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的藏地除了位于川西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外,还有一个藏区是位于川北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格尔底寺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与甘肃甘南郎木寺镇的分界处,郎木寺镇是甘肃省和四川省交接处的居民点,也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
一条宽不足2米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清澈见底的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是色止寺,属于甘肃碌曲县,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
一条小溪既是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经过一个小桥就到了四川的格尔底寺。从纳摩大峡谷发源的白龙江,自源头流过约500米,即与支流桑溪河交汇,便成了白龙江,其实在我看来它就是一条小河,既然当地人们称作江,那就叫江吧。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位美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一住就是十几年,他穿着藏袍戴狐狸帽,他跟当地藏族牧民一样,骑着马去放牧,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打滚,喝着清冽的青稞酒,在冬天里骑马去打猎。十几年,他的传教并不成功,但是这里久远历史民族的生活、神奇的传说、秀美的山川以及豪放粗犷的民风,在他心中却永远定格。他将耳闻目睹记之于笔下,最后,写成了一本英文书《Tibetlife》,正是这本书的传播,带来了五湖四海的背包客。
格尔底寺就在这个神奇的地方,它是四川阿坝地区格鲁派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辖有18座分寺,现有僧人500人左右。
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是这儿的主流。一年四季,南北对望的两大寺院佛号长鸣,"煨桑"(敬神、祭典)的香烟袅袅,弥漫山川,气势恢宏的寺院佛塔与峻峭飘逸的清真寺宣礼塔并坐于小镇的蓝天下,其韵其味叫人联想到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让人感悟佛教文化的宽容谦让和两种宗教文化在世俗生活中求同存异的风采。
位于四川一侧的格尔底寺,地势比较开阔,站在山坡上,可以看见下面的格尔底寺寺庙建筑群。和一河相隔的甘肃色止寺相比,这里的寺庙没有那么豪华气派,其建筑风格也完全不同。格尔底寺和色止寺比起来,确实是相对破落一些,但是格尔底寺却更有一种原始的味道。格尔底寺建筑大多为银顶,显得比较简朴,因地势较低,几乎与镇上的民居混为一体。
清晨的格尔底寺,山坡上有明媚的草场,远处有俊美的山峰,宛如天宫仙境。
寺院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寺庙、白塔、僧人,传导出了浓浓的宗教气息。
格尔底寺有四个雄伟瑰丽的大殿,闻思院,也是主殿即大雄宝殿所在,;另外还有医学院、时轮殿和护法殿。
进大殿里转了一圈,但经堂内不能拍摄。有幸见到了制作好的坛城,因已封装在玻璃房子里,只拉开帘子看了一眼,制作真的好精美,可惜无法留下影像。所好的是后来在索格藏寺亲眼目睹了坛城的制作过程,还拍了照,了却了一份遗憾。
香炉内的青烟袅袅升起,弥漫在寺庙上空,为寺庙平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
大殿脚下,木瓦木楼的僧舍建于其中,随山势层层叠叠。
如果说大殿是皇宫,那么这些就是贫民窟。喇嘛们的住所和豪华的大殿是有很大差距的,毕竟佛和人是有差异的,大殿是佛的居所,木屋是人的住处。
对面就是甘肃的色止寺,与格尔底寺遥遥相望。
身着红僧衣的喇嘛们在木屋区时隐时现,旁边是一个几百年都不干涸的山泉。
格尔底寺的人文历史在藏区声名远播,至今寺内还供奉着该寺第五世活佛的肉身灵塔,据说这是所有藏传佛教寺院中唯一的拥有活佛肉身的寺院,而其他所有藏传佛教寺院只有佛骨舍利被供奉在灵塔内。肉身灵塔供奉在山顶上一座小院里,外表十分平淡,就像一户普通民居的院落。这是全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在每天的诵经声中护佑着信徒的平安吉祥。
据说格尔底寺曾有许多稀世宝物在文革期间被毁,如今五世格尔底活佛的肉身灵体就成了最珍贵的宝物。五世活佛出生于1681年,于1775年圆寂,享年74年。文革期间灵体被运到若尔盖县城,被几个信教群众发现后偷埋在县城的达龙沟山上。到1981年再挖出来时骨肉还有弹性,无丝毫损坏,后请回格尔底寺。民改前肉身灵体曾自然生长头发,寺内高僧大德们为其理发一次,从此再未生长。金粉抹面的肉体真身历经3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栩栩如生令海内外游客叹为观止。人的生命现象,是普天下最为神秘且难以透视的现象,五世活佛的肉身法体让多少追求科学与生命的人敬仰、膜拜。
这是格尔底寺唯一要验门票才能进去的地方。很奇怪的是只有游客才能进去看到五世格尔登活佛的法体,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我们可以进去瞻仰,而藏民们就只能在门外朝拜。
活佛的真身法体我这是第一次看到,面上虽涂了金粉,看上去却和真人没什么区别,尽管时光已过去了200多年,面容仍然如昔,极为奇特。我站在五世格尔登活佛的法体前,低头朝拜后默默的和活佛对视了好几分钟,不知何故,我的眼睛里竟涌满了泪水......
