan为这个项目提出了6个新的方案,并且也提出了规模稍小的Vorobyovy Gory的方案,但随后这些方案都被否决了。

1946年,斯大林的个人想法转变了,他要建造Vysoltki,即一系列的规模合理的摩天大楼而不是玷污第三国际的名声(因为苏维埃宫原本将给用于第三国际)。

苏维埃宫效果图

正如Nikita Khrushchev回忆斯大林的讲话时说到的:“我们赢得了战争,外国人将来到莫斯科参观,可我们连摩天大楼都没有,不过是个无精打采的首都,如果他们把莫斯科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相比较,这将会是一个对我们道德上的谴责。”

基督救世主大教堂,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

于是他打算再建造几座与苏维埃宫成众星拱月之势的摩天大楼,即后来的“斯大林七姐妹”。她们分别是莫斯科大学主楼、乌克兰酒店、列宁格勒酒店、外交部大楼、重工业部大楼、文化人公寓和艺术家公寓。

这些建筑有着相似的古典主义外表:裙楼如阶,高塔入云;气势磅礴,装饰华美;危乎高哉,不怒自威。还有着共同的灵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苏联建筑界的圭臬,即用建筑来表现社会主义思想,以共产主义的目标和意义来教育人民。(然而即使对于苏联建筑师,也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

这些建筑被称为斯大林式建筑,也有人戏称斯大林哥特或者插满蜡烛的蛋糕。她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每一座都有自己的故事。

莫斯科大学主楼

竣工于1953年9月,是七姐妹中最出名的。主楼位于莫斯科西南的列宁山上,是俯览莫斯科风景的好地方。她的设计师正是苏维埃宫之父——鲍里斯.约凡,而其修建者则是14290名德国战俘。英雄般的建筑、史诗般的结构、无与伦比的辉煌,让人叹为观止。

莫斯科大学的主楼高240米,共33层、三万多间房间,当年的工程耗资约2亿美金。是1990年之前的欧洲最高建筑,也是当今世界最高的教学楼。

主楼的前方竖立着俄罗斯著名学者科学家、莫斯科大学创始人罗蒙诺索夫的塑像,莫斯科大学于1755年创办,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乌克兰饭店

乌克兰饭店高198米,34层楼,是七姐妹中第二高的建筑,于1957年开业,于1957年开业,建成时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酒店,到目前为止也是欧洲最高的酒店。

因为乌克兰是前苏联的粮仓,所以只要和乌克兰有关的建筑,设计上都被赋予了麦穗的元素,例如乌克兰饭店、基辅火车站、基辅地铁站等,不知道苏联时期的乌克兰人是否为此感到自豪?

它还曾是苏联外交部的主要迎宾馆,不过现在成了名为雷迪森的四星级酒店。酒店的逃生系统也很特别:出现紧急情况时,一个弹性软皮袋将自动顺着大楼外墙溜下去,让10个人逃出生天。

乌克兰饭店亭亭玉立于莫斯科河畔,一直陪伴着对岸的 “白宫”(俄政府大楼),见证了炮击白宫,也见证了俄罗斯的重生。她也从青春少女,变成了沧桑老妪。

列宁格勒饭店

最苗条的列宁格勒饭店则成了讽刺的存在。这座酒店在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几年里,被希尔顿集团收入囊中,并改名为“希尔顿莫斯科列宁格勒酒店”——"列宁格勒"都已改回“圣彼得堡”,这座酒店却要顶着苏美合璧的尴尬名字继续经营,不知列宁同志会作何感想。

希尔顿酒店集团很聪明,在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几年里,相继以低价收购了很多这样具有千套客房的大酒店。

外交部大楼

外交部大楼高172米,27层,建于1948~1953年,现在仍然是俄联邦外交部的所在地,外交部大楼的外立面是由一系列立柱装饰的浅色石材构成的,据说灵感来自于纽约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内饰由华丽的石材和金属装饰。

这座建筑的顶部原为平式结构,并不像其他六座斯大林式建筑逐渐向上加速的增高,相反,它是向上逐渐减速的。这样的设计显示出了内敛、沉稳的形态,忽略了人们在地上仰望大楼的透视效果,再加上纵向元素的突出设计,仰望起来让人觉得此建筑异常威猛!

然而1952年斯大林莅临视察时,却很不满意——外表与外交部的职能特征不符。他当场决定,在这座建筑上加一个尖塔,以此来体现大国风范。建筑师们只好照办,外交部大楼从“平稳型”变成了“进攻型”。

不知外交部大楼是常年得不到清洗还是装饰用的石材时间长了会老化,外形看上去有些脏,但却显得更沧桑了。好像一个留着胡子茬儿的俄国老人。

重工业部大楼

在苏联时代,毫无疑问,重工业不仅是国家的一切,也是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依靠(建国初期派到我国援建的苏联专家,大部分都是重工业领域里的工程师)。 因为一个道理:重工业和军事是划等号的。

重工业部大楼主体建筑11层高,拥有一个尖塔,总高133米,24层,建有一个通往地铁站的隧道,坐落在莱蒙托夫广场上,盖这座建筑的地方以前正是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的出生地,在建筑内部的庭院内,有莱蒙托夫的雕像。这座建筑的中央部分是办公区,两侧的配楼则是住宅。

据说,这座庞然大物在建筑的时候故意歪斜,当冻土融化的时候,整个建筑就归于水平,而矫正误差的方法则是通过浇热水来加热土壤。

文化人公寓

文化人公寓高160米、22层、452套公寓,住在文化人公寓的不只是学者,更多是政界要人。而为公寓的建成立下汗马功劳的也不是德国战俘,而是政治犯。

1950年,在莫斯科新一轮的城市规划方案中,政府决定在莫斯科大学、外交部大楼、文化人公寓的尖顶上加上红星。

艺术家公寓

艺术家公寓原名为劳动模范公寓,主塔有32层,高176米,常规钢架结构,带有一个六角形的裙楼,尽管这个楼不是特别高或者特别大,五层的收敛结构使得整个建筑显得非常雄伟。

整个建筑包含一个9层高的,面向莫斯科河的裙楼,在1940年建成,属于早期严肃斯大林主义风格,用陶瓷面砖做外立面,带有一个12层高的哥特式尖顶,主要是许多苏联艺术家的住所,著名的乌兰诺娃同志就曾住在这里,她的公寓现在被当做博物馆。在二战结束时,裙楼被用于集体宿舍,而不是计划中的高级公寓。

赫鲁晓夫不仅结果了苏维埃宫,也叫停了斯大林式建筑的营造,连苏维埃建筑学会都废除了。但这股风早已吹遍了革命伙伴的家。东柏林的卡尔马克思大道、布加勒斯特的出版大厦、华沙科学文化宫、基辅的托尔斯泰广场,都是斯大林建筑风格的遗作。

北京“十大建筑”大都有苏联烙印:军博是地道的斯大林式建筑,北京火车站则用民族的大屋顶替换了尖顶。沈阳、哈尔滨、上海、昆明都不乏斯大林式大楼,穿梭其间令人感叹。但在高度和体量上远远不及(最高的军博高度为94.47米)。

北京军事博物馆

北京展览馆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如今的莫斯科的斯大林式建筑糅合在现代建筑之中,透过它们,或许能一窥那个强势的年代。

苏联已经倒下,这些凝聚了意识形态却已有些斑驳的建筑却仍矗立在俄罗斯的严冬里,奏出无言的石头交响乐,诉说着从前的故事。

-END-

对作品有任何想了解或疑问可联系顾问老师: vx:17343150270

公开课 | UCL 城市设计专业:基于生物智能计算的“非人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