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上书屋,它坐落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下石村,一个几乎被外界遗忘的闽南老村落。如今书屋不仅成了连接溪水两岸村民往来的交通桥梁,更是让人打开眼界的求知解惑之所。“桥上书屋”是中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带领他的学生,在下石村两座乾隆年间的土楼之间架起的 一个桥上的希望小学。
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桥上书屋就在土楼之间。
从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住宅形式,可以读取到客家聚落历史上的宗族中心文化,强烈的内向防御性,和颠沛流离的往事。这种内向的传统文化积淀给整个村留下了安静的韵味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其影响下整个下石村村落形成了每户封闭独立的格局。住宅之间的场地往往是泥地,平时难以落脚,整个乡村的社区缺乏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场所。一座小学或许可以为优化这种原发的空间系统带来契机。“一座桥”,这个地段给建筑师带来最初的灵感:“一座跨越溪水连接两个土楼的桥。”
小学只有两个班,功能非常简单: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小图书馆,一个小便利店。建筑师将三个功能块全部安置在桥上,教室单侧的走廊通向中间的图书馆,两个教室在两端,分别朝向两个土楼。
教室端头分别设计为转门和推拉门,使端墙外在课余时间成为两个可以为住民服务的舞台。上课时用作黑板和讲台,放学期间村里则在此举行木偶戏等表演性质的公众活动。建筑从功能和形式语言上为两座土楼创造了连接,同时也联系并重新组织了周边的空地,为村落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广场,广场一边是圆形的带有粗糙痕迹的土楼,另一边是精致简练的舞台,对话双方的强烈对比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张力。每逢傍晚和夜里,这里就聚集了村里自发活动的人群。
整个建筑采取钢桁架结构,桁架内部的整体空间作为主要的教室用途,两个教室中间设置公共空间。教室外侧设置走道,在教室和表皮之间增加一道视觉通廊。外表面采用10×15×20的木条格栅,用钢龙骨固定。如薄纱一般的表皮处理使室内的视线与行人之间不发生干扰,同时远处溪水的风景又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到室内。
下部用钢丝悬吊过河的公共桥梁,桥梁为Z字折线形,避开对两个端头广场的空间冲突,刻意避开了正对广场的方向。没有“表演性”的体量和炫技式的细节,建筑师用朴素的语言保持着他一贯的简洁和优雅。平实的现代技术语言对诗意空间的表述使整个建筑在当地创造了恰当的空间对比,形成了宜人而又令人激动的气氛。
桥上书屋,获得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之一的“阿迦汗”建筑奖,是世界建筑奇葩。世界最著名建筑奖之一“2010年阿迦汗建筑奖”24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揭晓,包括中国福建省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的“桥上书屋”等在内的五座建筑获此殊荣。
阿迦汗建筑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奖之一,每三年颁发一次。著名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耶路撒冷老城复兴项目和马来西亚双峰塔等建筑都曾获得此奖。在2010年的阿迦汗建筑艺术奖中有19件作品荣获提名,其中包括土耳其的纺织厂,中国的桥上小学,沙特阿拉伯的湿地项目等,这些项目将一同竞争最后荣誉。最终的获奖作品将于2010年10月在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予以公布。
2012年6月获世界级荣誉,被英国《卫报》评为全球8大环保建筑之一,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