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坝农场,位于景洪市境东南部,场区跨勐罕镇和景哈乡,场部设在勐罕镇。

中原蒙古族

勐罕镇

  • 隶属云南省景洪市,位于景洪市东南部,距市府所在地27公里,离西双版纳机场32公里,东接勐腊县勐仑镇,西、南与景哈乡隔江相望,北临基诺乡,是澜沧江黄金水道和西双版纳旅游东环线的重镇。
  • 总面积321.91平方公里,素有“东方明珠”、“孔雀羽翎”、“鱼米之乡”的美誉。
  • 截至2016年,勐罕镇全镇28761人,其中农业人口26860人,占93.3%,主要以傣族、哈尼族为主,其中傣族74.6%。截至2016年,勐罕镇下辖九个村,86个自然村。2016年,勐罕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14亿元。

历史沿革

  • 勐罕镇,傣语古名“勐达沙纳管”,后称“勐罕”,意为“铺卷白布供行走的地方”,别名“橄榄坝”。历为勐罕土司驻地。元属彻里府,明、清属车里宣慰使司。
  • 中原蒙古族
  • 1927年置勐罕区,又称橄榄坝区,属车里县。
  • 1953年为勐罕办事处,属版纳景洪。
  • 1958年为勐罕区,属景洪县。
  • 1969年建勐罕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置镇。
  • 2014年,勐罕镇辖区曼景匡、曼听、曼法、曼嘎俭、曼景、曼么、勐波、曼搭、曼累讷9个村,86个自然村。镇政府驻曼景匡村。
  • 勐罕镇地处东经100°52′-101°10′,北纬21°41′-21°57′,位于景洪市东南方向,东接勐腊县勐仑镇,西、南与景哈乡隔江相望,北临基诺乡,是澜沧江黄金水道和西双版纳旅游东环线的重镇。总面积321.91平方公里。
  • 勐罕镇境内地势平坦,坝区面积57平方公里(8.497万亩),占17.8%;山区面积264平方公里,占82.2%。
  • 中原蒙古族
  • 勐罕镇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最高海拔1438米,最低海拔480米,年平均气温21.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67.9毫米,雨季集中在6-9月,阳光充足,年均日照1800.2小时。
  • 勐罕镇辖区内有澜沧江、龙德湖、南哈河、南些河、南肯河、南回井河、温泉河等河流。
  • 截至2016年,勐罕镇耕地面积43204亩,其中水田37802亩,旱地5402亩。
  • 截至2016年,勐罕镇森林面积16.5万亩,森林覆盖率75%。
  • 勐罕镇辖区内有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0座,小坝塘3个,总蓄水量1778万立方米,辖区内有自来水厂两个,日均供水量约2500立方米以上。
  • 中原蒙古族

景哈哈尼族乡

  • 景哈哈尼族乡是景洪市两个民族乡之一,1984年5月从勐罕公社划分出来成立曼洪区,1988年2月区乡体改成立曼洪哈哈尼族乡,1990年乡政府搬迁至景哈村所在地,同时更名为景哈哈尼族乡。

历史沿革

  • 景哈乡原称为彻里路地。
  • 明隆庆四年(1570)名景哈,是土司制度下的一个勐级行政单位,属版纳景洪。
  • 清沿明制,设团正,归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之第四分局。
  • 民国18年(1992)属车里县之勐罕区辖。
  • 1953年1月,属版纳景洪勐罕办事处辖。
  • 1984年5月7日,从勐罕公社划出一、七两个大队和二、六、八等三个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建立曼洪区。
  • 中原蒙古族
  • 1988年2月,曼洪区改为曼洪哈尼族乡。1990年政府迁至景哈村附近,并更名为景哈哈尼族乡。
  • 至2005年,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706人,其中哈尼族占62%,傣族占27%,布朗族占1.4%,其他民族占9.6%,人口自然增长率6‰。
  • 景哈哈尼族乡是1984年5月从勐罕公社划分出来成立曼洪区,1988年2月区乡体改成立曼洪哈哈尼族乡,1990年乡政府搬迁至景哈村所在地,同时更名为景哈哈尼族乡。全乡辖景哈、莫南、坝那、戈牛、搭亥、土鲁6个村委会,49个村寨,驻有橄榄坝农场第三、第四作业区和10个市直属单位。
  • 中原蒙古族
  • 是景洪市唯一的哈尼族乡。地处市境东南部,距市府允景洪城陆路、水路分别为29公里和42公里。东隔澜沧江与勐腊县关累镇相望,西与勐龙、嘎洒两镇相连,南至南阿河中心河道为界与缅甸一衣带水,国境线长达34公里,北与勐罕镇毗邻,东南北三面被澜沧江、南阿河环抱形成狭长的葫芦岛状。
  • 辖区总面积398.8平方公里,山区面积达39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8.5%,仅有乡政府所在地周围面积为6平方公里平坝,占总面积的1.5%;是典型的山区乡。辖区境内平均海拔600余米,最高峰为卧马汉峰,海拔1470米,最低海拔为243号国界桩处(澜沧江与南阿汇流处),海拔为485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2.5℃,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5.4℃;年均日照1692.7小时;年均降雨量1336.6毫米;湿度80.82%,全年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5~10月为湿季)。
  • 已利用土地面积30万亩,占总面积的50%。森林覆盖率达77%。
  • 属澜沧江水系。全乡水资源拥有量为1.9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亿立方米。
  • 中原蒙古族