院外,虔诚的藏民们则用一个个长头表达心中无限的崇敬之情。
在寺庙,这些喇嘛们就是学生,每个人来寺庙都是为了学习,在经堂上课的“课间休息”时间,喇嘛们就到经堂外交流、学习,与我们的在校生是同样的状态。
就是在这样的僧舍里,居住着来此修行的500多位喇嘛。
山谷里的这座院子,是纳摩寺小学。
在格尔底寺深处,有个纳摩峡谷,沿着纳摩寺小学右边的路,绕过这个玛尼堆,就走进了纳摩峡谷。
纳摩峡谷,这里是白龙江的源头,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有了“达仓郎木寺”这个名字。
“达仓”在藏语里是“虎穴”的意思,“郎木”或者“纳摩”是仙女的意思。“虎穴仙女”是这里一处有名的景观。它座落在峡谷深处白龙江源头的一个溶洞里。这个溶洞据说早先居住着一只猛虎,相传是莲花生大师来此降妖驯服猛虎,并教化佛法,使猛虎成为善良的仙女化身。
溶洞里面有自然形成的钟乳岩石群,人必须弯腰才能钻进去。在溶洞里的最高处,可清晰看到一个钟乳石,像一尊坐着的女神,栩栩如生,藏民们把她看成是保护生灵、为民解除病魔的女神,经常前来磕头跪拜,祈求平安。当地人还喜欢用钟乳石上流下来滴水洗头,给孩子洗脸,并且在一块光滑明亮的石头上挨着肚皮来回磨擦,据说这样能消灾去病,尤其治胃肠病。
在虎穴仙女洞崖壁上还活灵活现的出现了几个虎爪印。
这里也真有个虎穴。
这是纳摩峡谷岩壁上的经文和壁画。据说此壁画是天然形成,因此倍受藏民们尊崇。
纳摩峡谷是白龙江的发源地,它是由五眼泉水慢慢汇聚而成了一条小溪。
峡谷内青松掩映、危岩耸峙。
纳摩峡谷是个非常合适的徒步线路,有时间的驴友尽可在那花上大半天时间好好走一走,定让你不会失望。我们因要赶着去看11:30的辩经,走了一小段就出来了。
到格尔底寺大经堂门口看辩经,也是游客们非常感兴趣的事情,虽说听不明白他们在辩些啥,但那个热闹场景就够吸引人的。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站在外面看看热闹也觉得蛮有意思的。
辩经,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荫下进行。在拉萨的色拉寺,我也曾看过一场精彩的辩经活动。
辩经者一般由较优秀的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
对辩。藏语称“作朗”。辩者为两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
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
正是因为如此,即使是不懂藏语的观众看辩经过程也不会觉得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近乎电视节目中饰演律师的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就让人大开眼界了。
这么一大群人挤在一起,旁观者也看不出谁找谁在辩。
辩到激烈时便手舞足蹈起来。
这一组辩的比较文明。
辩到其间,中间那位问者却一时发了懵。
这一位看似辩输了。
这两对在私下“切磋”。
这个立宗人很沉稳的应对着辩者。
我们作为外人,没资格参与,只能做个旁听生。
铁棒喇嘛一声令下,辩经结束,喇嘛们都涌进了经堂,广场上只留下了一只只僧靴。
这次来格尔底寺还有件事要办,就是要把去年拍的那些照片给每个人送去,我在寺区游览的同时还要找去年拍摄的那几个人。虽说盲目的找人不太容易,但还是有办法的,寺里没什么活动,我就在僧人居住区转悠,见到寺庙的喇嘛我就拿出照片来问,让他们协助我来寻找。
当我在寺区转悠时,遇到一个叫白尔吉的喇嘛,看到他汉语说的不错,我就和他聊了起来,让他陪着我一个一个去找照片上的人,他也非常乐意帮助我,最后帮我把照片上的人一一都找到了。由此,我认识了这个格尔底寺的喇嘛白尔吉,他也成了我在格尔底寺认识的第一个喇嘛朋友。
在藏区,想了解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最简单的途径就是结识喇嘛。因为他们是藏传佛教的传承人,也是藏区最有文化的群体,一般喇嘛都略通点汉语,比较容易沟通,直接和藏民沟通有时是比较困难的,边远地区的有些藏民几乎是一点汉话都不会说。
能在格尔底寺认识白尔吉我很高兴,小伙子是专门研究辩经的,正在准备考格西(相当于我们的博士),他的宿舍与我的藏族朋友龙柔当年的住处一样,除了一张能称之为床的东西之外,就全都是书了, 他们修行与学习的艰苦由此可见一斑。
在白尔吉的帮助下,经过一张张对照,终于把我拍摄的那些喇嘛都找到了。在藏区,喇嘛们能拍一张自己的照片并不是很容易,当把照片交到他们手里的时候,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我的心里也非常高兴。他们就常年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哪里有机会拍照呢?
格尔底寺不光有藏传寺庙,还有清真寺,这点在藏区是不多见的。因为这里居住着回民,因此,两寺同在也就是很正常的了,藏回两族的寺庙在此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