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街主要展示了广府民系的建筑和生活场景。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镬耳封火山墙,是广府建筑的特色之一,从侧面看,墙呈上下起伏的弧线,中央高两边低,就像古代的官帽一样,所以最开始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资格采用这样的建筑风格。 镬耳山墙一方面可以用来防火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遮阴。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蜡像场景

一、拜干爹蜡像场景

北方人说是认干爹干妈,在广东地区叫契爷契妈,民间很普遍的习俗之一。旧时因医学不发达,家里人怕小儿多病不好养活,希望过契给财富宏厚或体力劳动者作干爹,以托赖干爹的“粗命”使小孩身壮力健;干妈在当天还穿上红裙子,代表对干儿子视如己出。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二、嫁娶蜡像场景

古代的婚姻中有许多繁琐的程序,例如我们所说的“三书六礼”等等,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马虎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消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三、包粽蜡像场景

端午包粽子习俗,从北方中原传至岭南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带,赛龙舟和吃粽子与中原是一样的。

在岭南地区,农历的五月初二至初四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有过节的气氛。各村龙船出水,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盛着粽子、猪肉、生鸡、鸡蛋、生果、烧酒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她们还会用五色丝线编织出一个个手艺精致的香包。香包里面装着檀香粉、花椒、八角、雄黄等香料和中药,送给孩子们挂在身上以防炎夏的疫气。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四、炸煎堆蜡像场景

煎堆是岭南著名的小吃之一,更是广东人过年过节探亲访友的佳品。展柜里面都是一些包煎堆的材料,有爆谷,有芝麻,有面粉,还有椰丝等等。

煎堆的特点就是烧开油炸,就会越滚越大,金黄金黄,所以很多广东人还会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圆圆的煎堆,还象征团圆,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做煎堆的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四、自梳女蜡像馆

过去珠三角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自梳女是封建社会下兴起的产物,当时有些女性为了反对家庭的包办婚姻,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这些习俗在封建礼法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一些有经济自立能力的女性终生不嫁,独立或结相知,与姐妹结伴生活。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自疏女”也叫做“姑婆”,她们居住的房屋就叫作“姑婆屋”。姑婆独自生活,自食其力,不靠父母弟兄,自己耕种、纺织、刺绣、打渔为生。有些自梳女也结成姐妹住在一块,互相帮持,互结金兰。她们会合资建“姑婆屋”,在晚年她们大多会有一些积蓄可以供她们养老之用。她们是不是有点现代单身女贵族的感觉,也称得上是以前的“女强人”了。

文化展馆

一、茶店展馆

饮茶始于中国,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叶最初是作为药用使用的,采摘生叶煎服。到了明代,才发展成为我们现在常用的茶叶冲泡饮用的方法。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前廊采用小场景展示制作茶叶过程:采青、萎凋、做青、杀菁、柔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杀青是制作茶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杀青时要让锅保持220-260度的高温,把经过做青的茶叶放在锅里,进行快速的翻炒来巩固茶的品质,还可以让茶叶在做青之后,发酵形成新的芳香成份。

二、补钉瓷器展馆

焗瓷,就是将不小心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将瓷器重新修复起来的技术。

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用布条之类的东西捆绑好,准备修补。第二步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第三步用金刚钻打孔,金刚钻是长十公分的钻杆,这一步是对焗瓷人最大的考验。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条件来计算,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最后,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整个焗瓷过程就完成了,看似简单,实际上想要修复好一件瓷器,需要手艺人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打磨,琢磨的耐心。

三、童真岁月展馆

当时的年代,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室、没有游乐场、没有超人、也没有萝莉。对于那个年代的人的童年,展厅里面所展示的各式各样的玩具,便成了他们儿时休闲娱乐的首选!无论你的童年是或者不是那个年代的,都来看看,了解下这些或许已经绝迹的儿时回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大厅展示的玩具大多是我们的前辈们童年时候亲手制作的。例如女孩子喜欢的皮筋、沙包还有竹蜻蜓等等,男孩子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些小手枪和弹弓了,有用木制的、有用铁丝制成的、还有纸制的,做这些小玩意也是要花了不少心思的。

四、农具展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农具的不断演变,对古代农业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生产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农具,而农具的变迁也经历了一个长久的过程。

故乡里农具展馆,收集了一批清代末期至上世纪80年代常用的农具,分别有最古老的打禾桶、手摇水车、脱谷机、压面机、脚踏水车、镰刀等各式各样的农具。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五、故乡照相展馆

早些年相机不普及,照相方式单一。因而对普通百姓来说,到照相馆拍照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除了工作证件照外,生日留影、全家福,这些都是当年照相馆的热门业务。照相馆的发展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改革的变迁与社会发展,也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里面展示了60多部不同年代、不同款式的照相机。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