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堰”,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
饱经风霜的石路
明清时期,老淮安曾是南北盐业集散地,大盐商南下运盐,返程便用江南之石压船至河下,无心插柳却筑就了千年古镇的道路基干。
“千米长街青石铺,万家商铺依两旁”。迈着轻盈的脚步,走在已有两千年历史的石头路上,两眼望着古色古香的小街,想象着古镇昔日风华,感受老淮安的气息保留在河下古镇,一息尚存。
幽长的石径,贯穿古镇南北,主要以花岗岩麻石铺就。这些长则数米短则几十公分的大石,是古镇最坚实的记忆,历经百年冲刷,凹凸之处述说着岁月的坎坷不平;时光镌刻在上面的车辙马迹,向无尽的远方绵延、伸展……
青砖碧瓦 时光停留
走进河下古镇,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深巷,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好似一位面容慈善的老人,娓娓讲述着老淮安城的当下和过往。
青色的檐、青色的墙,好像笼罩着整个春天青色的梦。
巷子里的人家仍旧保持着最本真的样子,门庭院落间,无一不充盈着古色古香的味道,廊棚长长,古弄深深,手捻一捧野花,亦品一杯清茶,信步闲庭,阳光满心,无酒亦醉。想就此滞留,赏小桥流水,尝一粥一饭,日子本就该如此清淡、悠然……
河下是古城淮安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风貌基本保存完好。
▲细心点,你还能发现上世纪中叶居民们留下的人文印记。
旧时消防 水龙局
明清时代的河下古镇是老淮安的重要商埠,全国各地的很多客商都聚居在这里,商人的园林星罗棋布,商铺林立,人居稠密,防御火灾非常重要。在古镇主干道上就有这么一处“花巷水龙局”。
水龙局是古代的消防大队,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是政府拨款建设,而是民间自发筹集资金成立的民间组织,水龙局的人员都是由本地的年轻劳力组成,采用排班制值守,只为守候一方百姓的安危。
那个年代,火灾频频发生。一旦发现有人家失火,男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到水龙局抬水龙。抬水龙不能说“抬龙”,只能说“请龙”。于是,人们总是一边快速向水龙局奔跑,一边大声地招呼大家“快去请龙、快去请龙!”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如今,设备精良的消防队早已承担起古镇消防任务,居民自发组织的救火队也成为过去,当年救火中立过显赫战功的水龙和装备,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陈列于此,作为印记,把那段历史展现在现代人们的眼前。
现在,河下古镇的消防工作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锐意进取,赢得多项荣誉,2016年11月荣获全国119消防奖先进集体的荣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岁月沉淀下的传统风味
“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岁月里,古镇保留下了许多传统风味。
▲历史上这里曾是盐运中心和江淮纲盐集散地,老卤大头菜便应运而生。
▲还有喝起来“呼噜呼噜”的辣汤。
▲咸鲜嫩滑、配料丰富的豆腐脑。
在这里,老淮安人还把面食做出了各种滋味各种形式。
▲搓成条再炸成一把一把的茶馓。
▲包上酥再放到烧饼炉里烤成的薄脆(方酥)。
▲用特殊模具将萝卜丝裹进面糊,炸得外酥里嫩的油端。
如果说大运河孕育了老淮安这座城市,那么随着漕运制度的产生和成熟,则让彼时老淮安这个运河城市日益青春和丰润。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那是怎样一种令人怀想的景象。商埠的吆喝声,官场的杯盏声,学府的朗朗读书声,锅碗瓢盆的市井声,热闹得令人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