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景德镇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比作是一张巨大的乐谱,那么古窑民俗博览区就是这张乐谱上的一个小小的音符这。里集中再现了瓷都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被人们誉为最具中华神韵的陶瓷文化景区。


从景区大门进入,景区内环境有江南小乡的别致风情,里面绿树成荫,还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景区内很卫生整洁,我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手工制瓷作坊。


我脚下的这条路又称“古窑柴路”。路边装饰了烧窑用的松木块,堆积了像房屋似的“窑柴堆”,古窑风貌先声夺人。这里是一座小山包,松柏毛竹遮天蔽日格外凉爽,镶嵌着青花瓷片的“访窑古道”两旁,树立着一块块“竹简”,一步步介绍着古老的陶瓷制作工艺。


北看故宫,南访古窑。说起景德镇和陶瓷,就不得不提起古窑。景德镇千年制瓷窑火不断,真是观千年制瓷传承文化脉络,尽在景德镇古窑。


这个地方无时无刻都在诉说着景德镇陶瓷的辉煌荣耀,光是历代的窑就够数了——宋代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明代的葫芦窑、清代的镇窑等等。


其中,“作坊”也称为“坯坊”,是瓷器的生产车间。根据瓷器坯胎品类的不同,可分为圆器作坊和琢器作坊。圆器作坊由正间、廒间、泥房和小院组成。


整个作坊坐北朝南,采用庭院式建筑,光照充分,有利于泥坯的干燥;晒架塘集承天上的雨水,可以来淘洗瓷土和调节上面泥坯的湿度,减少或消除成品瓷出现的裂纹。


这里有一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坚守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坚持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线,经过繁琐的72道工序后,一捧普通的瓷土会变幻成惊艳的瓷器,“一根木棍搅动千年,一门手艺养活一城人”。


这些一辈子献身瓷业的老师傅们正在给大家展示传统手工制瓷的全过程:从揉泥巴开始,接着是拉坯。旋转的辘轳车托盘上,“手随泥走,泥随手变”,瓷泥在工匠师傅的手下逐步成型,碗的大小、厚薄全靠师傅的手感。


这些肩负传统技艺的老艺人,几十年如一日,一笔一划,一转一磨,甚至一辈子只做一道工序,而练成这门工序可能需要十年。


民间艺术家们有的在薄如蝉翼的瓷片上仔细的描出花纹,而有人在坯上雕刻出复杂的吉祥图案甚至做出镂空的效果,这“指尖上的舞蹈”,令人叹为观止。


景德镇制瓷窑炉经历了从宋元时期的龙窑、馒头窑到明代的葫芦窑,再到清代的蛋形窑(镇窑)的发展历程,还有明清御窑厂的所谓青窑等等。


历代窑炉以各自不同的型制特点和烧成技艺,烧制出了景德镇不同时代的陶瓷精品,可谓“各领风骚数百年”,共同炼就了瓷都的千年辉煌。


漫步于古窑民俗博览区,就进入了瓷的世界,满眼皆是青花瓷啊!地上的、地下的、河里的、渠里的……瓷灯、瓷柱、瓷画、瓷字、瓷指示牌、瓷垃圾桶……就连卫生间也都用青花瓷装点,奢侈啊。


景德镇古窑有著名的四大名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玲珑瓷、粉彩瓷,最爱的青花瓷,被称为“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蓝白分明,优雅宁静。


青花瓷是一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坯上进行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器。其特点为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


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体积最大,烧柴最多的一座古窑:镇窑,镇窑窑场占地约800平方米,镇窑窑房长40余米,宽19米,分上下二层,窑体呈鸭蛋形,俗称鸭蛋窑。


窑体长18米,高5。6米,烟囱高16米,每次能烧2万至3万件瓷器,要用大约7万至8万斤松木。它是烧制特色传统瓷,尤其是烧制颜色釉瓷最合适的窑炉。它也荣获“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今天的景德镇古窑默默复原着美之极致:手工制瓷。景德镇古窑的制瓷技艺,印证了“五行相生”的哲学。


为了挖掘、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景德镇歌舞乐团于1985年研制成功以瓷盘为主要材料的新型打击乐器。从90年代开始,又研制出瓷笛、瓷萧等,初步形成了一套瓷系列乐器,世界上第一支瓷乐队应运而生。


昌江水蜿蜒而过,高岭土细腻而白,群山环抱,松树林立,是柴窑必不可少的上等燃料;一件件作品,历经这熊熊窑火方能成就;神器出窑,让世人惊叹;金木水火土,隐含着中国瓷器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