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白沙,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更有大量民国遗存值得寻访

说起白沙古镇,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云南丽江的那座纳西族古镇,然而这里要写的却是重庆长江边上的白沙古镇。

云南丽江白沙古镇,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


2022年春节的古镇自驾行,重游塘河古镇后,又顺便去了与之相邻的白沙古镇。这个古镇我过去尚未涉足过,这是第一次前往。

江津白沙古镇


白沙古镇,重庆市江津区下辖镇, 濒临长江,与塘河不同的是,直到今天,它仍是一座十分发达的城镇,在江津下属镇中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其长江水运码头的功能也没有消失。

白沙客运码头


白沙在东汉末年既有居民聚居,北宋建镇,至此以后逐渐兴旺,明代建水驿,1951年至1956年曾作为江津县政府驻地。


驾车进入白沙,感觉是进入了一座比较大的县城,车行好几公里,过了多处红绿灯,才到达我们在网上预订的酒店,这家酒店的规模和档次也不是一般镇所具备的,不禁对这座镇子刮目相看了。正巧在酒店房间里看到一本介绍白沙历史文化文物景点的宣传册,遂细细翻阅起来。据这本宣传册介绍,白沙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名头,不仅有悠久而繁华的历史,更是在民国时期有长足发展,尤其抗战阶段重庆成为陪都后,多个国家机构迁来此地,白沙又成为大后方区域性行政、经济、文化和援战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拥有众多抗战时期旧址,这更引起了我寻访的兴趣。

第二天一早匆匆吃罢早饭,就开始前往古镇老街游逛。游逛从朝天咀码头开始。这座码头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这里一直是白沙米、盐的重要输出港口。到了抗战时期,这里又作为长江上游以及抗战后方重要的战略运输港,曾经运送过大量的军事物资出川。

朝天咀码头


古镇老街东华街就是从朝天咀码头往左走的一条窄窄街道。东华街始建于明代,主街长达2000余米,街道用青石板铺就,两侧民居具有典型的川东传统建筑风格。东华街靠朝天咀码头一侧还能看到一排百余米长的吊脚楼,吊脚楼崖边支撑的砖柱或木柱高达二十余米,十分壮观,号称是全国最高的吊脚楼。从码头直上穿过中兴街就是另一条老街石坝街,石坝街完全是朝上攀登的石梯道,有数百米长。东华街和石坝街两侧的传统民居保存尚可,两条老街相比较,前者比较清静,居民较少,而后者人气较旺,更具有烟火气。

临江的老街东华街


东华街逼窄的石板路

清静的东华街

东华老街上唯一一家开门营业的杂货店

东华街吊脚楼


充满烟火气的石坝街

石坝街口买卖叶子烟的老者

石坝街长长的石梯步

石坝街幽深的小巷


老街区街区能够寻访到国民政府审计部、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国军总司令部驻川粮积处仓库、军政部第二陆军医院等一众抗战内迁机构的旧址。这些机构当时迁来白沙,借用民房办公事,一方面说明抗战年代条件的艰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白沙民众的慷慨无私。而白沙民众的爱国热情还不仅仅如此: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亦曾前来白沙演讲为抗战募捐,白沙民众当即捐款银元900多万,令冯玉祥十分感动。而在当地一所学校还曾举办过演唱抗日歌曲的万人大合唱活动。

国民政府审计部旧址

审计部旧址


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旧址


总司令部驻川粮积处仓库


第二陆军医院旧址

中兴街有一处夏公馆,名“徳庐”,是川军将领、抗战名将夏仲实先生的旧居。夏公馆建于1929年,坐南朝北2800平方米,为一楼一底土木石结构,三重堂四合院,拥有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走马转角楼。整个公馆布局严谨,设计巧妙,融合中西风格,颇有文物价值,是重庆市级文保单位。这次前往观瞻却未开放,留下遗憾。

夏公馆鸟瞰


夏公馆内庭(网络图)

关于夏公馆有一问题存疑:看导航,发现白沙另有一处夏仲实故居,位置在长江对岸,特意开车经过刚竣工的白沙长江大桥前往寻访,按导航走进一条村道,一段路后车无法再走,遂下车询问当地村民,先问夏仲实故居,村民不知,又改问夏公馆,村民方告知需要步行山路数百米,跨过成渝铁路才能到,不过公馆早已经被铁路工务段占有。

导航显示的另一处夏公馆,在长江对岸。

按村民指点前往,跨过铁路后终于在路基下山林中看到一处建筑,看院子外观的确是一处宅院。但大门紧闭,尝试敲门,居然有人开门。进入其中,不禁令人大失所望,院中老建筑已被拆除殆尽,另建了一栋二层水泥楼房,是铁路工段的职工宿舍。搞不明白的是白沙两处夏公馆主人是否都是夏仲实?或者眼下这处宅院主人另有其人?抑或是导航误标?但当地村民明确说是叫夏公馆的。这个问题希望有知道底细的当地朋友能够告知,不胜感激。

另一处夏公馆


白沙在清代至民国期间,其教育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有聚奎书院、江津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在此办学。

聚奎书院创办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川渝两地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书院,是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聚奎书院园林(网络图)

江津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由江津人吴太仁创办,吴为蔡元培学生,北大毕业后,于1932年回川推广“平民教育”工作,在江津白沙创办“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成为直接服务农村的实验基地,实验区以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为核心,招收农民入学,举办多期妇女实验班,以半农半读为培训形式,为当地普通民众的教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前面提到的抗战万人大合唱亦是在这所学校举办的。

江津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旧址(网络图)

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也曾于抗战期间由重庆迁来白沙,至1946年方迁回重庆。

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旧址(网络图)

以上三所学校都留有遗存,分别在现聚奎中学、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商学校校园之内,因疫情学校封闭管理不得入内,留下不小遗憾,只得从网上下载图片分享给朋友们了,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白沙古镇,的确是一座颇有内涵而又全无商业气息值得一游的古镇,您对上文介绍的内容感兴趣吗?是否计划前往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