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烂番茄 系【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看娱乐热点深度解读,认准理娱君!

提起纪录片,BBC就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但2019年,一个来自中国的纪录片团队,带着自己的作品向BBC发起了挑战——这个团队,名叫SMG融媒体中心

而他们拍摄的纪录片,名为《水下·你未见的中国》

SMG是中国第一个这样的团队,也注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他们耗时3年时间,奔袭数万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超过200小时潜水拍摄,录制16000GB的4K素材,试图为国人揭开中国水下的神秘面纱。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可以坦言:我见过中国最神秘的水下世界。

1、千岛湖水下豪宅

很少有人知道千岛湖是怎么来的。

千岛湖并非自然形成,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截流,狮城(原杭州遂安县城)、贺城(原杭州淳安县城)的居民被迁移。

两座县城、周围的900多个村落、500余座古代路亭、115座古桥、13座祠堂、10座寺庙以及全长2千米的遂安城墙都深埋水底。

千岛湖的水下古建筑群,是至今为止留存最完整的。

狮城中悬挂圣旨的姚氏节孝牌坊,精雕细镂、古雅礼制,是中国水下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砖墙结构的牌坊,王氏为夫守寡50年的事迹被乾隆嘉奖,也被后世流传。

从精致的徽式建筑,雀替,斗拱,不难看到这个小镇曾经的繁华富庶。

而如今,它也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安静寂寞的留在水下,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者。

也许经年之后,子孙后代看着这些令人惊异的水下建筑,会慨然长叹:我们的祖先大概是灭绝于洪水泛滥吧……

一位摄影潜水爱好者胡建明,是淳安县人,自小在这两座古城的传说中长大,他不时就去潜水,看看60年前故乡的模样。

有次在探秘中,他擎着摄影机来到贺城水下,发现了一块牌匾:石峡书院

许多人不知道,这曾经是贺城最著名的书院,始建于南宋。

在历史上,石石峡书院曾出过3个状元,12次科举考试,就出了74位进士。

即便录取最高的明清科举考试,一年进士也才一百多人。唐宋时期更少,每年二三十人。

放在今天,石峡书院绝对比任何一所高中都称得上为重点。

历经八个月,胡建明甚至找到了曾经在石峡书院学习过的两位老人。这激起了他揭开历史、寻找故人的兴趣。

还有一次,胡建明发现了一座保存良好的房屋,从屋顶的天井可以直接进入屋内。

房屋很豪华,雕梁画栋,梯台楼阁应有尽有。

正堂之后还有一个楼梯,

上去能看到阁楼之上曾经的样子。

回过头,大门还在,门前有一块匾:山屏水带

他想为这些昔日的建筑找寻旧时的主人,这栋宅子放在现在,估计已经是超越千万价值的豪宅了。

可时间的力量如此强大,胡建明查阅县志,走访多处,

但没有人记得这是不是自己的家。

房子的主人或已经逝去,或已经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但胡建明没有停止脚步。

因为他觉得,只有被记起的每个细节,才能让这些冰冷的水下建筑,重新拥有温度。

2、河北水下长城

如果不是看到这部纪录片,我也不知道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还有在水下的部分。

原因,依旧是因为兴建大坝——不过无巧不成书,水下长城却因此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水下奇观。

无数外国的潜水爱好者,也不远万里来到河北,只为一睹其芳容。

但潜水总是危险和惊喜同行,一年前就有两位顶级潜水员,在这里发生意外。

由于糟糕的水下能见度,拍摄长城的过程并不顺利。

拍摄时潜水员在对面都互相看不到。

拍摄墙体的时候只能凑到很近。

摄制组还因此损失了一台相机。

不过下潜到8米,仍然可以看到长城老旧的城墙。

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围绕着这古老的建筑,看上去美丽而魔幻。

越往下潜,水温越低,自然光难以穿透,手电筒只能照亮眼前。

到处都是藻类,潜水员不得不选择上岸。

但摄制组决定,再拍一次,一定要拍到这个曾经见证中华民族光荣历史的世界奇迹。

八个月后,摄制组再赴河北。

这次,拍摄顺利,一下水就见到了城墙。

顺着城墙,很轻松就找到了第一座烽火台,

再往下30米处,见到了一个洞口,

进去后,原来是狭窄的马道,

穿过马道,城门,高台映入眼帘。

在水下伫立了40年,古朴雄伟和安静温婉在它身上浑然交织。

这段长城仿佛旧梦未醒的主人,静静地等待远客到访。

因为长城脚下的村庄当时是一起被淹没的,于是摄制组想要去看一看旧时的村庄。

经过四五次摸索,在水下40米处,摄影师看到了一座高墙,上面红色的语录,让曾经的历史仿佛在这一刻产生了交集。

“我们应该相信群众,相信党,这是两条基本的原理。”

时光在这里是静止的。

但当我看到岸边的村民看着这段视频激动得流下热泪的时候,才终于懂得:

看不见的是历史,看得见的,那才叫故乡。

3、种珊瑚的年轻人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种珊瑚

怎么种?为什么要种?

因为人。

跟澳洲大堡礁一样,中国南海海底的珊瑚,因为人为破坏和全球变暖等原因,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以前的覆盖率高达80%,如今却连10%都不到。

海底世界是否色彩斑斓,是评价它生态健康的最直观指标。

可南海大陆架地区,却色彩黯淡。

因为对大法螺的大量捕捞,长棘海星没有了天敌,它们啃食珊瑚,最终导致生态失衡。

要恢复珊瑚,恢复生态,怎么办?南海海洋研究院决定用笨办法:种。

种珊瑚不像种瓜种豆,不仅是体力活,还有生命危险。

第一步,打桩。

下潜到15米深,将钢筋桩打入海底。

挥锤需要克服水的阻力,人需要克服水的浮力,同时要小心水里的暗涌。

由于体力消耗大,平时一小时的氧气量,二十分钟就耗完了。

8个成年人一整天,才打桩20个。

第二步,放珊瑚树。

珊瑚树由PVC管子和浮球组成,每个高达7米。

一个桩一棵树,一棵树能种50颗珊瑚。浮球能够保证树是立起来的。

光把树种下,就要克服极大的阻力,这个比打桩难多了。

期间很多队员由于劳累过度,体力不支,上船呕吐。

第三步,挂上珊瑚苗。

这20颗珊瑚,他们整整忙了5天。

小珊瑚种好了,然后就静待他们慢慢长大。

珊瑚不比农作物,长起来很慢。

一年时间,珊瑚才能长这么大——

虽然个体不大,但让工作者们欣喜的是,围绕着它们,生命已经开始渐渐繁荣起来。

游动的鱼儿,微小的浮游生物,围绕着这些小珊瑚,欣欣向荣。

忙了两年,才种了100株珊瑚,对整个南海来说,杯水车薪。

张浴阳说,他希望这样的种子,以后能慢慢长大,恢复南海的珊瑚礁。

破坏永远比重建容易。

不夸张地说,《水下中国》展示了我们从未见过的中国的另一面。

有些美丽,有些迷人,有些让人憧憬,有些让人担忧。

但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就是中国的水下世界。

它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去守护,也需要我们每个普通人,去了解、认识和敬畏。

想看《水下·你未见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打开西瓜视频或今日头条,搜索「海洋日」即可观看。

1080P高清版本,惊艳你的眼球,荡涤你的心灵。

本文作者是作为“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而写,来今日头条,看更多娱乐深度好文~~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