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位于汝州城西30公里处,临汝镇西南方汝州、禹县交界处,今海拔320米。

上古炎黄时期的崆峒山“每于将旦之际,云气叆叆,如烟雨之相杂也”,山上珍花异草、希禽怪兽很多。此山上建有丹霞院及崆峒观,且山下有一洞。道教的十二金仙之首的广成子就在此山洞中修仙练道,他在活了1200岁后,在崆峒山留下两个大脚印后飞升。轩辕黄帝在位十九年时,曾从新郑出发,来此向广成子问至道之理。(《庄子有宥》记载:黄帝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见之,问以至道之要)。

广成子不但把长生的至道传授给黄帝,还把《阴阳经》奉献给黄帝。黄帝大喜,命乐队为广成子奏《钧天》之乐。(传说,今温泉镇西北的銮驾山就是黄帝住过的小山。温泉镇东北的均田村就是黄帝奏《钧天》之地)。崆峒山南边约两公里,即是广成泽,据《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记载:“广成泽又名广成苑,在州西40里,泽水出狼皋山北泽中,东南流入汝水,泽内水草丛生,鸟兽成群。”《读史方舆纪要》写道:“……山上有广成庙,下有广成城,汉广成苑盖亦因山以名也。”

广成泽周围百里,是东汉黄帝的三个游猎地之一。当时广一成泽树有椿、梧、柳、枫、杨等,鸟有鸥、鹭、鸳等,鱼有鲂、鲤等,兽有虎、熊、豹、狼等。《汝州志》记载:“九春三秋,天景晴丽,常有素雾自山岩起,须臾,粉堞青甃,弥亘数里,楼殿轇蔼,花木灿烂。数息间,雾势映漫,不复见矣”。可见当时的广成泽有多美。

据《后汉书》记载,汉明帝于公元59年(永平2年)、汉安帝于公元107年(永初元年)、汉顺帝于公元139年(永和四年)、汉桓帝于公元158年(延熹元年)和163年(延熹六年)、汉灵帝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都曾在广成苑巡猎和校猎。

汝州崆峒山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地,古籍上有很多记载,现给大家介绍几个。

据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记载:“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崆峒山在州西南,汉司马迁尝西游至此。相传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临洮。庄周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襄城(襄城县),登新郑之具茨而访大隗诸山,皆于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当为近 。”

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崆峒山”注解:“在河南临汝县西南六十里。唐汝州刺史卢贞碑:庄子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郑的具茨,访大隗,皆与此山相接壤,则此为近是。”

清,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盘旋而上,悬崖绝壑,石洞瀑布淙淙有声,为一郡之胜。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按《史记》云:黄帝披山道通 西至崆峒。其山在陕西,今据庄周所云,命驾于襄城之野,禹县近于襄城,或即在此地欤。

清,广张元方《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崆峒山在州西南,汉司马迁尝西游至此。相传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临洮。庄周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襄城(襄城县),登新郑之具茨而访大隗诸山,皆于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当为近。”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观,盘旋以上,悬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涧,淙淙振林木。崖巅有石洞,中有白犬,常游洞外,因号其冢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子庙及崆峒观,下有广成墓及城,即黄帝问道处。平凉、临洮各有崆峒山,各云广成子隐地。庄子言黄帝问道崆峒,遂言见大隗,迷于襄城之野,其为此山无疑”。

(民国)禹县志》:“按黄帝都于有熊,为今新郑。空同、具茨在禹、密、新三县之交,近于有熊,当即此山,而非陕西之崆峒明矣。

崆峒山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而且是古战场的遗迹。公元191年2月,董卓派东郡太守胡轸袭击驻扎在阳人聚的袁术和孙坚联军,当晚住在广成关(既今临汝镇西的虎掌洼),他的骑兵都督吕布和他不合,就捏造谎言说:“阳人贼兵已退,要赶紧占领这座空城”。胡轸信以为真,果然下令士兵连夜赶到阳人聚(阳人聚即今杨楼乡杨古城)。结果孙坚、袁术大军以待劳,迅速出击,孙坚亲自斩了胡轸的另一个骑兵都督华雄(和你知道的《三国演义》不一样吧)。

194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9纵25、26旅和国民党洛阳青年军26师1部在崆峒山南的唐沟激战。解放军一个突击班在唐沟村被敌人包围,他们凭借一家磨房与敌对持,打死打伤敌军多名,击毙敌军营长一名,。最后弹尽粮绝,战士们把枪砸碎,赤手空拳与敌肉搏。最后四人牺牲,七人被捕,敌人将七名战士的的手指压在石磨下,要他们讲出我军机密,但七名战士宁死不屈,直到被敌人残忍活埋。

还有在具茨山发现的石头上的无字天书,都说明崆峒山及附近地区都是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