橄榄坝农场

  • 场部坐落在澜沧江北岸,海拔519米。所属各单位分布在平坝和丘陵山地。年平均气温22.4℃,年降雨量1311毫米,年均日照1692.7小时。场区植被以热带雨林、竹林和混交林为主。
  • 橄榄坝农场,位于景洪市境东南部,场区跨勐罕镇和景哈乡,东连基诺乡,南接缅甸,西邻南联山,北靠勐养镇,澜沧江穿坝而过,将场区分为南北两块。场部设在勐罕镇,背靠澜沧江,距州府允景洪镇30公里。
  • 总面积101528亩,已开垦利用76683亩,其中橡胶园69822亩,耕地2388亩,果园1106亩,水面1960亩,建筑面积266771平方米。

历史沿革

  • 农场组建于1957年1月。
  • 早在民国37年(1948)旅泰华侨钱仿周、李宗周等6人就在这里建立了暹华胶园,从泰国引进胶苗2万余株。
  • 1953年9月,云南省特林指导所应请接管了暹华胶园,改称特林试验分场。
  • 1954年9月更名为试验小组。
  • 中原蒙古族
  • 1956年10月,省热作局派张建清、刘殿富等组建了橄榄坝垦殖场,1958年6月改称橄榄坝农场。
  • 1963年成立橄榄坝总场,辖曼洪、春满、曼法、曼卡、沧江5个农场。
  • 1968年更名为国营红旗总场。
  • 1969年新建红星、静华两个农场,1970年组建“兵团”,改称一师四团,辖7个营。
  • 1974年撤销兵团恢复农垦建制,称橄榄坝农场,下辖7个分场。
  • 1974年8月,水利三团并入橄榄坝农场,组建为8分场下辖8个生产队。
  • 1978年为安置越南难民又组建9分场。
  • 1979年知青返城,撤销8、9两个分场。
  • 1993年农场共辖7个分场和直属分场、中学、医院、商业服务公司、果品厂等5个分场级单位。
  • 中原蒙古族
  • 农场机关设有党办、行办、生产、经营、劳资、财务、供销、教育、机务、基建、民族、卫生、宣传、组于、保卫、青年、法庭、纪委、工会等19个科室部门。
  • 1993年全场有3863户、11059人,其中女性5248人,占47.5%,少数民族838人,占7.6%,人口自然增长率4.4‰。。职工总人数5858人,占47.9%,少数民族职工557人,占9.5%,离退休职工1101人,占36.5%。
  • 农场以种植橡胶为主。1993年有胶园面积69822亩,167.7万株,投产56456亩,117.56万株,年产干胶6534.35吨。亩产104.4公斤,株产5.08公斤,亩产、株产都居世界先进行列。当年实现干胶产值4574.33万元,占全场工农业总产值的89.6%。有制胶厂4座,日生产能力46吨,其中标准胶厂3座,日加工能力为40吨。
  • 中原蒙古族
  • 1993年,全场粮食播种面积816亩,总产124.06吨。水果主要是菠萝,1988年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总产13000多吨。以后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93年仅1706亩,产量725.45吨。
  • 工业主要有配电、修配、水果加工等。配电所电源来自景洪农场,每年配电500多万度,有高压线路102公里,变电设备84台、10565千伏安。农场修配厂于1974年建,主要负责农场汽车、拖拉机的修配。1983年开始加工水果,主要生产菠萝罐头、菠萝汁和各种果干、果酒。1993年产罐头49.96吨,果品43.31吨。全场工业总产值150.0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93%。
  • 中原蒙古族
  • 农场水陆交通方便,水上交通有农场自己设计制造的客货两用船,每天往返于橄榄坝和允景洪之间。横渡澜沧江有农场自己制造的30吨驳船,两岸均有自己修建的码头。陆上交通分南、北两块,景仑公路贯穿场区。1993年有场内公路77公里,桥梁8座39米。邮电方面,在边远的分场都设有邮电代办员,负责信件和报刊的传递。
  • 农场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迅速,1993年有学校10所,其中小学8所,幼儿园回所,中学1所。在校生1975人,其中中学生282人。教师206人,其中中学教师35人。以农场试验站为中心开展科学试验工作,有科技人员532人,其中高级1人,中级46人。
  • 中原蒙古族
  • 至1993年,有9项成果获奖,其中抗寒植胶技术获国家农垦部“抗寒植胶推广”奖;有职工俱乐部1所,设有电影、录像、舞厅、棋艺、台球、门球等活动场所,活动常年不断。至1993年全场有83个职工文化室,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农场有医疗网点66个。
  • 中原蒙古族(图片来源于网络)