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布垭风景区位于恩施市太阳河乡境内,总面积21平方公里, 土家语“梭布”为 “三个”,垭:垭口,梭布垭即三个垭口。经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的专家考证,石林由奥陶纪灰岩组成,形成于4.6亿年前,石林平均高度在10-40米。


黑色的石头,让人联想到四亿年前的海底世界。

来到梭布垭就是看石头的,这里的石头与众不同之处是纯一色的黑,即便是外行人,一看便知是海底的石头。抬眼望去奇峰怪石,有的形若苍鹰望日,有的神似仙女回眸,有的恰似龙争虎斗,有的酷肖莲花朵朵,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峥嵘雄奇,千般姿态,万种风情,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石头,把我带到了四亿年前,无边的海水使这一地区变得平阔无比,祥和安宁。可是海底却充满神话的色彩:各种鱼群在礁石间穿行、觅食、嬉戏;贝类趴在石头的角落里嘴巴一张一翕等待食物自投罗网;海参之类的软体动物慢吞吞的,从这块石头蠕动到另一块石头,把内脏吐出来躲避敌害……逍遥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不久沧海变成陆地,水被时间带走了,礁石留在原地历尽洪荒,阅遍古今。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像当初的海洋生物一样,穿行其间,敲碎寂寞问津另一种繁华,人们指点江山、欣赏美景、拍照留念。真是世事变化莫测,谁能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呢?


“溶纹”、“戴冠”景观是一大亮点。

梭布垭石林的地理形态为喀斯特沉积岩风貌,石头由于长年的的风雨侵蚀,形成“溶纹”、“戴冠”景观,狭缝秘境、化石古迹随处可见,堪称古地质博物馆。远远望去山岩像一个个的夹馅饼干累摞起来,坚硬结实的底盘上摆放相同的馅料,大小薄厚几近相同,层层叠起连成一片,又有裂隙分开,一丛一簇的石林形态大致相同又各有差异。站在几十米深的峡洞里,听着流水在脚下或暗河中淙淙流过的声音,仿佛又回到当初的海底世界,一条鳗鱼扭动着身躯,委蛇而来,倏而向上伸展,曼妙的身姿瞬间化作一根柱石,大头顶在石柱顶端形成:“戴冠”风貌。亿万年来静立不动,优雅窈窕,潇洒自如。


绿荫覆盖是梭布垭石林的又一特色。

梭布垭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高空俯瞰风景区若一只巨大的葫芦,四周翠屏环绕,群峰锦绣,动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色迷人,是“天然氧吧”。进入景区,植被在岩石间插针生长,只要有泥土就会有株植物生长。黑色的山石被绿植环抱,相互映衬,软硬相依,别有一番风致。几十米深的黑色的岩壁光滑湿润庄严肃穆,可是难以拒绝青苔的胡搅蛮缠,只能腾出一席之地任其生长,峥嵘的山石变得不再狰狞可怖,多了几分可亲可感。


有人说得好:“深藏不露万年修,十万梭布状千秋。”置身石林,幽谷禅境,让人顿生时空穿越之感,堪称天下奇观。走进梭布垭石林,就走进了一个固化的海底世界,走进了一个沉静的天地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