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寺塔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东岩山报恩寺内,建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7),塔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9平方米。1996年,报恩寺塔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月16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报恩寺塔名列其中。

资料显示,报恩寺塔为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塔,造型古朴浑厚,是东南地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标尺。同时,报恩寺塔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东南地区的传播与兴盛,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佛塔建筑、宗教文化、雕刻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莆田市荔城区东岩山山麓,有一清静洗尘之处,名曰东山报恩寺。

报恩寺

报恩寺始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寺院隐于闹市,南面斜坡开阔,四周林木葱郁,环境清幽。迈入山门,凉风徐徐,大院内左右各矗立着一株百年龙眼树。

穿过天王殿,沿一侧石阶拾级而上,大约20步便可看到报恩寺塔。报恩寺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与观音殿间的中轴线上,为三层八角楼阁式石塔。边长4.4米,须弥座高1.2米,塔身通高约13米,由米色花岗岩砌就,底部及檐角位置多处风化斑驳,呈青灰色,质感沧桑,岁月可鉴。

宋《营造法式》里介绍,“宋式须弥座仿木构意向明显,纤细俏巧,构造主次分明”,样式相较明清的须弥座更为灵活。走近细看,报恩寺塔须弥座束腰上有37处云状壶门,内各绘有一只奔狮浮雕,体态健美,栩栩如生。束腰下层合莲上饰卷草纹样,牙脚、罨牙均覆莲一周。

往上看,塔身各层叠涩出檐。每层四面开拱门,第一层塔门两旁各置一浅龛,内浮雕金刚武士身披甲胄拄剑而立,造像饱满生动、线条粗犷有力,形象雄伟,颇具隋唐风格。

塔身内景

进入塔身内部,空间并不大,却给人一种空灵之感。底层塔室内壁嵌石级上通至第二层,室顶作藻井式样。报恩寺塔墙薄而塔身空,门洞大而整塔重量轻,使塔身稳定地竖立在塔基上,重心低下。塔墙内外都托出三层悬臂,以牢固地承载塔檐和上层塔墙。从力学上看,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增加塔体的抗力和稳定性,也从侧面解释了塔身至今完好无损的原因。

再看外部,塔檐和攒尖塔顶仿砖瓦刻饰,造型优美而负势竞上,塔顶的相轮塔刹以8根铁链固定于塔顶角檐脊上,顶层八角檐脊上置镇塔石佛1尊。

历史上,莆田曾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有史料记载的共有7次。近千年来,报恩寺塔历经多次强震冲击、风霜雨露侵蚀,但整体依然没有受损,不歪不倒、保存完好,充分证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工艺之高妙。

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报恩寺塔似乎一夜走红,不少市民慕名前来,采访期间,记者便遇到三批访客。

游客增加是否会让这座沉寂已久的千年古塔吃不消?

须弥座及后期修复的栏楯

报恩寺负责人释明祀告诉记者,报恩寺长期对外开放参观。早期,确实有不少游客肆意攀登报恩寺塔,沿内部石阶向上,在塔身上刻画涂鸦,加之孩童在内追逐打闹,埋下安全隐患。因此,1999年,寺方将石阶以铁制护栏封锁,自那以后,游客只能在塔内一层参观。

资料显示,历史上报恩寺及报恩寺塔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重修,分别是元皇庆二年(1313)和明洪武二十年(1387)。

新中国成立后,报恩寺塔也曾遭肆意破坏,檐脊上的不少石像丢失,下落不明,塔周的栏楯残败不堪、七零八落。

据释明祀回忆,报恩寺塔最近一次修缮是在1985年。

当年,释明祀的师父释悟丹得知报恩寺塔遭破坏的情况,身在马来西亚的他毅然决定返回国内,接管报恩寺。他带了大量资金回国,对报恩寺塔的外围栏楯进行修缮,同时也对报恩寺做了简单的修葺,目前所见的院内两侧红砖檐廊就是当时一并修建的。

修旧如旧,这是古建筑重修的根本原则。“除了断裂的栏楯,其他部分都保持原样,未曾干涉。”释明祀说,当时寺里找来施工人员,用最接近报恩寺塔本体的大青石作为修复栏楯的材料,对裂缝灌了水泥浆,使栏楯得以加固。

(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记者:陈汉儿/文 通讯员:许武/图 编辑: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